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休眠地”的新生

一片“休眠地”的新生

農戶在田間追肥。 王軍 攝

3月9日,天元區三門鎮株木村,耕田機安靜地停在樹下躲雨。

天色陰沉,跟李新良的心一樣重——3600畝土地,油菜、果蔬、高粱、玉米草和瓜蔞,每塊田都得往前趕,農時耽誤不起。

“沉睡”3年,又要“水改旱”,三門鎮納入種植結構調整的土地,李新良想試試“錯峰種植、化整為零”,激活這片“休眠地”。

錯峰種植,先把土地調肥

早在2月底,株木村的15畝黃瓜基地,就在陸續移栽秧苗。

李新良做足了功課,斥資購買了一臺自走式灑藥農機,裝載84消毒液,對公路和農田集中消毒。農戶們便不再擔憂,趕早種下了早熟黃瓜品種。

“你看,足足長到了15釐米,就是還嬌嫩得很。”李新良伸出大拇指和小指比劃。早春的蔬菜不抗凍,他買來竹片和地膜,在起壟分廂的土地上搭建簡易棚,裡一層外一層保護起幼苗。

這幾天,種高粱的田塊陸續翻耕,去年種的瓜蔞也爬上了支架,玉米草種子已經成功搭上線,由公司折價提供並保底回收,到6月份開始疊球,農田裡錯峰種植,四季都沒有閒暇。

田間的油菜長得綠意逼人。“等上半個月,田間就是金黃一片。”李新良告訴記者,去年年底合作社在湖田村和松柏村種植了2000畝油菜,枝頭的花朵含苞待放,今年的第一輪豐收就在油菜地裡。

種這麼多品種圖啥?“關鍵是能養好地力。”李新良說,一畝油菜能產油菜籽200公斤左右,等油菜收割後再將秸稈粉碎翻壓回田,相當於給農田補上了三四包有機肥。

原來,李新良流轉土地,不需要向農戶支付流轉費,前提是種植指定的品種改良土壤。“就相當於將一塊汙染的畫布,染成最迷人的綠色。”李新良說,土地一旦荒廢,復耕要難幾倍。

化整為零,農機成為堅強後盾

說話間,李新良的電話響了——訂購的5臺拖拉機到貨了。

就著田間的青草抹乾淨鞋底的泥,他騎著摩托車一溜煙趕到鎮上的農機銷售店。“四輪驅動160馬力,可以在田間飛奔。”隨車而來的廠家負責人對李新良說。

農機是規模種田的保障。這幾年,李新良的合作社的農機總投入達到200萬元,擁有插秧機、自走式噴霧機、聯合收割機、履帶式拖拉機等大型農機具28臺套。“比如油菜,一臺收割機每天可收割四五十畝,相當於60多個人的勞動力。”他說。

土地也在嘗試“化整為零”——邀請專業團隊種植,分擔管護壓力。

去年,合作社與一家玉米草種植公司簽訂協議,由公司提供種子,聘請專業團隊種植,種植的效益全由公司得。今年,李新良又從益陽請來了高粱種植團隊,拿出1000畝土地交給對方,同樣不拿利潤。

合作社從哪賺錢?“種田就得用農機,用農機就找我,小團隊越多合作社越有賺頭。”李新良向記者透露,光是3600土地的服務費,合作社一年就有好幾十萬元的利潤,這比直接入股還划算。

現在,李新良把重心轉到農機服務,今年春耕期間就與周邊鄉鎮的種植戶簽訂了農機作業服務合同,涉及農戶150家。但“本行”也不敢荒廢,農機倉庫留的幾袋玉米草種子,就準備自己種。

“一畝能產上百公斤草籽,收購價每公斤七八元,投入低還管回收。”李新良說,有了好品種,“休眠地”休想“睡大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