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來源/懷左同學

每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文章,又是長文,又是乾貨,經常是大大的羨慕,怎麼別人就能夠寫出這麼有知識點的文章,讀完讓人很有收穫。而我們只有羨慕的份?

以前我不會搜索的時候,也是羨慕的一份子。現在學會了搜索,提升了搜索能力,經常也會有人來問我,怎麼才能夠寫出3000+的文章,讓文章有信息增量?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一篇文章《 》,具體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怎樣有效提升自己的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在《躍遷》這本書裡,作者提到一個觀點:知道知識在哪裡,比知道知識本身更重要。對我的啟發很大。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接觸的信息很多,但是真正被我們記住的卻屈指可數。如果想要試圖記住所有的信息,那就更累了。《躍遷》的這個觀點就讓我解放了自己,很多信息都不需要記住,知道知識在哪裡,下次能夠搜索到,為自己所用,其實就足夠了。

提到搜索,大家腦海中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百度,有什麼問題,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啦。其實不然,搜索更重要的是知道搜索什麼信息,心中有框架。知道在哪個平臺搜索什麼,事半功倍。知道怎麼形成文章,寫出邏輯性和思考深度才算。

一、明確選題大方向,確定文章標題。

寫一篇文章,我們最先應該確定的就是選題,選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分析問題的角度,是我們寫文的方向標杆。

拿我上面的文章舉例,我的選題是分析厲害的同齡人做了什麼。當時想的時候,是因為知道身邊好多同齡人都有著很大的成就,心智成熟度很高,不禁感慨: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麼這麼大?所以選取的角度就是分析他們為什麼這麼厲害。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確定了這個選題角度之後,我就繼續去確定標題。很多小夥伴總覺得起標題是一件挺麻煩的事情,覺得標題不好起,所以會選擇先寫文章,想著寫好了文章,再回過頭去寫標題。這種方法我自己親身體驗過,特別耽誤時間。

因為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框架,直接下筆去寫,就很容易偏離主題,寫的東西也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寫完很難概括主題,也會讓修改的難度提升。

所以一定要在寫之前,把標題明確,在這個基礎上,簡單的寫出一個框架。比如我的這篇文章,在最開始的時候,確定了標題,大綱我就簡單定了:

優秀的年輕人有哪些?

他們的優秀體現在哪裡?

他們為什麼會那麼優秀?成熟?有成就?(原因分角度,內部原因是什麼?外部原因是什麼?)

我們想向他們一樣優秀,要怎麼做?有什麼落地的方法論?

這樣明確了選題,標題,和大致有了框架之後,我們的搜索就有了方向,按照框架的內容進行搜索補充,文章的信息增量就可以突出了。

二、搜索資料的平臺及技巧

搜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耐心

曾經有一個內容大V在分享的時候談到,說自己經常是搜索十小時,寫文兩小時。他的一個宗旨就是窮盡,有耐心去瀏覽幾百篇甚至幾千篇的文章,從中找到別人沒寫過的內容。

他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寫一篇文章就是要站在比讀者高一點的位置,提供讀者不讀你的文章,就不知道的新內容,新思考,新思維,新啟示等等。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他在寫文之前,經常是付出大量的時間來搜索,文章的價值很高,知識也很密集,語言通俗易懂,深受讀者的喜愛。

受他的啟發,我也對自己的寫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就是一定要耐心去搜索資料,把找到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再輸出。

我把自己的搜索方法簡單概括為9個字:多維度,多平臺,多關鍵詞。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搜索我們一般都要搜索什麼呢?

我簡單總結了一些:案例素材,細節故事,名人金句,著名實驗,科學報告,綜藝討論,電影書籍。這些內容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文章價值,需要耐心去搜索。

這是搜索的多維度,維度的拓展,讓文章有了不同領域的思考,會讓其中的內容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這些內容可以在不同的平臺上多瀏覽,多記錄。

搜索要在哪些平臺呢?

優勢:成文全面,可以查看文章的框架結構,整體瞭解全文。

劣勢:容易看到雷同的案例素材,影響自己的思路。

微信公眾號是我搜索首選的平臺,因為微信公眾號是一個很大的流量池,裡面很多完整的文章,排版精美,成文具體,會看到很多的案例,金句,圖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在文章中引用借鑑的部分。

我們在搜索的時候,在搜索框裡可以輸入自己標題裡的關鍵詞:厲害的同齡人做對了什麼;同齡人為什麼那麼優秀?瀏覽的時候會看到很多不同標題的相似選題,看得多了,也會對自己寫文章有一定的借鑑,可以避免與別人類似的內容與框架成文。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02知乎

優勢:信息增量多,內容不易重複。

劣勢:內容比較瑣碎,不成體系,有些比較主觀,需要自己查找總結。

知乎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平臺,在上面的言論多是一些有見地的回答與思考,雖然不是很完整的文章,但是分析有理有據,邏輯很清晰,能夠掌握到很多新的知識,多去瀏覽。

另外在上面多是一些問題的回答,前面的是高贊回答,值得記錄總結。後面的也許知識點不是那麼密集,但是一些簡單的回答中也蘊含著 很不錯的觀點,多刷,多看,多感悟。

知乎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搜索的關鍵詞要多樣化,因為它的平臺是以回答問題為主,很多內容都要多角度去找,那麼替換關鍵詞就尤為重要。

比如我的這篇文的搜索就可以替換為:

為什麼年輕人的能力都很強?

