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王卫国)的作品是乡土文学吗?他的作品能够震撼心灵吗?

yulin44


因为喜欢路遥的作品,所以想谈谈他,却不一定是完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

我喜欢的陕西最著名的作家有两个,一个是路遥,一个是贾平凹。路遥像杜甫,典型的现实主义;贾平凹像李白,典型的浪漫主义。

首先,路遥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路遥的作品最有名的是两部小说,一个是《人生》,排成了电影,还得了奖。另一个是《平凡的世界》,拍成了电视剧,而且当时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出,当然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得到了茅盾文学奖。其实他还有其他的小说作品。我曾经买过一本中篇小说集,里面有作品若干,其中一篇《在细雨中呐喊》,对饥饿的心理描写真是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其次,路遥的作品以陕北农村为背景。纵观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也就是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以陕北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发生的故事。甚至有时候我们可以看成是路遥的自传体小说。因为作品里面包含了路遥对贫穷的农村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对于农村出身的读者,对路遥的作品往往更加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也有人说,路遥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

其三,路遥的作品和乡土文学还是有区别的。尽管他的作品更多的描写了陕北贫穷的农村,但是他并不是以一种欣赏农村田园风光的态度来描写农村,也不是以明确的态度来歌颂农村的人和事。更多的是他对贫穷的感受和农村农民亲情的体味,加上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路遥塑造的人物的主题集中在渴望改变命运。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共同的特点是家境贫寒,个性要强,敏感,渴望改变命运。因此,他的作品更像是反映出身贫寒的农村年轻人的成长的烦恼。路遥的作品里没有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坏人,也没有特意营造的情节悬念,娓娓道来的心理描写是其特长。


云松不知处


路遥的作品是接地气的文学作品,他所著的《平凡世界》,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

不管人生有多少磨难,看尽世间多少冷眼,只要想起这句话,你就会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温暖,世界上好人多于坏人,这人间值得留恋。



金色饭桌


路遥老师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特别朴实无华,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读者就置身其中,就是里面的一个故事人物,所以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震撼读者心灵!

路遥老师为什么能写出《平凡的世界》这么贴近生活的小说呢?我想和路遥老师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路遥出生于西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他幼年因为家贫被过继给伯父抚养,使得其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学会了坚强。艰难的求学经历,繁重的务农生涯,还有不断生活辗转在城乡之间的求学生活经历,使得他忍受了大多的苦难。他一生钟情于陕西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情感。

路遥老师始终钟爱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所以《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背景才会诞生于此!如果路遥老师还活着,凭借他的作品我想他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国争光,扬眉吐气!斯人已逝,这里我向路遥老师致敬!



中天书法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意见,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首先,准确来说路遥作品属于黄土文学

黄土文学流派是发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于八九十年代,由柳青开创,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并不断发展、突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写黄土地上农村的社会历史文化、时代变迁的流派

其次,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子简述路遥作品对我心灵的震撼

我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过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震撼我心灵的的。看书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平凡的世界》是围绕孙玉厚一家展开的,老一辈辛勤耕种却无力改变窘迫的生活,代表了中国旧时代成长起来的庄稼汉的境况;田福堂、孙玉亭这些乡一级的干部眷恋于农村学大寨的权力掌控里,长时间调适不了自己的心态;乔伯年、田福军的革新展现了中国求富变强的心理和希望……

书所描绘出的,在有机会接受到新思想的年轻人的身上,迷惘与渴望沉痛经历的心情,之于我却是清晰和感同身受的。因为不愿拘禁在家乡的环境里,只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寻求更为深刻的经历,即使头破血流仍不放弃;经历了感情的发生与破灭、亲友的生死与关爱,逐渐在生活里改变了原本的理想,离开动荡不安,平静地接受了固定稳妥的生活;生活的历练让我们不能再这么轻易地离开一个地方,毫无负担地面对新鲜的世界,不得不担负起的责任,却使得在这纷乱的世界里感到了温暖与踏实。

作为书内两条爱情主线的主人公,哥哥少安和弟弟少平区分了两代年轻人的选择和境遇。 少安与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在中国人固有的门当户对的思想里被分割,少安选择了秀莲,而润叶最终嫁给了她不爱的李向前。但不得不说生命的奇妙,若不是这样的选择,少安也不会遇到爱她至深的秀莲,她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给这个家庭重生的希望,尽管波折重重,付出还是给了我们丰收的结果;然后她的使命终结了,肺癌成了她最终的归宿。反过来看看润叶,她痛苦的婚姻在向前的事故截肢后有了转机,她忽然认识到了生活赋予她的职责,在撑起整个家的过程里,她重生了。

少平的爱情之路是在思想的觉醒中产生的:他与田晓霞因对知识的渴求而结缘,之后长达数年的分别给了两个年轻人成长的空间,再次相遇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这份关系的机会,不再是青涩少年,心智上的成熟让他们有能力去维系这段同样门不当户不对的感情,身份的悬殊不能阻隔他们相融的灵魂。但是一切的美好在田晓霞的突然死亡里终结了,这是一段有了开始却独缺结尾的爱情。

