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山海經 東山經》原文解析:從膠東到泰山

字耕農產品

前言,也是題外話。2020年本號開始發佈《山海經證真》中的“山經”部分,“海經”部分已經在2019年發佈完畢,共12期。“山經”原書的順序是南西北東,為什麼在南山之後發東山,這個以後解釋。為什麼發東山部分的時候,先發了“東次二”,而把“東山經”放在第二篇,主要是因為“東次二”結尾提到了“絜鉤”就是蝙蝠可以傳播疫病,與時事密切相關,所以就提前了。

【說明:多條河流同時北流入海的地方,在中國境內只有山東省北部符合這個條件。然而整個《東山經》的方位敘述為“南”並不準確,應是西偏南。從膠東半島的威海、煙臺一帶的昆嵛山一路往西,經過青島平度到達濰坊和日照之間的山地,繼續往西經過淄博和臨沂之間的山地,再經過萊蕪,最後到達泰安的泰山,再往南到蒙山西北支脈收尾。

顯然,如果按當今的省論,《山海經》裡說的最多的就是山東,山東好啊,有泰山,有很多山,有北海(渤海),有東海(黃海),有大汶口文化,尤其有龍山文化的眾多古城遺址,就是“海外北經”、“海外東經”中的很多古國,當時的中心城市——青丘國,即為堯王城龍山文化古城,還有少昊之國,詳見本系列各文。】


東山之首,曰樕䘄之山。

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

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犁牛,其音如彘鳴。

【按,此山應為膠東半島東部最高山昆嵛山泰礴頂。食水應為煙臺的母親河大姑夾河也叫外夾河的前身。這裡的三座山都在大姑夾河流域,三條河分別是食水即大姑夾河主道,一級支流湖水即清洋河,二級支流 “氵只 水”對應今名不詳。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威海煙臺之間的昆嵛山泰礴頂

乾昧,阮籍《詠懷》詩之五七:“北臨乾昧谿,西行遊少任 。”由此推測乾昧為養馬島或其與大陸之間形成的狹窄海谿。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乾昧:可能是煙臺養馬島的古稱

有心的讀者會發現,“東次二”的開頭也是“食水”,本號解讀為曲阜泗水。“食”古可讀“四”音。其實,在《山海經》全書,同名而異地的情況極其常見,不足為奇。萬萬不可僅僅用名稱來反推地理位置。】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注於食水,其中多活師。

【按,應為牙山。湖水是內夾河即清洋河。】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山東半島有廣義狹義即大小之分,小的即膠東半島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煙臺牙山

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䖪鼠,見則其邑大旱。

(氵只)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囗,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按,根據方位似應為艾山。支流未詳。】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煙臺艾山

又南三百里,曰勃齊之山,無草木,無水。

【按,似應為青島平度茶山。】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青島平度茶山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魚。

【按,南應為西。此兩條向北入海的河流,就當今情況看似應為濰河與淄河。

減水應為濰河,北源為箕山河,亦稱淮河,發源於沂水縣官莊鄉箕山西麓。】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濰坊、淄博二地名即來自濰、淄二水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

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魚。

【按,南應為西。姑兒之水應為淄河,姑兒之山或指潭溪山。因為下文有東流之五水,大都發源於沂山、魯山南麓一帶。沂山、魯山作為分水嶺,將此北流入海的濰河、淄河與東南流入沂、沭河的五條河流分隔開來。而且魯山西南支脈又是東流的沂河流域與西流的大汶河流域的分水嶺。】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按,高氏之山應即“魯東南第一高山”諸城馬耳山,也是渤海、黃海兩個水系流域的一段分水嶺。諸繩或與此地古稱“諸”相關,馬耳山東南麓東流小河眾多,今水庫較多,上古湖澤僅憑地圖資料無法確定。】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諸城馬耳山

又南三百里,曰嶽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濼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按,南應為西。嶽山即沂山,此“嶽”不同於“嶽”,嶽初為沂山本名,如河為黃河本名一樣,後被用作山中特秀者之通用名,即有四嶽(亦為官職名)、五嶽之說後,此山則用新名“沂山”。沂山素有“海嶽”、“東鎮”之稱,而“嶽”才是其本名。《山海經》中另外即有山名“嶽山”、“嶽之山”,且可以作為姓氏,如岳飛的姓氏即不是“嶽”。同例如“黨”字古已有之,雖然被用作同音“黨”之簡體,然作姓氏不能寫作“黨”。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嶽山:沂山

濼水應即沭水前身。此澤或即當時的“崑崙虛”海跡湖,大致在今臨沂郯城一帶,詳見本系列文章之通論及第11期“《山海經》裡的黃淮東部:宿州、臨沂、連雲港等 ”。】

又南三百里,曰犲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㐨之魚。

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按,南應為西。犲山即淄博沂源毫山。“海外北經”之夸父為炎帝九世孫,身材高大魁梧,有國在此地以北,被迫西遷祖居三門峽一帶,且在目的地被應龍殺死,世傳“夸父逐日”,是由於故意歪曲掩蓋而已。詳見本系列文章第7期“《山海經》裡的山東北部:聊城濟南濱州東營淄博濰坊”。

犲,從犭,指犬科動物犲狼。簡化字荒唐地選擇了筆畫更多而且邏輯錯誤的“豺”,是因為造字者不懂豸指貓科動物,犭指犬科動物這種常識。可見,簡化字也不是在異體字中選擇筆畫少的,也不是選擇邏輯正確的,唯一的標準就是“惟上”,惟上級馬首是瞻,而置祖宗正確之法於不顧,置漢字內在邏輯於不顧,做出了一些貽笑萬年的蠢事。詳見筆者漢字專著《字覺:漢字樹圖梳理與“無理字”初探》】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犲山:淄博毫山

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沔,其中多鯈䗤,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按,南應為西。獨山應為魯山。此沔肯定不是長江支流漢江上游沔水,應該是發源於魯山南麓的沂水上游,而末途之水為其支流,殆即今螳螂河。】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獨山才是最早的名稱,魯山,大概以西周魯國得名。然而魯國得名來自最初封地河南魯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鳴自訆。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

【按,南應為西。此“泰山”即今山東泰安的東嶽泰山。環水應即源於泰山東麓之馮莊河,江即大汶河。】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泰山,自古以來的地標,也是狹義的崑崙之一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於江,無草木,多瑤碧。

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娶檀之水,其中多茈蠃。

【按,泰山以南是三個流域的分水嶺,向西是大汶河——東平湖流域,西南是泗水——微山湖流域,東南是沂水流域。最靠近泰山而東流的河流就是浚河,應當就是激水,娶檀之水就是祊河。所以判斷竹山應是蒙陰西南榛子崖,此山北麓臨柴汶河。可見竹山是大汶河南岸狹長山脈的統稱,其西端在泰山正南,叫寧陽神童山,往東是曲阜九仙山,再往東在平邑、新泰、蒙陰境內柴汶河南岸,其實是蒙山山脈西北支脈。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曲阜九仙山

可見,泰山一帶果然是《山海經》的地理座標之一,“南山經”即以泰山西支脈起東到青島黃海之濱,“東山經”則從威海煙臺起西到泰山以南止,兩條線路大致平行,相交於泰山呈兩條射線狀。】


  凡東山經之首,自樕䘄之山以至於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狀皆人身龍首。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魚。

繞不開的泰山:《山海經證真》(總第16期)

東山經 示意圖 從東到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