為什麼年輕人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

年輕人為什麼多是很厲害?

為什麼年輕人很有成就?

類似的相關問題都要瀏覽看看,選擇稀缺的內容,就會讓文章眼前一亮,更有說服力。

03微博

優勢:熱點最快,時間評論多,圖片多

劣勢:碎片化信息比較多,需要自己甄別判斷,再選擇

微博是時事熱點發酵的平臺,想要了解什麼熱點,微博的時效性很強,而且微博下面評論的網友也多是很有才,能夠通過網友的評論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

同時微博的圖片也是很多的,可以找到高清版的疊圖,有的會有水印,不需要費勁去裁剪,直接用美圖秀秀的【消除筆】功能就可以,直接去水印,就可以在文章中插入精準的配圖。這一點非常方便。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讀書我一般是選擇紙質書,或者在微信讀書上看,都會做一些筆記和便籤,方便自己在找的時候,直接可以搜索到。劃線,評論,做筆記都是很好的記錄方法,可以用這個方法,建立一個索引的素材庫。

豆瓣我也會標記一些自己看過的圖書和電影,偶爾也會看一些下面的書評影評,通過內容梗概,書評影評分析,能夠對書和電影有更深入的瞭解。

現在我還總結了一個學習的方法,就是書籍作品和影視化作品相結合。很多經典的圖書都有電影版,電視劇版,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對一本書進行深入的研究,所有的內容對比之後,找到自己想寫的角度,感悟也就更深刻。

其他的平臺還有很多,比如b站,搜狗,百度,甚至我們的朋友圈,都會有很多的素材,就看我們平時有沒有留心關注了。

平臺很多,但是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要找準自己喜歡的平臺,帶著目標(大綱和框架)去找到合適的素材。

三、形成文章的四個步驟

通過上面的搜索,我們會得到很多的素材,這些需要進一步的加工與整理,才能夠形成我們要寫的文章。

01瀏覽素材,形成最終的大綱

最開始確定選題與標題之後,我們確定了一個初步的大綱,然後去進行搜索。搜索之後的素材和信息不是直接全部使用,而需要我們整體先瀏覽一下,以實際搜索到的信息進行最終大綱的確定。這時候會在我們之前大綱的基礎上,有一點簡單的修改,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第二次的大綱是建立在我們對選題和素材的深入瞭解的基礎上的,對於框架有了更全面的思考,這時可以把大綱簡單列在文章的前面,對我們接下來的成文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02取捨素材,進行歸納分類

搜索到的素材需要我們進行一定的取捨,一篇文章素材的使用大概是30%左右,比素材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文章的理解與思考,自己的思考一定是要大大超過素材的比重的。

所以要把素材進行一定的取捨,選擇素材與觀點強相關的內容,而不要什麼素材都堆砌上。依據最終確定的大綱內容,把素材確定的部分保留。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03加入自己的思考與觀點

素材確定了,接下來就是根據自己的框架,思考之後把全文寫出來。這部分恰恰是最難,也是最體現我們自己的理解的部分。

寫作,素材僅僅是修飾,而寫作者對於問題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感悟?為什麼這麼想?都是你思考後的結果,借文章的形式傳播出去,新媒體寫作更像是一個喇叭,不論你是誰,觀點沒有對錯,表達即是到達。

04多次修改

好的文章是修改出來的。

對於自己的作品要嚴格地修改,對於修改,果戈裡是最“絕”的,他曾經說過,文章要不假思索一口氣寫下來,再忘掉它。然後再抽空拿出來讀一遍,把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多改,沒有修改的地方了,就再放一放。

如此修改多少次呢?八次。八次修改,一個重要的操作點就是“冷處理”或者“陌生化”。

判斷的一個標準就是耳順,修改完給自己讀一遍,再給身邊的人讀一遍,最後自己的耳朵聽著舒服了,就是修改的​內容可以了。

同時,還要對框架和內容比較一下,案例和觀點是否符合,表達是否得當。​進行深度的修改。

如何有效提升搜索能力,寫出有邏輯的長文?(乾貨)

【結語】

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精心打磨的,搜索是前期的準備,修改是後期的完善​。兩者都很重要。

今天的分享是自己的一些親身經驗與感悟,也許不對所有人適用,但是對大家有一點點幫助,我也很開心了。寫作這個事情,慢慢來比較快。

學習方法很重要,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