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特试剂(班氏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比较

教材研究:以前只知道生物教材中提到的本尼迪特试剂和化学教材提到的斐林试剂不同,但了解不够,所以,学生在填写混淆时也不知道能不能给分,现整理两者的区别。

本尼迪特试剂(班氏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比较

一、本尼迪克特(Benedict)试剂

本尼迪克特(Benedict)试剂是一种络合复盐,即硫酸铜、碳酸钠和柠檬酸钠组成的混合液,又叫班氏试剂。

1、本尼迪特试剂配制:

配制方法为将4.3g研细的硫酸铜溶于25mL热水中,待冷却后用水稀释到40mL。另把43g柠檬酸钠及25g无水碳酸钠(若用有结晶水碳酸钠,则取量应按比例计算)溶于150mL水中,加热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再加入上面所配制的硫酸铜溶液。加水稀释到250mL。

本尼迪特试剂(班氏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比较

2、使用方法

本尼迪特试剂只适合还原糖的鉴定,本尼迪特试剂阴离子直接在碱性环境中与-CHO作用,因此反应较慢,需要加热。本尼迪特试剂也能够冷却结晶制成晶体粉末,需要时配制溶液即可使用。

将试剂贮于试剂瓶中,瓶口用橡皮塞塞紧。本尼迪特试剂与醛反应的结果是与斐林试剂一致的,只是比斐林试剂更稳定,可以长期保存,灵敏度高,所以在日常化验中更常使用。

该试剂加入测验溶液并煮沸,若待测溶液中有高浓度的还原糖则产生红色沉淀物,低浓度时产生黄色沉淀物,所以,教材中提到的颜色是棕黄色。

二、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在1849年发明的。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斐林试剂可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它是由氢氧化钠的含量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铜的含量为0.05 g/mL的溶液,还有含量为0.2g/mL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其本质是铜离子和酒石酸形成的配合物-酒石酸合铜(高中认为是新制的氢氧化铜)。

1、配制方法

配方是0.1 g/mI NaOH(甲液)和0.05 g/mI CuSO4(乙液)。甲液配制方法是将50 g氢氧化钠和137 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 mI蒸馏水中(贮于带橡皮塞的瓶中)。乙液配制方法是将34.5 g结晶硫酸铜溶于500 ml水中,加0.5 ml硫酸。混合均匀。

2、使用方法

一般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或在2 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中为50-65度水浴加热,直接加热不可以,浙科版教材用的是本尼迪特试剂,温度是80-100度)。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现砖红色沉淀;如待测液中不存在还原糖,则仍然呈蓝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