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未来3D动漫会取代2D动漫吗?

国漫收藏家


我感觉不会完全取代的,但是肯定会让2D动漫的市场大打折扣,这就跟3D电影挤压2D电影市场一样。

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手段的革新,人类的审美和观看习惯也会逐步发生变化,毕竟3D动漫无论从人物效果还是特效等方面,都能给人带来更大的震撼,唯一的难题就在于因为创作难度导致的更新速度方面,相信迟早有一天会解决的。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以前很多的2D动漫都很优秀,但是未来毕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年轻人的审美跟我们现在的审美已经不能同等比较了,静静期待3D动漫时代的来临吧。


先知桑迪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未来3D动漫绝不可能取代2D动漫。

3D动漫和2D动漫是两种不同的制作方式,3D动漫主要是靠电脑建模设立各种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而2D动漫主要是通过一帧一帧图构成的连续的图像。制作方式的不同,并不能评判孰高孰低。3D动漫无法取代2D动漫共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新兴3D的产生暂时掩盖了2D的光芒

3D动漫兴起时间并不算很长,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动漫爱好者都喜欢3D动漫。目前世界上比较热门的动漫比如《火影忍者》、《海贼王》、《龙珠》、《妖精的尾巴》等日漫都是以2D主。



而国内近几年3D动漫尤为火热,玄机旗下的《秦时明月》就是鼻祖,而《武庚纪》、《天行九歌》、《天瑜》、《斗罗大陆》更是推波助澜,除此以外,《斗破苍穹》、《超神学院》《侠岚》以及《画江湖》系列也相当火爆。



看似国内市场已经被3D动漫统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仔细观看近几年的2D动漫的发展,《一人之下》、《狐妖小红娘》、《魔道祖师》、《镇魂街》、《刺客伍六七》等等,这些动漫哪一部不是好评不断。所以说并不是3D好于2D。



只能说每一个新兴事物的产生都会火爆一段时间,当这段时间过去,一切都会回归于平常,人们的审美也会回归于正常。

二、3D人物的审美疲劳

目前国内3D动漫主要以玄机旗下的几部动漫和《画江湖系列》为主,惹得所有人拍手叫好的无非就是3D动漫中的人物设计很吸引人。《天行九歌》中的焰灵姬、潮女妖,《斗破苍穹》中的美杜莎、云韵、小医仙,《秦时明月》中的雪女、端木蓉等等,每一个角色的设定基本都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但长时间下来,大家发现这些美女越来越相似,人物形象很接近。因为3D建模很多时候使用同一个模型,导致了人物形象的特色越来越不鲜明,慢慢的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而2D动漫中人物角色,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一人之下》中的冯宝宝,虽然没有倾国倾城般的美貌,但一口四川话吸引了无数粉丝,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不摇碧莲张楚岚更是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镇魂街中》中的曹焱兵虽然不是长相出众,但绝对是撑起国漫一片天的男主。



因此,在大家的审美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才能让观众们记忆深刻。

三、制作水平的差异

3D动漫的制作水平还算在起步阶段,人物的动作都没有达到很顺畅的阶段,很多制作不好的3D动漫让人觉得很生硬,看着很别扭。而2D动漫的发展已经十分纯熟,各项制作团队也经验丰富,给人的感觉很平和。



因此,3D动漫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D动漫同时也在不断地进步着。



综上,3D动漫在国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取代2D动漫,3D的崛起只是它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吸引了许多软件开发商的注意力,而这些人只是被3D的特效技术所吸引。真正的动漫需要靠画风和情节来征服观众,技术只是一方面。


王小胖动漫


《国内未来3D动漫会取代2D动漫吗?》

 

 

【首先、我们来强化一些基本概念。】

 

 

【动漫】这个词其实是动画和漫画加在一起的词汇。我们要整体认知、单个理解。

 

 

【漫画】指的是静态的图。

曾经曾经主流的绘画手段是手绘、现在主流的绘画手段是电脑、手绘板无纸绘画。

曾经主流的漫画传播媒介是纸媒体、用杂志、书籍、纸张作为媒介……

现在进行时的漫画传播媒介是网络和手机、而且漫画已经进化成了彩色版本占主导地位。

 

 

【动画】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比漫画更近一步、更全面的表达形式。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和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主要是载体是电视、电影。1892年“动画之父”埃米尔·雷诺在巴黎首次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动画经历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完善、深受人们的喜爱。

 

 

【什么是2D动漫?】

简单讲:就是平面动画。

2D图形内容只有水平的X轴向与垂直的Y轴向,传统手工漫画、插画等都属于2D类。

它的立体感,光影都是人工绘制模拟出来的。

二维绘制软件有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等FLASH 是平面动画软件。

2D动漫需要、参与绘画的人员有强大的美术基本功做祭奠、并且一个团队活成一个人、坚决执行同一种风格。 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非常值得我们崇敬的!

