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最终结局如何?

庭州行者


问题:骆宾王最后的结局如何?

骆宾王逃亡以后,再也没有消息了吗?

前言

在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目中,估计骆宾王的地位比李白杜甫还要高, 因为他的那首《咏鹅》 是小朋友们必背的古诗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波。

一、有个性的骆宾王

骆宾王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初唐四杰之一,诗文双绝。绝句、五律、古风均有一流名作传世,文章更以《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天下闻名。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用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评价说:

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骆宾王 (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浙江义乌人。这个名字其实很讲究,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年轻时恃才傲物,作《自叙状》不肯“ 脂韦其迹、乾没其心,“失去了被道王李元庆引荐的机会;后来还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替女人把负心汉卢照邻骂了一顿。

骆宾王的时期,正是武则天开始逐渐掌握政权并废唐自立为皇帝的时期。因为反对武则天,骆宾王不仅入狱,后来还起兵造反兵败逃亡,从历史中消失了。成了一个千古悬案。

二、因讽刺武则天入狱《在狱咏蝉》

在武则天开始逐渐掌握朝政的时候,他因讽刺武则天得罪入狱,愤愤不平作《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东西南北陆各自代表春夏秋冬,西陆是秋天,南冠是囚徒。之所以咏蝉,从这首诗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这一意象的深刻含义: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在狱咏蝉诗序)

颔联流水对: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白头吟有两重意,其时诗人年近六十,当然可称白头,更深一层用卓文君典故暗喻被执政者抛弃。因此颈联有”飞难进、响易沉“之说。

最后一联自述高洁,但是谁又能替我表明呢?从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的无奈,但是从诗序中却能看到骆宾王还是斗志满满,对未来抱有信心 :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在狱咏蝉诗序)

骆宾王咏蝉的深意是: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他认为自己候时、应节,自然有”蜕其皮仙都羽化“的时候。


三、骑兵造反: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长安

果不其然,不久骆宾王就遇到大赦出狱了。据《旧唐书》记载:

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

弃官而去的骆宾王并不安分,4年以后,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为之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 。没想到心胸开阔的武则天读后不怒反笑。《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记载:

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后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在写《讨武曌檄》时,骆宾王还写了一首绝句《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可惜的是,骆宾王不但没有”歌舞入长安“,反而” 亡命,不知所之。“老街味道写观唐绝句时,还用其韵写过一首小诗:

纵有经纶手,空歌易水寒。 天星自沦落,何处望长安。

骆宾王去”何处望长安“了呢?

四,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两个人不容小觑,就是并称为”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录了一段传奇故事:

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传闻桴海而去矣。

宋之问因攀附张易之被贬,后来回长安时路过钱塘,夜晚在灵隐寺长廊下作诗,吟出第一联后,第二联苦思不得。旁边一个燃灯坐禅的老僧说,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的全诗如下: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唐才子传》说,骆宾王的第二联是一篇之中的警策之句。天亮以后去找这位和尚时,人已经不见了。据说老僧就是骆宾王,已经坐船浮海而去了。

结束语

骆宾王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只是好梦一场,至今也说不清他兵败以后去了哪里。有人说兵败被杀,有人说入寺为僧。我记得黄巢也有类似的传说,还有一首诗据说是黄巢出家以后的自述: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自题像》

老街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读骆宾王灵隐寺故事有感》:

易水歌声杳,禅房钟磬侵。燃灯老僧坐,觅句蛰龙吟。门对江潮阔,楼观海日沉。平生缚虎手,换得泛舟心。

古人把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未来不好的事叫做诗谶。骆宾王曾有《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帝京篇》也有: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关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结局,版本挺多,有投江,有被杀,有逃走,还有做了和尚。要想找准确版本,估计得穿越时空,亲自去看看了。因为所有的结局,都是道听途说。


据《资治通鉴》记载,讨伐武则天失败后,骆宾王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投江了;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在平叛大军到达前就逃了。

