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可不可以标准化?

一切随缘61513303


现在市面上的中成药不就是标准化吗?不过离全面标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中成药的剂量是常规量,病轻病重量有增减,一般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告诉你的用量或配合什么一并服用,(如葱姜水一起冲服.等等…)。天然药材稀缺,更应该在药材种植上搞好标准化,控制好种植时间和化肥农药的使用。有了好的药材,才有好的疗效!有了好的疗效,才有更多人,会热爱中医事业!


一宾过河一


中医中药的标准化一直在进行中,六经八纲都可以算作是标准化努力的一部分,我一直将治病比喻我打仗,正邪交战嘛,所以战争那时候能标准化,中医药估计啥时候能标准化。

目前能做的或者在做的有几点:1、症状名称,药命的标准化,比如我的笔名“冲玉子”就是一位对人很有帮助的常用中药的别名,很多中医生或者中医爱好者的不一定知道。这块容易做但是做得不够好。

2、常用药物药对的有效性判断,制造标准颗粒剂,这方面现在只有单味药的,日本港台都有复方,我老师傅元谋教授就常用回锅肉来比喻现在的单味颗粒剂,肉是肉,蒜苗是蒜苗,豆瓣是豆瓣,不是分别炒好装在一起就是回锅肉

3、信息处理的综合,方案的优选,现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看到了希望,我曾经想将我跟诊的一千多个方子做症药的大数据分析,但是数据量还是少了一些,统计偏差较大,我还专门去学习了一下小数据量的统计分析,目前还在进行中。

如果本回答对您有用,请点赞、关注并收藏。我会陆续分享一些公司股权法务,财务人员进阶,中医芳疗,家庭护理相关的知识,还有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技巧和理财心得。

Yours(火炼得金,水冲为玉)

冲玉子


财法民医冲玉子


标准化实际上是一种权威的共识,中医中药肯定可以标准化,而且一直在走向标准化。

1、古代中药用量是几斤几两几钱几分,而且南北各地及不同朝代的用量也不同,现在都用克(g),这就是用量单位标准化。

2、古代同一种中药有多个名字,同一个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中药,现在以中医院校教材及国家药典为标准,标注别名,这是中药名称的标准化。

3、古代经络走向及穴位名称也比较紊乱,现在已经有了世界经络穴位标准图。

4、中医各科病名、证候名及诊疗标准等,国家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标准既是规范,也是进步,而且为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由于中医药历史悠久,内容繁多,标准化的难度很大,很多方面灵活性较大,有的标准还只是"参考标准",有待继续研究。


易郎中


中医中药自古以来就有标准在,比如,伤寒论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头项强痛,恶寒,脉浮,就是太阳病的判断标准。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个在太阳病的基础上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就是中风的判断标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曰伤寒。这个恶寒,体痛,呕逆,三部脉浮紧就是伤寒的标准。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多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在中医的临床学科教材上每一篇首都是诊断标准。中药也是,从形,色,质,味都有标准,现在更有了详细的质量鉴定标准。你在购进中药饮片的时候,都会附有质检报告清单,那就是标准检验。

好多人都以为中医没有标准,以为是一个医生一个判断,那是因为没有学习透彻。


道法自然1000


每一个人病因,体质年龄,气候节气都有标准吗?西医是治必须有标准,中医是调奶奶个腿的咋弄标准,西医检测中医调治互助互利为妥,互相攻击没有意义,人活一盆血,血脏生百病,想办法清洁血液五脏六腹都在清洁环境下吃喝玩乐,不干正事净给中医添乱,疫情一过中医将纳入国家重点传承文化保护序列,



中医中药种类繁多,同种药物环境不同在其用量相同下效果不同,如了哥王为例,两广的岭南地区生长的和此地区以外生长的用药效果就不一样。所以中医中药用药应根据实际情况而用,不能一刀切,否则疗效不行就会被认为中医中药不行。当然中医中药有标准更好,有标准更能保证药物质量,根据其质量用药,治病更有保证。如现在收购的枇杷叶,其质量要求在树上摘的为3~5年的叶并去毛,但人们为了金钱,把地上的和摘嫩叶给商贩收购,卖给了药商。医生用了药商的药,很难把病治好。所以药的质量就是标准。对于可不可标准化只能具体的药而定。


隐居林中85466304


如果人可以标准化生产,中医中药就可以标准化。

因为中医药的显著特征就是治人而不是杀菌灭毒。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人是最为精密的复杂系统,世界上哪怕双胞胎都不可能同模同样,都有差异。目前世界上对人体研究最深的,一是中医二是西医。西医是近一二百年才产生的学问,称为医学科学,一步一步的研究有记录有多如牛毛的著述。中医则是在华夏文明圈流行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