 

 

【那么什么是3D动画呢?】

3D是英文“3Dimensions”的简称,指三维、即有长、宽、高。就是立体的。

3D就是空间的概念是相对于只有长和宽的平面(2D)而言。

根据科学猜想,人们本来就生活在四维的立体空间中(加一个时间维),眼睛和身体感知到的这个世界都是三维立体的(时间是虚构的),并且具有丰富的色彩、光泽、表面、材质等等外观质感,以及错综复杂的结构和运动关系;我们对这世界的感知都是三维的。

今天的3D,主要指基于电脑、互联网的数字化的3D/三维/立体技术。

 

 

【目前比较突出表现的一些3D动画作品。】

(实际上好的非常多、没有收录其中的拥护者们请见谅。)

【国外】《冰雪奇缘》、《超人总动员》、《小黄人》、《玩具总动员》、《疯狂动物城》、《海底总动员》、《怪物史瑞克》、《冰川时代》……

【国内】《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白蛇》《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神笔马良》……

 

————————————————————————————————————

 

 

【2D动画的优势】

2D动画是天才的艺术家们和天才的卡通人物用80年积累下来的遗产、丰富而深沉……

2D动画的二维表现力,是任何文化都表现不出来的,也是动画维持至今的根源动力。韵味无穷、艺术形式稳定、画面感强。拥有很强的穿透力……

传统的动画制作都是以2D为主,3D为辅。

 

【3D动画的优势】

3D动画出现大约10年,技术突飞猛进。

特别是最近出来一种以3D为主2D为辅的新形式:“三渲二”技术。

例如:《宝石之国》里面、原本2D作画很难实现的宝石效果与打斗,在3D技术下便可实现,人物画面有了2D的质感。

“三渲二”技术。在今后会给动画制作带来一次革新。

 

 

 

【2D动画会被缓慢取代的理由?】

2D与3D相比、无法变动视角。

2D与相比、生产成本比较高、投资更大,(要巨大的团队协力一张张的绘画制作。)

观众开始对老生常谈的样板戏感到审美疲劳。在这种环境下,市场迅速的接纳了3D,

出现了3D三渲二技术,兼顾了3D与2D的共同优势,而且制作成本比一般动画要低。

 

 

 

————————————————————————————————————

 

【如果3D全盘代替2D、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存在的问题1】一般做3D的技术人员都不会美术,

3D人员只会3D技术,不会创作。像3D的人物设定,场景设定,等等都是需要2D来绘画初稿的,就比方说一个3D要做人物建模,首先需要2D把人物的样子全方位的画出来他才能做。在制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流逝掉一些美感。

【解决方案】未来会出现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数理化学习成绩一流、会3D建模和高科技电脑美术科技。同时从小时候开始就开始学习各种美术绘画,美育基础根基好!

 

 

 

 

【存在的问题2】3D无法替代2D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从艺术角度来说、3D取代2D有点儿差强人意,因为2D的独有表现力是3D实现不了的。

【解决方案】

但是现在就出现了很多2D和3D混搭的创作形式、互相补充空缺和不足、会成为最省时省力、高效、美好的创作形式!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这一问题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是会更加越来越弱化……直到找到最佳值。

 

 

 

【存在的问题3故事内涵偏弱。】

有的时候、由于投资方或者剧本问题、让故事的根基较弱,又或者资本过度干预创作、会成为3D动画崩塌的死穴。

【解决方案】

但是其实故事内涵好不好是不论3D或者2D都需要重视的大问题。好的故事剧情是所有票房的基础保证。优秀的故事会冒尖。

 

 

 