但在骆宾王所有的结局中,有一个流传最多、吸引眼球最多的,和大家一起唠唠。哪位看官要是有一天有幸穿越到骆宾王时代了,记得回来告诉我,我去采访采访。

话说初唐另一位大才子,五品学士宋之问,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宋之问被贬流放时,慕名游览了杭州的灵隐寺,并住了一晚。


当晚,宋之问在寺院曲径通幽的回廊中散步,望着飞来峰上高悬的一轮明月,不禁诗兴大发:“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吟到这里,便觉灵感顿失,仿佛才思枯竭。只见他紧锁双眉,边来回踱步,边反复低吟。

这时,只听临近的禅房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深更半夜的,谁在这里喧哗?”

宋之问循声望去,在烛光的映照下,看到一个影影绰绰的身形。他连忙作揖回道:“晚辈刚才被贵寺的夜景所陶醉,便想赋诗一首,无奈刚起了头,便吟不出下句了,实在惭愧。”

那人笑道:“呵呵,那你将上句吟给老衲听听。”

宋之问旋即吟了出来。

只见那人略一沉吟,便脱口而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时间目瞪口呆,这位僧人轻描淡写的一吟,却吟出了自己心中有,却说不出的意境,简直就是石破天惊!宋之问的思路一下子全打开了,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来。



于是,他一口气通了全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便是宋之问著名的一首诗歌《灵隐寺》,而其中的一句经典诗眼“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正是那位僧人信口所吟。

宋之问在这位僧人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大作《灵隐寺》,激动地一夜未眠。

天还未亮,他就按捺不住求贤若渴的心,去拜访那位僧人。但是,他寻遍了整个寺院,也未觅得其真容,焦急万分!

有一位僧人看他心诚,便趁人不注意,悄悄告诉他:“你昨夜遇见的高人是骆宾王啊。”

宋之问被惊的差点掉了下巴,结结巴巴地问:“就就就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吗?和徐敬业一块失踪的骆宾王吗?”

这位僧人扑哧一声笑了:“就是他!当年官兵并没有抓到他,他从此落发为僧,云游四方。昨天你看到的正是他。”

其实,无论是被杀,还是出家,都已不重要了,因为人早晚都是个死。重要的是,骆宾王在有生之年,敢于对抗权势并揭露黑暗,无论怎样,他也是死的其所了!


小熙为人人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小时候就非常聪明,被称为“神童”。如现在选入课本的《鹅鹅鹅》,就是他7岁做的诗。

长大后,曾从军西域,写了很多的边塞诗。但是作为诗人,一般是不得志的,如果官场得志基本就写不出好的诗词了。所以骆宾王并不得志。做到京官御史中丞后,又因罪下狱,出狱后回到浙江老家做了一个县丞,比七品县令还小,非常郁闷。恰逢徐敬业在扬州起事,反对武则天,想中兴李唐王朝。骆宾王加入了徐敬业的讨伐集团,做了他的幕僚。军中檄文多出自宾王之手。最著名的就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武则天看过之后,不怒反喜。认为有宰相之才。

但是徐敬业没有继承他爷爷徐茂功的军事才能,起兵很快失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也不知所踪。

骆宾王不知所踪后,其结局有多种说法:

其一:被乱兵所杀,毕竟当时非常混乱,乱兵杀了也很正常的,这样就结束了。

其二:孟綮《本事诗》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这个说法就是说骆宾王出家了,得以养天年,但是后面也是隐姓埋名,不敢露头了,毕竟是谋反之罪。跟李自成的九宫山兵败,一说被杀,一说出家如出一辙。

其三:根据《朝野佥载》记载是投江而死,当时被逼的急了,跳河了。但是也有人说跳河后并没有死,而是逃跑了。

所以《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也就是说以后再也没有骆宾王的消息了,死了就死了,没死也改名换姓了逍遥自在去了。


萧子北


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人,唐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共称初唐四杰。他一生颠沛流离起起落落,可以说空有抱负却怀才不遇,晚年参与了李敬业为主的扬州起义,还亲自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



