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村中能人——陈胜初: 梦里飘香米酒情

本报记者 贺正文 通讯员 刘世明

“罗田老米酒,出自胜利镇。胜利老米酒,要数陈家山。”

早听说罗田县胜利镇陈家山村能人陈胜初,回乡带领村民办老米酒厂,助力贫困户脱贫的故事,很想去探个究竟。

1月16日,天气阴冷,寒气逼人。记者驱车来到胜利镇,见到了年近50岁的陈家山老米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胜初。他憨厚敦实,话语不多,句句朴实。

“我跑遍长三角,虽然赚了点钱,日子也算平实,但心里不踏实,总想回家做点事,回报父老乡亲。”陈胜初坦言。

陈胜初老家陈家山,位于高寒山区,温润潮湿的气候所产的优质糯稻,加上甘冽清澄的矿泉水配以秘制的酒曲酿造的老米酒,堪称鄂东一绝,被黄冈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做建材生意,边琢磨突破口,陈胜初很想成为一个脱贫致富带头人。“山区贫苦,交通不便,种粮销售困难,多半亏本,不如就地取材做老米酒,既可以传承上辈酿酒技艺,又可以帮助贫困乡亲致富。”陈胜初介绍。

2015年,新一轮精准扶贫启动后,他积极响应号召,着眼陈家山村酿制老米酒的传统优势,投身到帮扶贫困户脱贫工作中。

说干就干。陈胜初带领43个贫困户贷款86万元,总投资250多万元,合伙建起颇具规模的老米酒酿造厂,并注册“守古原浆”商标,将老米酒由“作坊式”酿造成功转型为“工厂式”生产。

陈胜初的父亲陈月文,是陈家山村一名酿酒师,远近闻名。陈胜初说服72岁的老父亲和酿酒技术出色的老人出山酿酒。酿造过程中,使用专门制作的传统竹木酿酒工具,竹羌、竹篓和木瓢、木桶等。

喝过老米酒的人都知道,老米酒和白酒不一样,白酒可以拧盖即喝,而老米酒烧开既费时间,又烫嘴。为解决这个难题,陈胜初多方请教,添置锅炉、过滤器、消毒机、灌装等现代生产设备,终于让老米酒实现开盖即喝。

过去酿好的酒都是盛放在大木桶或大缸里,出售的酒用简易塑料壶灌装,容易变质不说,也没有档次。陈胜初数次到江西景德镇、山东运城等地考察包装市场,不断改进工艺,生产出原汁、头酒、二酒3个系列以及青花瓷、红花瓷等6个品种老米酒。

如何助力贫困户脱贫?陈胜初说,一是吸纳贫困户在酒厂务工。二是酒厂回收贫困户种植的糯米。三是贫困户流转土地给酒厂。四是酒厂给贫困户送仔猪,将酒糟送给贫困户做猪饲料。

2019年,在胜利镇党委、政府和宝武集团武钢公司大力支持下,陈胜初再次注册“红漫天”酒业公司,在武钢新村安置点建办老米酒分厂,吸纳安置点18名居民到酒厂上班,进一步扛起易地扶贫安置点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的责任。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如今,守古原浆酒厂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进现代科技,使老米酒品质更加优良。四年来产量节节攀升,由第一年的年产2.5万公斤到去年产量达到5万公斤,产量翻一番,年产值200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产品除远销本地外,还远销江、浙、沪,突破了长三角黄酒一家独大的局面。

陈家山村3组村民张金秀家,全家4口人,本人和儿子长年患病,家庭无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相当艰难。陈胜初主动上门慰问联系,让张金秀在酒厂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如今张金秀家生活发生变化,两个孩子上学,本人和儿子看病用药有保障。

前不久,陈胜初给43名贫困户发了分红金,大家都高兴不已。截至目前,合作社已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70个,其中贫困户55人,年户增收1.3万元;年付土地租金4.8万元,年付务工工资28万元;合作社承包水田给52户农民种糯谷,其中43户是贫困户,合作社回收的糯谷每百斤高出市场价15至20元,最大限度惠及陈家山村民。

