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悠悠鄉村路


看到這句俗話,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另一首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呢?

其一、俗話說的好,寡婦門前事非多,疾風驟雨之時,孤男寡女共處一室,而柳下惠只有一個,除了六根清淨的僧人,很難保證不會發生點風流韻事。

其二、“疾風驟雨,不入寡婦之門”從字面意思來講,是人在出行的時候突遇狂風暴雨,為了避嫌或者不壞對方名節,最好不要進屋避雨,這是古時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所致。

俗語的出處

這句俗語我自元朝馬致遠寫的摺子戲《薦福碑》,主要寫窮秀才張鎬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中狀元的故事,這句話在第一折楔子時出現。

“你若入門時,抓了你那臉!卒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你快回去!”

張鎬頭天投拜貼給黃員外,結果黃員外當晚暴斃,張鎬上門時黃員外夫人正自傷心,有些牽怒張鎬,趕其走時說了這話。

這話結合當時情形是有三層意思。

1、黃員外新喪,夫人自然悲痛,認為是張鎬造成了黃員外的急怒攻心,所以認為張鎬有責任,因此不假顏色,趕其走。

2、暴病而亡,肯定會驚動官府,如果張鎬上門,自然有合夥謀財害命的嫌疑,到時黃夫人有口說不清,為避免生出事端,排除意外的發生,張夫人才說出了此話。

3、寡婦名節是大,無論與張鎬有無關係,這時都不能與張鎬有任何瓜葛,以免引來流言裴語,再無存身之地。

古時對寡婦名節有嚴厲規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深入人心,貞節往往重過生命,這當然是朱熹大人發揚光大的。

朱熹認為女從夫,吃飽穿暖幹家務,其他的無權干涉;丈夫死後必須守節,不可以接觸其他男子肌膚;丈夫有休妻的權力;未婚女子人可死,貞操不能丟。


當守節成為應盡的義務和基本守則時,道德綁架就嚴重束縛了古時女人的行為自由和思想自由。在如今看來,這種貞節觀念其實是男權主義的犧牲品,是不人性的道德規範,忽視女人的身心要求,剝奪女人追求幸福的權力。

貞節觀念的盛行,也就造成“疾風驟雨,不入寡婦之門”的現象,表面上看去是避“瓜田李下”的嫌疑,實際上是對女性人權的孤立。

1、大戶人家寡婦,靠著家產度日,貞節成為其精神支柱,以教子成龍為一生目標,殘生無幸福可言。

大戶人家的寡婦,靠著丈夫遺留的家產,不需要拋頭露面忙活生計,靠著生意、田產等家族產業可以過上無憂的生活。

身體需要的煎熬,可以通過教子、打理家產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一面貞節牌坊,就是人生的最後陪伴。

當然也有與人私通的,但一旦被發現,聲敗各裂,惟死一途。

《尚書》:“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夫為寄猳,殺之無罪。

2、貧寒人家的寡婦在忍受流言同時,又不得不拋頭露面維持生計,一生苦不堪言。

貧寒人家的寡婦,一方面要堅守貞節,一方面又要維持生計,不得不幫人洗衣、做鞋、繡花等工作來維持家用,自然會引來風言風語,其思想和身心都倍受煎熬。

這種拮据的生活,另嫁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但由於貞節觀念的盛行,活活剝奪了古時女人的個人權利和對生活的希望,所以貞節是扼殺人性的觀念。

“疾風驟雨,不入寡婦之門”表面上的意思是最好與寡婦劃清界線,避免流言蜚語,敗壞寡婦的名聲,二來是防止男女做出有傷風化的事,因為寡婦身心飽受寂寞的煎熬,很容易做出私通的事,看似有理,實則無情。

透過表象看實質,其實這句話就是貞潔觀念的一面牌坊,時刻提醒守寡的女人注重貞潔,同時也在警示男人不要去沾染寡婦。實則是封建社會對守寡女人追求個人幸福權力的剝奪,是違揹人性的強制性觀念的束縛。

如今,寡婦具有同等的選擇權,再也不會守著一塊冰冷的牌坊了結殘生,這是社會的發展摒棄了落後觀念,讓寡婦也可以重新開始,擁有人生的幸福。現代社會的女性,才真正是擁有了平等的權力,是封建社會女人永遠也想象不到的幸福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