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塑料進口渠道關閉 塑料製品生產走向“自力更生”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限塑令”——《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國內塑料生產強調“自力更生”,在可回收廢物中分揀的廢塑料回收比率料將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國外廢塑料進口缺口。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一張一弛,或對我國環境保護、促進廢塑料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廢舊塑料進口渠道關閉 塑料製品生產走向“自力更生”

廢舊塑料進口渠道關閉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朱文瑋指出,現代經濟社會對塑料的需求巨大,而大部分塑料具有可再生性,我國每年使用的回收利用廢塑料3000萬噸左右,佔塑料消費量的30%以上。其中,EPS塑料(可發性聚苯乙烯)的回收率在90%左右。

正因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過去20年,國外廢棄物大量湧向中國,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為此,中國向世界宣佈將不再接受廢棄塑料等24種進口固體廢棄物,禁令在2018年1月生效,隨後生態環境部多次調整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自此切斷了從國外進口廢塑料的路徑。

國內塑料製品產量的變化與廢塑料進口息息相關,隨著禁止廢塑料進口的政策趨嚴,導致塑料製品的產量大幅下降,從2017下半年開始,中國塑料製品產量梯次回落,到2018年有6個月份產量負增長,當年產量同比下降19.6%。

到了2019年,國內塑料製品產量再次恢復增長,達到8184.17萬噸,同比增長35.5%。業內專家分析,增量一部分來自新材料市場,包括改性塑料、塑料合金、可降解塑料等;另一部分來自國內廢塑料回收市場重新活躍。

根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的新版“限塑令”,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2019年中國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繼續取得重大進展,全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同比減四成,力爭今年年底基本實現零進口。

廢舊塑料進口渠道關閉 塑料製品生產走向“自力更生”

垃圾分類處理政策接力

中國停止進口塑料垃圾改變了全球貿易流動路徑,顛覆了回收行業格局。同時,另一政策的變化也給塑料回收業者帶來新的機遇。

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提出: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2年前,各地級城市至少有1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隨著政策的發佈實施,各地垃圾分類進程明顯加快,包括上海、廣州、西安、昆明在內的40多個城市,都推出了垃圾分類試點項目。業內專家分析,各地落實垃圾分類政策,將再次推動廢塑料回收量和塑料製品產量雙增長。

“重視垃圾分類對廢舊塑料行業具有積極意義。”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會長鄭塏表示,以前很少有人公開談論廢舊塑料回收,許多人對它有負面印象,企業也不願公開承認在產品中使用了回收利用的材料,但現在大型企業都積極承諾回收賣出去的舊材料。

不過,由於各地尚未細化相關的回收分揀程序,原生廢塑料的質量成為限制其回收價格與回收利用的重要因素。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馮小明對此表示,各地還是要強力推動垃圾分類回收,為塑料回收利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保障。

在他看來,當前垃圾分類及回收體系尚不健全,還沒有形成有利於行業發展的市場消費環境,導致國內塑料回收利用行業發展滯後,因此必須加強監管和引導,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政策調控引導綠色發展

在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新版“限塑令”疊加垃圾分類的政策背景下,廢塑料回收企業正在逐步擺脫以前粗放式擴張的老路,逐步以綠色發展的眼光審視產業佈局,不斷與環保、環衛企業深入合作,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路子。

同時,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廢塑料加工利用汙染防治管理規定》《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等法規標準,支持和培育大型塑料回收利用企業,取締小的加工作坊,從隨地建廠轉向集中的園區建設,從“低小散”轉向“集團化、規模化”,引導廢棄塑料回收加工企業健康發展。

據瞭解,目前國內廢塑料加工企業共有3000多家,相關的已建、在建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以及生態工業園區達29家,回收利用技術和環境保護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形成了以社區回收站點為基礎,以分揀加工中心為節點,以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為樞紐的產業鏈條。

前瞻經濟研究院有關專家分析,未來幾年,這個行業將有兩大趨勢:一是規範經營的大型廢塑料回收利用企業將逐步把回收的廢塑料進一步精細分類,持續開發和應用廢塑料的新技術、新產品,逐步拓寬廢塑料應用領域,提高再生塑料製品的附加值;二是廢塑料回收企業還將通過兼併、重組、聯營等方式,加快行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推進規模化發展,共享基礎設備,降低投資強度,提升廢塑料回收行業競爭力。

也有專家建議進一步加強行業政策引導。針對塑料的廣泛使用及其難降解、可循環使用的特性,馮小明建議相關部門出臺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專項配套政策,重點在明確塑料回收利用率的階段性目標及節點,並有適當的財稅金融引導,支持科研投入和技術創新等方面。

“如果能夠通過有效的政策調控引導這一行業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有效緩解石化資源緊張、塑料汙染等迫切問題,還能促進綠色環保這一龐大產業的健康發展,帶動社會投資,增加就業。”馮小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