【存在的问题4】个人团队与集体公司力量悬殊的问题。

在过去2D动画是不太可能由 小团队 或者 个人 完成的。因为制作成本、耗时、工作量的缘故、都能拖垮个人创作组。而大部分制作精良的2D动画、都是集体完成的。

【解决方案】由于高新科技的快速出现、会拉近团队与个人小制作的票房距离。

例如: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能拍摄剪辑一个45分钟或者1小时的小电影。

而新技术的出现、会让个人作者更加容易实施自己的创意。

以后会‘创意为王’这个切入点迸发出3D电影的最强优势。当有了创意和点击率以后,从这个小创意扩展成团队作战的宏大电影也就不是难事。资金会自动找上门来。

 

————————————————————————————————————

 

【总结】

2D和3D动画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制作技术和作品魅力天差地别。如果没有皮克斯还有梦工厂制造的无数2D经典,3D也不会有今天这般风光。

排除情怀什么说法……硬生生的把2D vs 3D就等于把《无声》 vs 有声。《黑白》 vs《彩色》。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3D跨越式的技术进步是历史的必然。技术进步了必然带动3D电影运用的普及。

3D动画正在流行度上面赶超2D动画,是因为‘技术’+‘资本’+‘加生产繁琐程度简化’、这些因素综合造成。

 

在不久的将来、3D创作成为主流创作模式是迟早的。

2D暂时不会消失、而会变成很有味道和情怀的艺术电影。

小资本或者个人为主体的制作者会成为3D动画的亮点。











昱文教你随心画


作为动画大国的日本一向以生产优秀的二次元动画而闻名,二次元动画简单来说就是2D画面的动画,采用绘制的各个分镜整合成为可以动的画面。而最近日本也开始采用3D技术来制作新番,虽然大多数质量都不怎么样,但也引起了粉丝的思考,有朝一日,3D技术会取代传统的手绘成为动画制作的主体吗?


大家对3D技术肯定不会陌生,多年前一部《阿凡达》将这个技术推上高潮之后,国内各个公司都在采用3D来制作动画,国内3D的推广速度要远远快于日本,例如秦时明月其实十几年前都已经采用3D技术来制作,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上限,最初的画面既不流畅也不优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现在的秦时明月早就成为国内的动画标杆了,同时也是3D动画的一大里程碑。
其实不管是3D还是2D,适合作品本身设定的制作方式才是好的。现在日本动画多是架空的二次元设定,在这样的环境下,2D的表现力要好的多,毕竟动漫是以漫画作为基底的,漫画更多的是以语言以及不起眼的分镜表达感情的,这样不通过语言的感情更加细腻,读者也能代入自己的情感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3D技术做出来的动画虽然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动作和表情都更为流畅,细节的处理相比2D来说高了好几个档次,但这也会导致观众过于关注画面上的特点而忽视剧情和感情的表达。就《阿凡达》来说,的确它是一部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特效大作,但是过了那么多年,又有多少人记得它所阐述的社会现实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大多数人都只会记得它是一部特效大作。因为视觉效果实在是太好了,观众的关注点都被吸引走了。
为何国内3D动画的数量远多于2D的。就算是2D的也多是幼稚的画风。并不是国内原画师缺失,相反国内人那么多,比起日本那边,画师可能只多不少。一切都源于国内画师没有出路,大多数画画的好的基本上都是把画画作为兴趣工作,毕竟在国内靠画画过日子基本是不存在的,这就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制作一部2D动画需要大量的分镜,如果不是日以继夜地爆肝画画的话是不可能赶得上工期的。

而建模师国内却很吃香,毕竟很多领域都要用到,房地产还是室内设计,以建模师为工作收入可能还不菲。这就导致了专业的建模师要比专业的漫画家多得多。

3D和2D有着各自的优势,谈不上什么取不取代,两种技术的表现力不一样,所适合的作品也不一样。以后可能更多的是2D中穿插3D的技术来表现一些特殊的场景,3D中也会加入很多2D的元素。两种技术相辅相成才是未来动画界的发展方向。


