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金庸的小说可谓是武侠小说的经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作品多次搬上屏幕,从江湖恩怨到国仇家恨,有多少人的武侠梦是从金庸开始的,在我们心中,金庸写的小说似乎部部精彩,但《雪山飞狐》却被认为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雪山飞狐》的江湖恩怨

《雪山飞狐》最初是1956年金庸在《新晚报》连载的,这是金庸的第四部小说,前三部小说让他声名大噪,稿子供不应求。这是金庸对武侠小说已经驾轻就熟,就在《碧血剑》完稿后他就有了关于新小说的灵感,《雪》在他脑海里逐渐形成。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在小说里陶百岁和陶子安父子在雪山下挖得一个封有宝物的铁盒,平通镖局总镖头熊元献、曹云奇等各方势力所属皆来抢夺,乱战之际众人被一位面貌丑陋和尚宝树挟持到玉笔峰山庄。玉笔峰山庄内,庄主邀请众人一同等待有"雪山飞狐"之称的胡斐,但在玉笔峰下众人又纷争再起,再次开始争夺铁盒,直到宝树略胜一筹夺得铁盒。

宝树把铁盒打开,正是闯王李自成的宝刀,随后宝树、曲若兰、平阿四及陶百岁等人讲述起了宝刀的来历。奇怪的是几人的讲述中皆有出入,意外牵扯出了一场持续了两百多年的不虞之隙。

借鉴还是"融梗"?

与《射雕》等小说不同,金庸并非用上帝视角把故事灌输给读者,而是借宝树、苗若兰、平阿四、陶百岁四人之口,从不同的视角来揭开这件武林旧事的面纱,过去的真相犹如拼图一样逐渐被补齐。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辽东大侠"胡一刀和"打遍天下无敌手"苗人凤同为闯王手下胡、苗、范、田四大护卫的后代,他们同为英雄豪杰,两人之间惺惺相惜亦敌亦友,却因祖辈恩怨最终以悲剧收尾。金庸的艺术处理让读者作为事件的旁观者,能清晰判断出角色叙述的可靠性,有一种"真实立体"的阅读体验。

这种写法是《雪山飞狐》最受争议的一点,这和"罗生门体"结构相差无几。《罗生门》是1950年美日联合出品的电影,他是说在12世纪的日本平安京发生了武士被杀死、其妻子被侮辱的恶性事件。武士妻子真砂、路过目击凶案的樵夫、嫌犯强盗、借死者之魂作证的女巫被召到纠察使署,各自在讲述凶案经过时不惜撒谎维护自己,美化自己。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真砂说强盗见色起意,绑住丈夫并侵犯了她,随后她撒谎称事后痛不欲生,被丈夫伤透了心晕了过去;樵夫为了掩盖他从武士尸体上偷走了短刀,目睹了案发经过却一字不说;强盗美化了自己勇敢威猛,隐瞒他曾跪地请求真砂的原谅,还吹嘘与武士搏斗大战20回合后才杀死武士;武士的鬼魂指出真砂背叛他意从强盗,因为被真砂背叛后他太过悲愤最终自杀。事件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犹如盲人摸象,真相难辨。

《雪山飞狐》里宝树贪图宝藏,对他在苗人凤刀上涂抹毒药害死胡一刀一事绝口不提,苗若兰只能提供间接从父亲苗人凤处得到的信息,虽与宝树相悖,却不能证明宝树说谎;平阿四经历过上一辈的恩怨,他揭露了宝树就是害死胡一刀的凶手,但对宝树是否完成了胡一刀的嘱托,向苗人凤转告了三件事就无法作答

;陶向平提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到宝树来时并未让苗人凤知晓这三件事,戳穿了是田归农在背后指使宝树去涂抹毒药。

《雪》和《罗生门》即使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叙述事件本身、叙述技巧也不尽相同。《雪》描述的事件复杂,因此在描述上丝丝入扣、层层递进;《罗生门》调整了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描述上又混绕视听,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即使金庸后期多次否认《雪》与《罗生门》无关,但《雪》与《罗生门》仍然像孪生兄弟,在读者评价时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小说结尾了,主角才出来

这部小说是金庸15部长篇小说中最短的,传统上超过十万字算长篇,但放在武侠小说里算是中短篇。"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几十万字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像是大海,偶尔在浪潮中的翻起几个错误的浪花并没有很大影响,长篇具有很大容错性;但短篇更注重细节,写错一点就会成为四不像。虽然《雪》描述了两百多年的故事,但都是属于倒叙部分,现实里时间仅仅过了一日。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雪》属于群像小说,但和同为群像的《天龙八部》完全不同,《天龙》里以乔峰为首的三个主角横穿全文,全文用主角视角展现江湖的刀光剑影;至于《雪》则通篇皆在铺垫前情,主角胡斐从出场到退场仅仅只有两个章节,就如同一集四十分钟的剧集,35分钟都是前情回顾一般这对主角未免太不公平。

胡斐的待遇令人不得想起了《碧血剑》,金庸曾经说过写《碧血剑》不是在写主人公,是在写袁崇焕和金蛇郎君夏雪宜两个幕后人物。即使如此,其主角也比胡斐待遇好很多,胡斐可以算是为了描绘其父胡一刀的"工具人"了。

在《雪》完结以后,可能是出于"弥补"心理,金庸又写了一部《飞狐外传》作为后续,胡斐也终于有了主角的地位。

《雪山飞狐》烂尾了吗?

最后就不得不提到令人"抓狂"的结尾了,胡斐对苗若兰一见钟情后,还是与苗人凤进行了对决,就在胡斐即将把刀劈向苗人凤的时候,突然结局了。胡斐面对"杀父仇人"和儿女情长会怎样选择呢?这刀到底有没有劈下去呢?全靠读者猜测。曾有人采访过金庸,金庸说

他光是结局就想七八个,读者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性格和意愿给出属于自己的结局。

金庸最炫技的作品,书快写完了,主角还没出现

有读者认为,以胡斐苗若兰两人的才智,想必不会沦落到两难境地,最后的生死抉择可以说上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非常牵强不符逻辑,是为了开放式结局写的开放式结局。也有读者说胡斐重情重义,决不会杀害苗人凤,结尾必是成功化解胡苗两家仇恨,皆大欢喜。可这样一来难免落了俗套,点到为止也是一个好结局。

《雪山飞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金庸的炫技之作,可能是时间线上的交错容易出现细节错误,也可能是金庸发现这类小说的不足,总之与后他的小说再也没有和《雪山飞狐》类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