骆宾王才华横溢一生著作颇丰,一首《咏鹅》可以说是国人诗歌路上的入门之作,传闻这是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在我们还在玩游戏搓泥巴的年纪,小骆宾王已经会写诗了。



说起《咏鹅》还有一个典故:骆宾王7岁那年家里来了个贺姓客人,客人问你会打王者荣耀吗?骆摇头。客人又问你看小猪佩奇吗?骆又摇了摇头。客人笑了,骆家出了个辣鸡。这是骆宾王指着池塘边的白鹅张口:鹅、鹅、鹅…,客人点头,不仅傻还是个结巴。骆宾王:你个锤子……,就这样骆宾王作出了咏鹅,惊艳了客人,也惊艳了整个江南,而后被喻为神童。当其他小朋友还在“月亮弯弯像个香蕉”的时候,小骆宾王已经在期中考试中写出了“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的绝世佳句。对比起来实在是扎心呀!



成名之后骆宾王过的并不如意,首先在举家从义乌搬迁至山东之后,父亲病故,家境由此衰败。之后19岁的骆宾王进京参加高考,因他人营私舞弊,导致落榜。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骆宾王因文章获赞,封为奉礼郎,从九品(副科级),进京赴任。公元679年,骆宾王受贪污受贿案牵连,遭弹劾入狱。公元680年,唐高宗改国号为“永隆”,大赦天下。骆宾王好运突发,吃一年牢饭就出来了,同时保留原编制,降职到浙江天台做主簿。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为傀儡皇帝,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对朝廷心怀不满的骆宾王也弃官而去,赶赴扬州,加入到叛军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之后叛军败北。《新唐书》中说:“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关于骆宾王的最后去向,民间史料说法不一,历史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在徐敬业被杀时骆宾王一起死了;有人说骆宾王自己跳河自尽了,有人说骆宾王出家为僧游历名山大川; 也有人说骆宾王兵败之后,入海逃往高丽。还有说,骆宾王兵败后逃到了山西五台山当和尚。后来为逃避追捕,又到了灵隐寺为僧。



笔者认为在孟綮《本事诗》记载是比较真实的:“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时至今日真相如何或许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他留下的诗文,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将它流传下去!


弹指千年


清人陈熙晋云:‘’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如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一生。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唐朝文学家。字观光,别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临海县丞,仪风三年(678年),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仵武后,遭诬,以贪赃罪下狱。 后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坐事辞官。光宅元年(684年),参加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活动,为徐敬业记事并撰写《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

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见到《讨武曌檄》后称:‘’奇才,奇才!‘’叹到:有此文才,反令他流落不偶,这岂非宰相之过么!

骆宾王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写悲愤哀怨及建功边塞的豪情壮志,整炼缜密,为‘’初唐四杰‘’之一。其名作《帝京篇》篇幅长大,多词赋铺排,‘’当时以为绝唱‘’。

‘’初唐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杜甫评价:‘’举天悲富骆 ,近代惜卢王‘’。 ‘’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传有《骆宾王集》郄云卿编,十卷。 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全集》本,最为完善。

关于骆宾王结局,大致有几种说法:

一是,兵败后骆宾王遁去,不知所终。《唐书本传》;郄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骆宾王传》。

二是,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三是,投水而死。张鷟《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四是,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遇到一个老和尚替他对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据说此人就是骆宾王。事出唐人孟索的《本事诗》。这个传说为后人广泛采纳。

综上所述,骆宾王结局还是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实际上大诗人无论怎样的结局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那才华盖世,文采四溢的诗篇,已经达到了‘’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境界!