游戏搞怪


我感觉不是必然,2D动画不仅不会被3D动画替代,而且会汲取3D动画的精髓发展的更好。

似乎,3D动画的凶猛发展,制作越来越精良,没有人再敢说,2D动画优于3D,并且不会被淘汰。我现在要说的是,2D动画不仅不会被3D取代,而且永远也别想。因为它是一种信息学上的不可能。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过无数的欧美3D动画和与日本的2D动画,但让我记忆深刻,深为喜欢、想要不断重温的动画电影,2D动画几乎占到所有。直白点说,虽然3D制作越来越精美,但我内心还是更爱2D动画,难道是我偏心?我想说,你们的直觉没有错。2D动画的美感优于3D动画。

我要切入的角度不是制作成本、也不是动作、流行、技术等,而是信息学。

2、上面分别是2D动画与3D动画上的一只手的画面。2D与3D的区别在于,2D用线条简单勾勒,光阴信息被简化,而3D的努力是几近详细的去勾勒手在阳光下的所有细节信息,光阴细节远远好过2D。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3D动画在细节上会越来越精良,所以很多人就得出了3D会取代2D的结论,因为这里有个看似正确的假设,越是详尽,越是精良的制作就是更好的。

3、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我在看复杂科学里讲到信息论部分的时候看到了齐普夫定理:当同时优化传送的信息与传送的成本的时候,就会导致齐普夫定理。这已经被分形学创始人曼德勃从数学上证明。

什么意思呢,用大白话讲。展示同样一只手,如果优化这只手的信息,到最后我们将得到这只手的最核心信息,即手的轮廓线与最简单的阴影,其它细节都是多余的。也就是说2D动画恰恰是3D动画的优化版。没错,是优化版,有人会觉得很可笑,这怎么可能。

4、那再来。下面举神经学上的优化例子。科学家有做过这样一个研究,研究青蛙视网膜信号与它大脑神经细胞的对应情况。假设青蛙大脑里展示的画面是一个像素化屏幕,看到一个物体的时候,只有边缘的像素看上去特别与众不同。因为如果每个视网膜细胞都忠实的向大脑报告光值,那么大脑将会遭受巨量的冗余信息的轰炸,所以大脑强化了对物体边缘的像素的反应而抑制了其它部分神经细胞的活跃,这样脑力取得了经济效益。用大白话讲,就是我们看一张脸的时候,我们大脑会优化脸部信息,放大轮廓线,而匀掉脸部平面信息。将主要脑力花在轮廓上,而脸部的信息比较一致,就假设它均匀啦。

这正好说明为什么2D动漫都是有黑色的线条作为基本轮廓线,因为这符合大脑的优化信息的最佳经济耗能收益。而这带来美感。

最直接的例子是,脸小的人好看!因为脸小,我们大脑就不用花那么多力气抑制脸部那一大片神经细胞对光的反应。脸小好看,恰好说明了我们大脑的偏爱以及美感的来源本身不是细节,而是恰当好处的优化。

5、上面这段虽然有点难懂,但是是非常科学与根本的,都从神经细胞处理视觉信息角度说明了我们大脑是偏爱重点信息,甚至加强重点信息,而当细节信息优化得恰当好处的时候,美便会油然而生。





经典影视更新中


2D和3D动画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除了不用真人之外,制作技术和作品魅力,互相之间的差别估计不会比他们各自与真人电影的差别小。

我觉得把2D vs 3D跟无声 vs 有声还有黑白 vs 彩色拿来类比是不恰当的,后两者的进步是跨越式的并且是在完全吸纳前一代技术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在表现力这个层面上(情怀什么的另说),只有加法没有减法。而如果硬要把2D和3D放入这个模式,就能发现,3D并不能完全复制2D的表现力,例子在排名第一的答案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所以3D不能取代2D。

但是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也还算问的有根有据,3D动画正在流行度上面赶超2D动画,这点在除了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是十分明显的。现在已经没有片商会向90年代那样大投资去拍摄2D动画电影了。但是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更多的是机缘巧合,而不是历史必然。如果没有皮克斯还有梦工厂这十多年时间里面制造的无数经典,3D动画估计很难有今天这般风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当时的迪士尼2D动画那种“再现经典”的正剧路线不同,3D动画在题材一般都采用了戏谑和解构的路线。可以说3D这种形式只是当时的动画人反抗迪士尼霸权,大走差异化路线的其中一环。与其说是表现形式的本质上的优越性,还不如说因为同时期市场上3D动画的品质高+观众开始对于迪士尼的样板戏感到审美疲劳(结果现在出了一个Frozen,一切又反过来了)。在这种环境下,市场迅速的接纳了3D,形成风潮,再下一步就是势不可挡了。

