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而每层楼都有怀疑的房间。怀疑很有益处,它使得信仰充满生机,毕竟只有经过考验,才能明确自己的信仰是否足够坚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探讨多元化的电影主题的之时,电影人对人性的探讨始终是抹不去的话题。尤其是在消费主义与个人中心主义介入之后,人们往往有着自我存在感的缺失,以及对生命虚无与荒谬的哲思,这也使得电影人在创作之中经常会纳入“自我”的思考。他们始终以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本我”来丰富人物形象,而那些符号的隐喻也成为了对人性价值深度解读的“外化”形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2012年李安所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这样的电影,李安也正是凭借着这部影片斩获了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重要的奥斯卡奖项。电影是根据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但是出身西方戏剧的李安把讲述故事的形式也采用了戏剧性的AB剧的结构。

A与B的戏剧

影片的开始,作家找到了中年派,听他讲述少年时所经历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海上漂流的故事。但是中年年派却给作家提供了相互反转的两个版本的故事,关于动物与人的漂流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并向作家问道,“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一个”? 用一个语言游戏交代了全片的悬念。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我们并不难发现,所谓AB的两个故事,其实正是B是A故事的隐喻。它把一场灾难通过想象与寓言的方式凝聚成了一场幻想空间。演员伊尔凡·可汗也曾在采访的时候表示,“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李安自己也提到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或许我们也能够从“人性与主题”之中探索到李安所表达内涵,以及在隐喻的符号之下找到李安所构造的文化多元化。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人的探索

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具有内在价值,人是价值的来源,一切价值的尺度,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一切存在实体。在A的故事之中,父亲在餐桌之上就曾吃着羊肉并赞不绝口,他认为动物是不具备任何思考能力,人定胜天,人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生物。因此即便在危难之际,父亲也依旧执意要把动物卖到北美获取利益。这是人类的贪婪与自私,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父亲的狭隘,正是西方“父”的缩影。在经历了文艺复习,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从科技与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与自由,科技也不断地发展,但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进步带来的其实正是情绪的解放。人们战胜了自我打败了神话,欲望也战胜了信仰,人依旧取代了上帝成为了世界之主。他们在征服了大陆之后,试图去征服海洋,在故事中所沉默的巨轮,只剩下了最为原始的“方舟”,方舟之上只有人与动物之王孟加拉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在这个茫茫的大海之上,两个物种之间仅靠一水之隔。在经历了恐惧与反抗之后,派瓦解了人类中心与动物的二元对立的等级图示。为此他也曾作出了妥协,派是宗教徒,他可以暂时依靠饼干充饥,但是孟加拉虎却是食肉动物,但是这是在大海,派为了救老虎,他学会了捕鱼给孟加拉虎充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孟加拉虎正是派兽性的化身,在现实面前,派违背了信仰,对兽性妥协,从而感受到惶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在海上的无止境的漂流,最终带他们带了一座海岛之上。这座岛上有无尽的淡水,还有取之不竭的事物,这种美好一度想让派永远待在岛上,直到夜晚发生的一切,让派促生了离开扥年头。他发现了树林中发现了一朵莲花,层层剥开之后发现的是人类的牙齿,他害怕“与世隔绝”,于是重新踏上了漂流的路程。

中年派对作家说,再无人见过这个海岛,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过那种树;而常识也告诉人们,猫鼬生 活在热带沙漠而非大海浮岛。这一切无非是在向观众暗示海岛的虚幻性。这也是在说,派在岛上所吃的植物,老虎所吃的猫鼬正是食人的暗语。为了强化这一点,李安甚至特意给了这座小岛轮廓式的全景,而这个全景或许正是人的躯体。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中年派说说:“饥饿可以改变一切。你永远都想不到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从某种意义上,尽管派面临和矛盾和挣扎,但是为了生存他必须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必须得选择性的妥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到人类的需求层次,生理需要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需求,主要是指对于食物的渴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小岛上的一切正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卡森认为:“要做到生态审美,就要努力摆脱 文明和理性对人的种种束缚,回归人的自然天性, 像孩子一样永葆好奇和激动”。不过李安并没有把这个黑暗给延续,派在发现了那个牙齿,仿佛如梦初醒一般,身体中的良知不断牵扯着派,他害怕被恶所吞噬,于是他选择了离开小岛,这恰恰正是暗示着人性的回归。奄奄一息的派终于在风向的帮助下到达了墨西哥的海岸,他虚弱的趴在了地上,而孟加拉虎头也不回的迈向远处的丛林之中。这其实正是回归社会之后,派回归到了善的人性,兽的一面并没有消失,只是隐藏了起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隐藏的毗湿奴