他们的妹妹兰香在学业和爱情上的成功完成了兄妹三人渐进的过程。她有机会接受了高等教育,接受了最新的思想,在农村人和城市人里找到了平衡点,冲破门当户对的观念,开始并有了爱情的美好结局。

这些感情历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字:重生。时代的变革给了年轻人一个颠覆旧世界的机会,少安到少平再到兰香的前进过程中,颠覆的痕迹越来越重,看似平和却动荡的年月里,新一代的诉求赤裸裸地凸现出来。

是的我们要改变,但是如何改变?并不是一味追求自我就是真谛。杜丽丽和武惠良婚姻的终结或许是一个警示。我们盲目地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沉浸在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关系里妄图找出个平衡点,抛弃了责任与家庭,只为满足自我。在这点上,杜丽丽和古铃风的相遇实际上更像新时代的烟花,激烈却迅速燃烧殆尽。但是古铃风的存在也是有他特别的价值的,他所代表的新一代的文人,特别说是诗人,的创作风格与内容的变化,不再着根于土地、更为激烈的抨击、写作技法的另辟蹊径在文革后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调节好急剧变化的社会与自身求变的心态之间的落差是至关重要的。可能这就是作者希望透过古铃风告诫大家的。

由于本人阅历,文学素养有限,对《平凡的世界》的领悟也很有限,但是我很感激他们这一代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者,他们执著于土地的热情,他们青春的勇气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

生长在现在这个安逸而危机重重的社会,我们需要他们的点拨。

这是我们父辈的力量,我们父辈的旗帜,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悸动与冲劲远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这批纠结于无谓苦痛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鑫奇说


路遥先生的作品是属于乡土文学,而且好多还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比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建强,就是作者读书的惨状。包括《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都有作者的影子。

由于路遥出生贫寒,少年、青年都经历了极大的苦难,故发于创作,倾注在字里行间,写的极其感人。清代诗人赵翼曾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确实有道理,只有受过生活的溶铸,才能有真切感受。而且路遥创作特别认真,在写《平凡世界》孙少平背石头时,他和其弟充当小工,背了三天石头,到第四天实在撑不下去了,这才罢休。为了写好孙少平当矿工,他又亲自下井,体验生活。还找全了1975年到1985年整整十年的《延安日报》,每天翻阅竟把指肚磨破。可以想到,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也正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得到无数群众的热爱!


杨志勇68


世界,本来就是平凡的

从一九九四年初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到二零二零年重新翻阅,不知不觉间,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六载。

在我读过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有的只记住了书名,早已忘记了内容;有的记住了内容,又忘记了精髓;甚至与我自己写过的文章,也多数都忘记了。但是,每当想起这部小说时,眼前马上就会浮现出孙少平在飘扬的雪花中,带着满是补丁的尴尬,最后一个走到操场上拿走自己那份“非洲”黑馍时的情景。还能被那一幕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个鲜活而又平凡的生命不停奋斗抗挣的细节所感染,这正是一部不朽作品的魅力所在。

人,总是在用各种各样的面目,扮演着,丰富着,然后组成了纷纷复杂的世界。与命运抗争,是每一个平凡人都要面对的,又不得不进行的。

读了书的孙少平,当过民办教师、队里的会计、打过零工、挖过煤窑,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过希望、欣喜、困惑、苦难,终究才有了自己踏实的选择。他和田晓霞是根本不同的,哪里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两人都有对美好未来和纯粹爱情的追求。

走不出黄土地的孙少安,究竟是应该选择当了教师的田润叶还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贺秀莲?我想孙少安是有他的考虑的。因为窑洞,还有那双沾满泥土的双手和布鞋。实际上,从神一样存在的田润叶死心塌地的和经历了劫难的李向前过日子那一刻起,现实就给了浪漫一记狠狠地耳光。

兰花也是死心塌地的,跟着“逛鬼”丈夫王满银过了一辈子,她的半生充满了泪水,苦苦拉扯着她那算不上日子的日子,似乎只有泪水才是她对命运抗争的武器。而王满银,更像一个能够顺应潮流,寻找到适合自己位置的东西。

兰香的命运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点,求学,奋斗,换来了稳定工作和生活。这一点也说明了时代在发展,知识改变命运,是给每一个平凡人的最公平的机会。

生于一个娘胎的孙玉厚和孙玉亭,却有不同的追求。这是一个屋檐下的两个穷的叮当响的家,即便是最基本的用来取暖的被褥,也是稀烂的。是的,这日子也是烂包的。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知识,勤劳,钻营,甚至犯罪,都是一种门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最正确的。

从郝红梅、侯玉英等,到田润生、金波等,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向往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没有错的。当然,除了不择手段的索取。

从乔伯年、田福军等,到田福堂、金俊山等,家族,种族,贫穷,富贵,信仰,谋求,无私,自私,理想,现实,通通交织在一起,拧巴着,撞击着。

平凡的世界,其实走过来却又是最不平凡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轰轰烈烈,不是每个人都能功成名就,可是过好平凡的日子,何尝又不是一种境界。