综合上面看出,2D和3D不是被取代的关系,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过受众确实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合,就算在2D动画最后的堡垒11区,3D也会慢慢的占据更大的份额。不过这不代表着2D会因此消失,不管2D还是3D,都只是表现手段而已,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艺术感染力。3D过了早年的Hype之后,现在也不是出一款3D观众就买账了。而且2D动画的制作技术也在进化,更多的3D动画的技术会被吸纳进来。到时候甚至连将2D和3D区别来探讨都会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所以作为观众,对于2D vs 3D之争大可不必担忧。



轩奕漫画


在许多人看来,3D能不能取代2D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2D的独有表现力是3D实现不了的,3D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制作比较写实的作品比较受用,曾经的也确实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我有点动摇了,甚至变了,为啥,因为技术的进步实在太快了。

在印象中,3D更具有商业价值,2D虽然也具备同等的价值,但是相比投资更大,这是几年前许多人选择3D的理由,现在不同了,因为出了叫“三渲二”的技术,也就是三维渲染出二维的玩意,同时具备3D动画的优势而且还有2D动画的优势。

传统的动画制作都是以2D为主,3D为辅,而在去年则出一部反过来的动画,没错就是《宝石之国》

他们则以3D为主2D为辅,原本2D作画很难实现的宝石效果与打斗,在3D技术下便可实现,而且由于《宝石之国》“三渲二”技术应用,人物画面却更加有了2D的质感,那时候我便预感,“三渲二”技术在今后,极有可能会给日式动画制作带来一次革新。

之后我便对这特殊的3D动画渲染产生了兴趣,之后我便调查了解,结果发现,一部很著名的3D仿2D风格的动画,我很早之前就看过,而我一直都认为那是2D《黑岩射手》

(BLACK★ROCK SHOOTER)CG特效的监督是“今石洋之”黑岩射手的世界观分俩个世界,而在另外一个少女们的内心世界中,是全部由CG制作的,制作团队为了让CG风格看起来更想2D下了不少的功夫,乃至现在都有人认为,黑岩射手是全2D制作。

Polygon Pictures Inc制作过《GODZILLA 怪獣惑星》

《BLAME!》

《亚人》

《希德尼娅的骑士》

他们的3D风格虽然不完美,但也逐渐的被人们接受,而国内也有许多,比如《画江湖》

《秦时明月》

《我叫MT》

等等有个好剧情,画面的制作风格,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3D可以应用的领域更多也更赚钱,这也是如今2D动画越来越不吃香的原因之一,虽然在2D仍有一片天下,但是在国内2D很不堪,也许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概念思维与技术,向着未来前进了。改革才会有新的未来!


雨幕中的猫头鹰


作为动画大国的日本一向以生产优秀的二次元动画而闻名,二次元动画简单来说就是2D画面的动画,采用绘制的各个分镜整合成为可以动的画面。而最近日本也开始采用3D技术来制作新番,虽然大多数质量都不怎么样,但也引起了粉丝的思考,有朝一日,3D技术会取代传统的手绘成为动画制作的主体吗?

大家对3D技术肯定不会陌生,多年前一部《阿凡达》将这个技术推上高潮之后,国内各个公司都在采用3D来制作动画,国内3D的推广速度要远远快于日本,例如秦时明月其实十几年前都已经采用3D技术来制作,虽然限于当时的技术上限,最初的画面既不流畅也不优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现在的秦时明月早就成为国内的动画标杆了,同时也是3D动画的一大里程碑。

其实不管是3D还是2D,适合作品本身设定的制作方式才是好的。现在日本动画多是架空的二次元设定,在这样的环境下,2D的表现力要好的多,毕竟动漫是以漫画作为基底的,漫画更多的是以语言以及不起眼的分镜表达感情的,这样不通过语言的感情更加细腻,读者也能代入自己的情感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3D技术做出来的动画虽然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动作和表情都更为流畅,细节的处理相比2D来说高了好几个档次,但这也会导致观众过于关注画面上的特点而忽视剧情和感情的表达。就《阿凡达》来说,的确它是一部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特效大作,但是过了那么多年,又有多少人记得它所阐述的社会现实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大多数人都只会记得它是一部特效大作。因为视觉效果实在是太好了,观众的关注点都被吸引走了。