手机用户德友之书斋


在骆宾王后的刘禹锡,自居易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沿着骆宾王的行文特点发展下来的。

据史书记载,他早年很落魄,曾从军和博游,又因贼罪下狱,唐高宗末,骆宾王任长安主薄,后武则天当政,他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在《在狱咏蝉》有:"露重飞难进,……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第二年骆宾王被释放。

公元684年,武则天称帝,徐敬义起兵反对,骆宾王作为下属,为徐敬义作讨武则天檄文,同年十一月,徐敬义兵败被杀,骆宾王受到牵连,他下落不明。史书上有说他被杀,有说他投江而死,有说他不知所踪。

无论骆宾王是哪一种结局,他的政治和文学才能值得后人倍感尊敬。


物语情归


骆宾王早年就有神童之称,有《咏鹅》《在狱咏蝉》为天下传唱,更有《讨武则天檄文》,让武则天都赞赏有加。后世将他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初唐四杰,杜甫有诗赞道,”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遗憾的是,骆宾王仕途不顺,更是参与了徐敬业反武则天的斗争。徐敬业起兵失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

关于他的去向或结局有以下猜测:

一,兵败被杀。说是徐敬业失败后,他与徐敬业等一起被杀。武则天不会容忍反对她的人,尽管骆宾王有才,但不能为我所用,随性杀了。

二,自杀。徐敬业起兵失败后,走投无路的骆宾王投江自杀。后人曾修建衣冠冢纪念他。在长江边,说是是投江自杀所处。他于仕途已经没有希望,自杀是有可能的。卢照邻就是无奈之后投说自杀的。王勃也是死于水,哎,注定吧!

三,归隐。很多人相信骆宾王逃脱了,然后归隐了。后来宋之问曾在长江边遇见一老僧,指点其写诗,并留下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对于此种说法我是不信的。宋之问为了诗可以杀死自己的亲外甥,他怎么可以自爆猛料承认自己不如骆宾王?!

所以老庄君认为骆宾王在兵败后被杀了。

同样情况的还有陆龟蒙,参加黄巢起义,兵败失败后,不知所踪,也是死的可能性非常高。只是人们不愿意才子有如此悲剧结局才编出归隐的说法和故事。

如果您喜欢老庄君的解答,请关注老庄君,谢谢!!


老庄君


天授元年九月(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帝后,武则天还自创了一个字“曌”,自称“武曌”。而《讨武曌檄》就是骆宾王亲笔撰写!“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武则天读到此句时便惊叹,这样的话究竟是谁说的,这样的人不能为我所用,是宰相之过!

就这么一句话,也算是奠定了骆宾王的结局了,不为我所用,必定为我所杀。武则天确实很能干,但是手段也可谓很是残忍。就凭骆宾王的一卷《讨武曌檄》武则天就有理由杀他,而且武则天点名骆宾王是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不杀,恐生后患。


再说骆宾王,好好的一个天才学童,七岁就能写出《咏鹅》这样的诗句

在《咏鹅》中有一句“曲项向天歌”,“项”在古文中是“脖子后面”,而“颈”才是“脖子前面”。“曲项向天歌”通俗一点就是“脖子硬,不低头”,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就有这胸怀,也算胸有大志。就这么一个腹有才华的人,偏偏还考不上“高考”。“落魄无形,好与博徒游”,骆宾王用事迹说明,落魄的人,粘不得赌啊!后来担任道王李元庆的蜀官,骆宾王觉得自己这辈子这样过也不错,结果被人陷害入狱。679年,皇上大赦天下,骆宾王也被放出来了,次年出任临海县丞,所以骆宾王又被人称为骆临海。骆宾王觉得,就自己这身本事,怎能做着小小的县丞,便弃官穷游“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徐敬业谋反,骆宾王觉得自己一展报复的时候到了,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同年十一月,徐敬业病败被杀,而对于骆宾王的下落,后世说法不一:

1.骆宾王确实是逃跑了,但是逃跑途中,被叛徒出卖,逃亡路途被武则天派遣的人杀害。武则天当朝夸赞骆宾王的檄文,如此人才不能为她所用,真是遗憾。
2.骆宾王在灵隐寺当了和尚,并且还遇到了宋之问。宋之问到杭州灵隐寺游玩的时候,兴趣来了,便想赋诗一首。“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廖”,宋之问刚哼唧两句,就卡住了。这时有个和尚便道“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灵感爆发,思如泉涌,当夜便写出了不朽名篇《灵隐寺》。第二天,宋之问想拜和尚为师,哪只和尚已经不知去向,便问寺中僧侣,才知那和尚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其实个人觉得骆宾王确实是死了。武则天这么一个有手段的人,是不会留着骆宾王这么一个人才在外游荡的。


小生落第


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当今只要上过小学甚至还在幼儿园的“童鞋”们都背过他的诗《咏鹅》。其一生充满传奇,最后结局有多种传说,有的说他被杀,有的说他逃到高丽,有的说他隐居了。新玉觉得他最终隐居的可能性大。

一、从后代史书记载中分析骆宾王是否被杀?