幸福生活——奢望变成了现实

本报记者 丁勇 通讯员 胡喜平

踏进罗田县骆驼坳镇郭家河村郭添一的家门,一大盆暗红的炭火把围坐的人暖得脸颊泛红。虽是三九寒天,满屋子却暖意融融。

1964年出生的郭添一,个头不高,身体壮实,右脚先天性小儿麻痹。55年的拐杖人生没能在他脸上刻下一丝印记,沉稳坚毅的他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郭添一早年丧父,与母亲和哥哥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生计,小学尚未毕业的他便回家务农学起了篾匠手艺。因行走不便,加上市场需求不大,他编的竹器卖不了几个钱。

至1994年前后,眼见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郭添一却拖着残疾之躯困在家里无所作为,不禁心急如焚。

“我不能自甘沉沦!”在一个初秋的黄昏,他杵着拐杖来到村头,见对面将军寨下那一丘丘金黄的稻浪,心中泛起宏图:建纯谷酒作坊,酿正宗年份酒,走深加工致富路!自此,郭添一便踏上了古法酿制纯谷酒的征途。

无资金,无技术,无帮手,只有那根拐杖伴着郭添一东奔西走拜名师、殚精竭虑学技术。失败的叹息与成功的喜悦交织,小成即安的满足与永不停歇的追求碰撞……一路走来,二十几个春秋已成往昔,郭添一渐渐成为当地百姓公认的酿酒名师。

然而,郭添一小打小闹的酿酒作坊没能“酿”出他预期的幸福。投入缺少资金、生产规模不大、包装不上档次、营销手段单一……一道道屏障赫然挡在他前进的路上,而更让郭添一惭愧的是,他仍然被确定为帮扶对象!

2016年,县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来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的各项惠民政策如春风般拂绿了村寨的每一个角落。在工作队和村委会帮助下,郭添一的酒作坊申领到5万元贴息贷款,这笔不菲的资金给他的致富理想再次插上飞翔的翅膀。

产品提档升级为重中之重。他对传统酿制进行大胆革新,还通过工艺创新使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他说,想做出好酒得把好每一个工艺关口,丝毫不容马虎,谷原材料要选好品种,谷料发酵必须选上好的酒曲,蒸料尤其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用水同样十分讲究,得用自然山泉……

郭添一滔滔不绝的讲述让人备受感动。在他酿酒的每道工序里,无不倾注着这位残疾人的倾情付出。他说,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窖藏量,是他一直以来的奢望,是党和政府的资金支持才让这奢望变成了现实。

他从外出打工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并请人种上稻谷,既降低原料收购成本,又可保证质量和提高年产量。同时,建起属于自己的地窖,这才真的干起了年份酒的买卖,效益也随之实现翻番。去年生产的酒产量达5000余公斤,年产值20余万元。

不仅如此,他还在产品结构上迈开第一步,在得知临近村正在大兴葡萄种植的消息后,他紧盯这一难得的原料市场,又开始着手葡萄酒的研制和试生产。2019年8月,他的葡萄酒开发初试成功,单一的产品结构有望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实现根本改变。

记者在他家看到,只见客厅中央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包装的年份原浆纯谷酒,还有试产的葡萄酒类。推开他的酒窖,浓香迎面扑鼻,十几口圆形的大酒缸排列整齐。他介绍,这里共窖藏了2500公斤年份酒,分别为1年、3年和5年的原浆,这些酒越放越甘醇,身价也会与日俱增。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边说边走出地窖,郭添一指着对面将军寨脚下那片新开辟的地基说,那里正在筹建他的新厂房,其中将配套建设原料库、成品库,还有产品陈列室和展示酒文化的品酒坊。形成批量生产后,他打算再建几个标准化大地窖,让他的年份酒真正走出大山、香飘万里。

新风新事——錾字石上红旗展

本报记者 孙志鹏 通讯员 康 满

“真是打心眼儿为我们村民所感动,就算平时工作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1月16日下午,朔风凛冽,说起这番话时,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党支部书记熊进民,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竟然语带哽咽,眼角泛红。

让熊进民如此动情,源于2016年夏天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当时,暴雨肆虐,裹挟着泥石流,将村中主次干道、塘堰及田地冲毁殆尽,部分房屋被冲垮。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情,錾字石全体村民没有被吓倒,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党员干部带头,踊跃出人出力出资重建家园。