由于二者的系统互不兼容,而西医在工业革命的浪潮,顺利实现了产业化资本化,拥有泰山压顶一般的话语权。西医的表现从来都很美国,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好命的是,当今医学界的老大一直要求中医用西医的科学理论翻译成册,以证明中医是西医科学一个样的科学。但中医却无力要求西医将其理论翻译成中医系统兼容的理论。

实际上,将他们互相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宏观,一个微观。

一个整体思维,一个精准思维。

一个防守型,一个进攻型。

一个试图用有限的药物和药物组合治疗各种生病的人,一个试图用无穷无尽的药,一一对应的治疗各种各样的病。

一个在正确的方向上固步自封,国家的经济己经发展到了廿一世纪20年代,中医的脚步却停留在了一两百年前,一个做着正确的事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查一下西药史会发现,西药的淘汰率极高,一直在试错中试图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特效药,然后再发现它的副作用,又研发出新的药物替代品,不断迭代,永续前行!

一个讲医者仁心,一个讲效益优先。

一个在工业化到来时落了伍,尚不能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生存俨然己成问题,一个己经实现工业化标准化迭代化发展,越分越细的科,越来越多的病,越来越多的药物,不断迭代,不断前行。

中医的出路在哪?坚持正确的方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科学手段,有超级计算机,大数据以及人体科学的持续攻关,一个计算机辨证论治的系统工程项目,提上振兴中医的日程估计己经在路上了,贴着马路上的石板,我似乎己经听到了隐隐的脚步声。


打部硫欧克斯欧木


中医药不可能标准化的!

如果稍为有点中医常识的人,是不会提这样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中医看病是一人一方。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体质不同所以中医在每个人的用药方剂中会做出调整,这也是中医治病的奥妙之处。

其实中医的原始方剂都来自于“汤头口决”,也就是说中医开药源于古代的传统药方,如“四君子汤”等组方,在熟记古方的基础上,每位医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调整,或加或减或增加其他的药,但总的原则是不能违反中药的“十八反”。这也就是名医与庸医的区别了,好的中医就是在加减药方中显出高超的医术。

你所说的标准也是有的,比如说中成药,它的药方肯定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否则如何能批量生产呢?


养心斋老徐


中药必须标准化。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国家必须成立中央直属的央企进行一手操作,建立专业供应中药的国家队,包括选地种植,监测农户化肥农药使用,规范中药炮制,最后现代化成分检测对中药品级进行严格区分。

比如大宗中药材党参

目前的药材市场按直径分品级:0.3-1.2cm的都有,大部分为种植1-2年的。

按产地,从河北到甘肃都有广泛种植,以山西上党一代为道地产区。

此外还有纯野生和种植货划分,纯野生3年以上的参心---有效部分,至少为种植货的2倍以上。

央企介入的任务:

与种植户签订采收合同,规划党参种植采收,生长年限必须满足3年,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务必满足成品干品直径≥1.2cm,有效成分趋近3年生纯野生党参。

通过实验室成分监测,淘汰品质差的产区,最后遴选品质最佳的产区做专项种植,围栏标注-----药材特种专用地,其它作物一律让路。

央企统一药材原料的供销,这是个价值1万亿以上的种植行业,可完全制造出一个超越辉瑞强生等制药巨头的国企。

柴胡同理,个人扒论文发现北柴胡药用成分浓度最高的为湖北某地,而非它的道地产区太行山一带,这都是需要央企去统一规划种植采收销售的。

中药原料必须国营,跟烟草一样,没有许可证擅自经销均为非法!!




梅里赏金猎人


"标准化",还是按西医眼光看中医。若真能标准化,还是真中医吗?中医的科学化,若按此思路,讲"中西医结合”就大成问题!"结合"只能在"术”的层面上有限度展开,相当有限,例如,用智能技术把老中医经验保畄下来,也有限。中医讲究个性化治疗,百人同病不同药,或药量不同,无从规范化!故,只能在技术上互补,不可在医理上"结合”!不同医的医理模式完全不同。西医是机械论自然观,分析性的;中医是有机论自然观,综(整)合性的。不能被"科学”这个词义迷惑了,那些"意义"都已被人为地神化了,误导人。同时,也给各种心坏叵测的骗子以有机可乘,值得警惕!若非用"科学"这个词不可,它应当是广义的:绝非西方的自然学术例如西医、天地理化生,术是科学。东方的自然学术例如中医,相应的天地理化生学科部门,也可称作科学。但人们常视西学为科学标准而已。可叹!补充一句:眼下还是应提倡"中西医并重”为宜,难分主次,难分高下。完全寄望于西医,必定上当!反之,亦然。不是因为两医各有所长,而是因为它们都有一定实用价值,为何不用?!而且,中医的"长”确难说清,取决于医者个人水平,若是全能高手,西医也将甘拜下风!可惜,这样的高手已不多见,才让西医独霸天下!再补充,人微言轻,多说无益。建议,恢复钱学森同志晚年的"中医论",那可是一位熟知(西方)科学的大科学家对东方科学(中医)的真知灼见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