从目前历史上的记载来看,说骆宾王被杀之事出自于《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等书。相关记载大致为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与之在逃往高丽途中,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被困在遗山江中,部下哗变,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并割下了他们的头。但我们知道,这两本相对主流的书分别是后晋和宋代的人写的,所依据的也无非是一些官方记载或传说典故,未必全可信。

成于宋代的《新唐书》则认为《旧唐书》编撰比较粗疏,不过在《新唐书•李勣传》等书中虽然有专门的章节说徐敬业兵败后等二十五人被杀“凡二十五首,传东都”,但是,没有具体说明二十五人间就有骆宾王。且同样在《新唐书》中的《骆宾王传》就直接点明,说骆宾王逃跑后,不知到到了那里。“宾王亡命,不知所之。”由此,可见,在正史中对骆宾王的逃亡之说还是持肯定态度。

二、从唐人当时的记载中探寻骆宾王的踪迹。

寻找历史的真相,最好是从历史同时代的人和事的记载中来剥洋葱。

我们找到了唐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记载:反馈是骆宾王兵败后逃避了,原文为“文明(唐睿宗年号,684)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

据传,在唐中宗继位后,因为骆宾王之前曾反对过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彰显唐王朝李氏的正统性,因此唐中宗命人四处寻找他的下落。如果骆宾王之死成了定论,皇帝也就不会多此一举了。另外,关于唐《本事诗》也记载其出家为鬙,虽然后人多认为《本事诗》所记载的荒谬之处较多,但是无风不起浪,由此一说,也反映了骆宾王应该被杀的可能性较少。

三、从骆宾王的性格特征分析他的归宿。

“好与博徒游”的骆宾王有群众基础,如果化妆潜逃,也有一定的能力。

在《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记载骆宾王“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也就是其能和老百姓玩在一块,有群众基础。另外,从骆宾王有记载的生平来看,他从过军,当过地方小官,坐过牢,可谓能文能武,又能混迹于江湖之中。这样的人在乱世之中如化妆逃跑,或者隐居于山林,应该都不是难事。

从以上三点,新玉大胆推测出:骆宾王应该没有被乱军所杀,以他的能力和性格,在起义失败后,隐居于山野之间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如何,骆宾王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开了盛唐诗歌风气之先,让我们再来读一下其《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新玉说史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以诗文流传千古。少有神通诗《咏鹅》传颂乡里,入京则有《帝京赋》名满长安,后书《讨武檄》名扬天下,连女皇也惊惜其宰相之才。不过骆宾王参与的讨武反业就跟他一生不顺的仕途类似,只三个月即兵败溃散,与徐敬业连夜逃亡。其过程中徐敬业被下属反叛杀死,骆宾王则去向不明。关于此,有两种说法:

1.被杀。《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骆宾王当时便被捕获斩杀。

2.逃亡。郄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都持此观点。

其实通过第二条记录基本可以确定骆宾王逃隐了,因为武则天去世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感念于骆宾王为李唐宗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派郄云卿去广泛收集整编他的诗文,一并探查他的下落。试想,如果骆宾王已确实被杀,一个皇帝又怎会命人找一个死人的下落行踪?就算只是为了展现对李唐忠贞之士的厚待的官方作态,也完全可以来个身后加荣。所以,骆宾王兵败未死可以确定,但身负谋逆大罪,自然要隐秘形迹了。此后终身不现于公众前,大概是勘破世事只愿清静而终了。

此外骆宾王家族谱也有他出逃隐身的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