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因为疫情,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被降到了最低。景点暂停、民宿关门,街上行人零星、饭店食客锐减。


不过,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无人机、无接触式配送、智能服务机器人……这些概念突然走上了风口。无人经济的潜力和价值也在此时凸显出来。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无人机

疫情防控的空军力量


喊话、巡查、测体温、运送物品、喷洒消毒水......疫情当前,无人机凭借高效无休的工作能力、“零接触”的服务,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帮手”。除了可以对居民进行“硬核”喊话、传达信息,无人机还被各地的地方部门,进行日常巡逻,实时监控辖区重点区域。同时也可以通过无人机红外测温仪进行远程测温。

“以前只以为无人机可以用来航拍,没想到它还能识别人对人喊话。” 家住绵阳元通社区的小黄看到社区里飞行的无人机感到特别的新奇。该无人机正是由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成研院”)所研发。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据成研院5G网联无人机专家刘东介绍,此次使用的无人机是搭载了成研院自主研发的5G通信模块哈勃一号的5G网联无人机,配合中移凌云云平台,可开展大规模、多点位、多架次、多场景的作业。应用场景之一就是用无人机搭载喊话器在人口活动集中区域飞行并循环播放防控防疫口号, 区域喊话器有效喊话距离可以超过1公里

事实上,无人机早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应用范围广泛拓展,比如航拍、送快递、喷洒农药等。但由于受具体应用场景限制,人们对无人机的应用并没有实际的感受。而此次疫情,使得无人机曝光量增加,其需求也相应的增加。“疫情以来,我们院接到了来自全国的无人机需求。”中国移动(成都)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注册的无人机数量高达

33.9万架。经过此次疫情,无人机的应用领域无疑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且随着5G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无人机将迎来新的机遇,5G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无人机进入更加智能化和小型化的时代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无人配送

或使无人驾驶研发迎新拐点

随着疫情爆发,自动驾驶圈内探讨许久的“零接触”配送、自动驾驶货运等各种业态,在这个紧急关头也投入实践,或使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迎来新拐点。

在疫情严重的武汉,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引入了很多低速无人配送车,其可以用来承担部分病员运送与药品、食品的配送工作。据悉,相关的智能配送调度系统会指派给无人配送车,其则在取货之后,自动行驶到制定的无接触配送点,取货人打开货箱取出物品。

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出现了无人配送的身影,像美团无人配送车就出现在北京顺义的多个社区中。而在广州,一清科技研发的无人物流车“夸父”则承担了部分货物的运输任务。据一清科技负责人介绍,“夸父”一车可以装载75个小箱子,每箱能装

20斤,单趟配送能力达1500斤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事实上,上述的无人车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在疫情之前,一些物流园区、仓库中都可以看到无人配送车的存在。与此同时,不少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物流公司,以及人工智能公司都在涉猎无人车领域,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认为疫情期间最安全的出行选择——无人出租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像从事配送、喷洒消毒液的无人车那般积极地活跃在疫情之中。

之所以无人出租车这一理想中的场景并未实现,主要是因为目前无人驾驶的汽车上路需配有安全员,无法真正做到“无接触”。而这种现象也反应了目前无人出租车离真正实现商用还有不少距离。


即便如此还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次疫情之中,无人驾驶应用是对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的实践和检验,车企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现实意义将会有更深的理解,甚至可能影响未来无人驾驶的研发方向。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无人服务

智能机器人正走俏

三环航天立交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成都防疫最前线。在这个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的集中医治点忙碌的,除了无惧感染风险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有四台24小时在岗的机器人。机器人沿着道路一路前行,灵巧地躲避着物体和行人,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各个科室。

这四台机器人来自于我市新经济企业——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据悉,越凡创新向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无偿提供了3款机器人。“知屏”机器人用于医院门诊,主要负责医院科室分布、专家介绍的查询以及防疫宣教工作;“享递”

机器人则是名用小程序随叫随到的“快递小哥”。“享递”拥有100L、50KG的送货能力;“小贩”机器人推销售卖零食、卫生防疫用品等。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此外,在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北京等多个隔离点内,也陆续出现无人配送餐车,机器人可自行前往病房门口,再自动回到护士站,消毒后又可以继续配送。据悉,一些医院内启用的机器人配送,平均每台机器人大约可以为

20个病房提供免接触配送服务。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2025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每年将产生1.1 至3.3 万亿美元的经济影响,占比70%左右。此次疫情的突然来袭,无异于进一步加速了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应用。

“疫情的爆发使得无人服务终端的需求量大幅上涨,对服务机器人行业是有长期利好作用的,行业普遍认为这将使得疫情过去后很多场景加快对机器人产品的部署,可以说迎来了机器人需求拐点。” 「越凡创新」CEO黄山表示。

尽管相对于电影大片里的各类酷炫智能机器人,当下被疫情所激发出很多需求而迎来应用的多数机器人还属于初级能力机器人。但显然,科技的条件和现实的需求,都催生了一场硬核科技战的到来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疫情后,“无人”企业如何发展?

不难看出, 此次我国新冠疫情中“无人”工具的应用,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无人化产业所蕴含的潜能。可以说,当前这场疫情,加快了“无人”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机器代工”

的市场需求提前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无人技术的创新发展。

但疫情态势终究会逐渐平息,风口过去之后如何发展则成为相关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在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黄寰看来,“无人”技术在此次疫情中得以广泛应用,使大家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无人化应用的价值。“疫情催化消费者形成新的消费习惯,为生产无人产品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黄寰表示。“对于相关企业,具体来说需要从四大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疫情之下,“无人”崛起

一是要抓住政策机遇

可以预见国家及相关地区政府在疫情稳定之后,将会出台各类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从事“无人”产品研发的企业更多的属于新经济行业,其中很多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该类企业在疫情结束后,应当进一步加快企业融资,实现企业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尽快扩大市场份额。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

针对疫情期间无人产品应用在实际需求中出现的技术研发断层等相关问题,企业应加强跨领域技术研发,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弥补,争取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成长周期中再上一个阶段,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趋势。


三是要加强与政府之间合作

此次疫情暴露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治理短板,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基于“无人化”应用在此次疫情中所展现出的良好表现,“无人化”新经济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府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中,这将对生产无人产品的企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后盾和更多的需求。有关企业应当抓住此次机会,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新技术、新模式优势,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且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产品应用场景开发上,更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理论的推广上。


四是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从无人化产品应用的实际效果来看,无人化应用功能还没有切实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人化应用功能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硬件软件、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逐渐完善并最终建立起整套“无人化”服务生态。要加快企业间合作,加强高新技术领域人才交流,合力解决行业领域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于无人驾驶、无人工厂等先进领域,要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试验,只有走出实验温室,才能摸清真实需求,开始快速生长。


提示: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意见,我会只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会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