记得看过一部介绍路遥的纪录片。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的吸烟,不停的写作。因为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从土壤里汲取了足够的营养,才能支撑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文艺,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从大众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才是有生命的。还有他那极其平凡的养母,裹着头巾,站在山坡上,用自己仅有的露水浇灌了一棵苍天大树。当年去延安时,就想去延安大学拜谒路遥的墓。我想,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条时间隧道,给存在于不同空间的人与人一个对话的机会。

去年,朋友送了我一套新版的《平凡的世界》,我如获至宝,置与书架之上。这已经是我收藏的第四套书了,岁月在变,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却始终在那里。贫瘠的黄土高原,孕育了不同的人生,而我发现自己贫瘠的大脑,只知道路遥、贾平凹,还有陈忠实。

寥寥千八百字是难以记述对一部伟大作品的感受的。平凡的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也可以经历不平凡的人生。

感谢时代,能让我有机会领略经典,能让我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此刻,突然想起了单位里的那些年轻人们。平凡,而不平庸。朝气蓬勃,最是该有的模样。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没有被简单归类为乡土文学。从文学史叙述看,乡土文学从民国到现在都有一套特有定义,鲁迅曾说乡土文学就是侨居异地所写之文学,反映乡土生活、乡风民俗等等,如蹇先艾、许杰,他们着重揭示乡村残酷的民风民情对人之戕害。而路遥所写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之意义也早已超越乡土之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意义,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虽然他的作品写乡土但不局限乡土。就像我们从来不把鲁迅沈从文称为乡土作家一样,因为其意义已溢出乡土。

路遥的写作平实朴素,是现实主义的杰作,他的作品尤其前举两部作品反映主人公不屈不挠上进之精神,参杂其间的爱情描写具有一种素朴的力量,读他的书总令人想起《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这里有平凡人的挣扎与苦恼,幸福与滋味。他的作品总在某一刻阅读某一个细节让我们有会于心,久久难忘。


民国滋味


开门见山,路遥的作品我很喜欢,特别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绝对算得上乡土文学,至于能不能震撼心灵,那就见仁见智了,反正我是被震撼到了。

就拿《平凡的世界》来说,看一看它是怎样的一个创作过程,是不是乡土文学。

《平凡的世界》不仅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它有着深刻的内涵,每次翻看都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

路遥仅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就用了三年的时间。

想一想,对于快消文化盛行的今天,三年会产生多少文字,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怎么可能经得起如此的历练和忍耐?

三年时间里,他读了差不多100多部相关的文学作品,

同时,路遥还特意找来了十年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省报、地区报等各类报刊的合订本,然后进行逐日逐月的翻看。

为了写作,路遥还专门多次来到鸭口、陈家山等矿场,与里面的工人们一同吃住、下矿劳动,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从而增加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这些不就是带着乡土气息么!

试问现在的各种网络大神,谁能做得到?他们写出的小白文纯粹就是天马行空的想像,甚至他们都闭不出户。当然也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一无是处,这个时代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讽刺的是当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完成后,扑街了!

路遥满以为自己潜心创作的作品肯定会再次引发轰动,然而,在创作的那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家已经开始热衷于用西方各种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去创作文学作品。

而路遥所坚持运用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被打上了“陈旧”的标签。

因此,《平凡的世界》一开场就奠定了悲剧性的命运基调。

如果是一般人,这时候是不是就该放弃了?

但路遥有说服自己的理由: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这理由够不够牛逼?

最终,他以近乎苦行僧似的方式完成了创作,他的身体也透支到了崩溃的边缘。

作品虽然完成了,但根本没有主流文学刊物愿意发表这样一部用“过时”手法写出来的著作。

路遥的郁闷可想而知!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126天的连续播出中,一下征服了全国亿万的听众,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这也充分说明一个好的平台的重要性!

至此,《平凡的世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而路遥也再次红遍全国。

1991年3月,路遥获得我国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就此画上完美的句号。

这本书的简介我就不再多说,这是一本拿到现在自然不过时,能引起共鸣的好书,就连里面对景物的描述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马云曾不止一次说过:是《平凡的世界》对改变了,让他懂得了只要用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所以,被这本书震撼心灵的可不止我一个。


某日星冠


严格来说,路遥的作品不能简单概括为乡土文学,而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无论《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都反应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问题。无论高加林还是孙少平孙少安,在他们身上体现出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自尊和自卑共存的多层复杂属性。


自在为怀


我觉得你应该真正的从头到尾的品读一下他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这两部小说,你就知道他的作品的魅力!如果还不够给你心灵的震撼洗礼我只能说你不适合生存在这个时代!新时代是奋斗拼搏的时代,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虽然是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是放到今天这个时代依然不过时,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世界的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正是我们现在年轻人所需要的做人品质,所以只要你认真读就绝对会对你有精神洗礼,让你从新认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