为解决资金困难,六组熊家塆群众一个晚上自发筹资1.6万余元,全塆群众人人出义务工恢复重建。受灾最为严重的12组杨名冲,全塆群众全年出义务工多达4700余个,相关事迹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兼任12组组长的熊国潮,是个在镇上做防水生意的小老板,灾情发生后,他回塆连做义务工3个月,一分钱工钱也没要……

如今,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团结一心的“抗洪精神”,已成为全体錾字石村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着全村人把一个“两山夹一沟”、枉有好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的穷乡僻壤,逐渐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古柿树村”、中国甜柿之乡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采访中,今年73岁、有着53年党龄的雷梅存老人有感而发:“现在全村的发展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就拿我们最偏远的14组来说,以前是‘走到王家榜,扯着树枝上’,如今摩托车、小汽车嘟的一声就到了家门口。”

近年来,为搞活经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村“两委”带领党员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制定了将錾字石村打造成“甜柿公园”的战略规划。

说干就干。关键时刻,錾字石人雷厉风行的干事作风再次发挥得淋漓尽致——

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对“甜柿公园”进行全域总设计,目前公园建设已申报立项。

成立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甜柿专业合作社,村里出资20%,其他由全体村民入股。另对176户贫困户每户赠送1000元干股,仅2019年就分红了26万余元。目前,整个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800余万元。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投资42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兼具游客接待中心功能)。与之相配套,还新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一个近百米长的文化墙。

村社联建,投资500余万元,兴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甜柿广场和甜柿文化舞台,作为每年举行“中国·罗田錾字石甜柿文化艺术节”的主场;投资200余万元,新建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的“柿园餐厅”。去年6月25日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

……

村民们也没闲着。他们自发成立打拳、舞龙灯、拉四弦琴(八音头)等7支文艺宣传队,精心打磨特色节目,在历届甜柿文化艺术节上都有出色表现。

临别錾字石村之际,两家村民楼顶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俨然成为山村寒冬中最靓丽的风景。今年42岁、刚从深圳返乡过年的熊胜军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振奋人心,我们想到用悬挂国旗的形式来表达全家人的喜悦之情。”

乡村新貌——新铺村:乡村蝶变展新颜

本报记者 蔡杰 通讯员 杨俊峰

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几位大妈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还有几个小朋友跑来跑去玩耍嬉戏……这是记者1月16日,在罗田县三里畈镇新铺村文化广场上看到的一幕。

近年来,新铺村抢抓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分类实施,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宜居乡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现路径。

新铺村党支部书记肖旺兵介绍,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村子渐渐变成环境脏乱的“空心村”。2016年以来,经过不遗余力地整治村容村貌,开发民俗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新铺村破茧化蝶,以全新的面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先后被省住建厅、国家住建部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建设依靠群众,美丽乡村发展为了群众。如何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支部引领是关键。

新铺村“两委”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要求,通过支部引领,发动群众、乡贤、在外能人等共同参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先后投入900多万元改善村、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和沼气等项目,实现了通组通塆路全面覆盖和硬化,新建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配置了各类健身器材。

找准特色优势,确定“一户一业、一户一味、一户一品”的奋斗目标。先后发展进士油面小院、武举人酒坊、古井茶院、乡吧客栈、锦秀羊小院等十几个产业,成立苍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在有12个产业已经开始运营。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确立“荆楚家学第一村”功能定位,坚持文化为魂,修复传统,复兴文化,招商引资1800万元,充分挖掘以“苍葭冲”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设自然课堂、游客接待中心、民俗屋、田园餐厅等,大力发展乡村文创旅游,让乡愁落地,让群众致富。

“现在,破败不堪的土坯房、牛棚、猪圈拆掉了,复垦复绿成了新的菜园子和绿化带,周边陈年垃圾清运了,臭水沟也清理了,还围起了竹篱笆。走在乡里村间,不但环境干净了,空气清朗了,连人都精神了!”村妇女委员丁语嫣聊起美丽乡村建设时连连点赞。

放眼望去,整洁的村级公路在山川中蜿蜒伸展,两旁苍翠的山峦清新怡人,一张张村民的笑脸幸福绽放,一座座宜居村庄蓄势待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