如果说李安在海岛之上只是强调了一个外在特征的暗喻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李安又在母亲的躯壳内加入宗教意向“毗湿奴”的元素。在海岛之上,是在影片拉出食人岛的远景之后,呈现出一个平躺的人性,这与影片最开始的感恩自己找的新的信仰“基督”的毗湿奴形象互相交互。

李安自己也曾提到过,电影中的世界正是来自印度宗教里面的毗湿奴梦境的框架,毗湿奴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也是派的精神支柱。在派的内心始终坚信,神是时刻注视着他的。 漂流过程中派每一次向下突破自己人性底线的时 候都会伴随神迹的显现。因此毗湿奴形象的每次出现正是派每次的自我救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在派第一次杀生的时候,派哭泣着感谢毗湿奴的化身,这是派的信仰给他一个可以逃避的空间,给了他心灵上的慰藉。而也正是这种毗湿奴的信仰一直拉扯着派,让他在黑暗之中不至于掉进深渊。所以当我们看到半岛所呈现的也正是“毗湿奴”的时候,那多莲花也正是在说着,毗湿奴肚脐生出莲花即为新个梵天的诞生” 。这是派的人性的回归,也是新的诞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多年以后,中年的派在大学里面教授者哲学,但是却依然信仰者基督教,印度教。在历经年少和岁月洗礼的派叹息感叹道:“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而每层楼都有怀疑的房间。怀疑很有益处,它使得信仰充满生机,毕竟只有经过考验,才能明确自己的信仰是否足够坚定”。在经过困难折磨之后的派,没有失去希望,反而是对信仰的更加坚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影像体验

在故事A中讲述的是派与老师斗争的故事,而故事B则是巅峰之前的一切框架,把一切“奇幻”变得抽象且具体,很多观众们都不太愿意接受B故事的真相,更不愿意相信B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得承认,正在A与B中,派的挣扎其实正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在派面饥饿的时候,“本我”占据了上风,人本性的冲动与欲望让他开始变得极端,但是这种“本我”是被压抑在人理性外表下非理性的,李安也曾对这种压抑做出过自己的解释“压抑 ,也就是作为 社会动物 和要对自己诚实的自由意志之间的挣扎, 冲突 ,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主题。所以我们看到了派的极度挣扎,在这种极度挣扎之下,诞生了“超我”,这种“本我”与“超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人格。在我们寻求欲望下的“本我”的同时,理性的“超我”又不断压制着我们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李安在探索信仰的话题之外,也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性下的人格的矛盾与挣扎的故事,并把它以“内化”的方式给放大。

我们往往借助影像的力量来实现我们生活中无法达到目标或是现实体验,在第三视角之下我们跟着主角一起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我们通过影像来审视自身与世界的联系。李安所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这样的好电影。我们在李安所构造的意向与影响符号的虚拟空间之内,带领着在我们完成内心中的那个瑰丽壮观、无人能及的冒险之旅。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矢志不渝的热爱生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隐喻的毗湿奴,信仰的寓言

参考文献

[1]李铭韬. 生活是一场关于信仰的奇观—— 浅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 马伯庸.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 Pi 的三 个 故 事 2007

[3]周文萍. 人性的沉沦与救赎——《少年派 的奇幻漂流》主题探讨

[4]郝君.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意境解读与 文化构筑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