为何国内3D动画的数量远多于2D的。就算是2D的也多是幼稚的画风。并不是国内原画师缺失,相反国内人那么多,比起日本那边,画师可能只多不少。一切都源于国内画师没有出路,大多数画画的好的基本上都是把画画作为兴趣工作,毕竟在国内靠画画过日子基本是不存在的,这就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制作一部2D动画需要大量的分镜,如果不是日以继夜地爆肝画画的话是不可能赶得上工期的。

而建模师国内却很吃香,毕竟很多领域都要用到,房地产还是室内设计,以建模师为工作收入可能还不菲。这就导致了专业的建模师要比专业的漫画家多得多。

3D和2D有着各自的优势,谈不上什么取不取代,两种技术的表现力不一样,所适合的作品也不一样。以后可能更多的是2D中穿插3D的技术来表现一些特殊的场景,3D中也会加入很多2D的元素。两种技术相辅相成才是未来动画界的发展方向。









但愿人长久F动漫天地


3D相对2D视觉比较震撼,但是也不能掩盖故事情节、人设等多方面的重要性。相对目前市场来说,2D会更普及点,像日本每年的1、4、7、10月的季番几乎是2D,再者制作3D效果可能成本会稍微高一些,不过这没有绝对性的。

最后不管2D或者3D,其实各有千秋,看个人喜好,所以两个应该可以共存,不存在取代问题。

其实,在看到题主的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联想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在摄影技术刚刚问世的时候,大家在问“绘画技术(或者严密点说,写实类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风光画等)会不会逐渐被摄影取代?”

当近代,电子设备越来越便携化,大家又在问“电子书会不会逐渐取代纸质书?”

那么,经过了这么多年,这些问题有都有怎样的答案呢?

摄影技术问世百余年,而肖像油画依然有其存在的空间,甚至还发展出“超写实主义”等,被称为“人肉相机”这种绘画流派。而摄影这边,通过各种前期、后期、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手段,能实现的效果,也越来越多,总之——拍的越来越像画的,画的也有越来越像拍的。

电子书这里,也是类似,虽然纸质媒体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随着全民阅读的习惯的培养,以及社会读书风气的逐步变浓,纸质书的市场甚至还在逐年增长。

其实,2D动画也好、3D动画也罢,它们都只不过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各有特点,并不是谁非得取代谁的关系,而且,进来这两项技术相互融合的情况越来越多,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不少“3渲2”的作品的问世。





黎明说动漫


2D和3D动画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除了不用真人之外,制作技术和作品魅力,互相之间的差别估计不会比他们各自与真人电影的差别小。

我觉得把2D vs 3D跟无声 vs 有声还有黑白 vs 彩色拿来类比是不恰当的,后两者的进步是跨越式的并且是在完全吸纳前一代技术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在表现力这个层面上(情怀什么的另说),只有加法没有减法。而如果硬要把2D和3D放入这个模式,就能发现,3D并不能完全复制2D的表现力,例子在排名第一的答案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所以3D不能取代2D。

但是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也还算问的有根有据,3D动画正在流行度上面赶超2D动画,这点在除了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是十分明显的。现在已经没有片商会向90年代那样大投资去拍摄2D动画电影了。但是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更多的是机缘巧合,而不是历史必然。如果没有皮克斯还有梦工厂这十多年时间里面制造的无数经典,3D动画估计很难有今天这般风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当时的迪士尼2D动画那种“再现经典”的正剧路线不同,3D动画在题材一般都采用了戏谑和解构的路线。可以说3D这种形式只是当时的动画人反抗迪士尼霸权,大走差异化路线的其中一环。与其说是表现形式的本质上的优越性,还不如说因为同时期市场上3D动画的品质高+观众开始对于迪士尼的样板戏感到审美疲劳(结果现在出了一个Frozen,一切又反过来了)。在这种环境下,市场迅速的接纳了3D,形成风潮,再下一步就是势不可挡了。

综合上面看出,2D和3D不是被取代的关系,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过受众确实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合,就算在2D动画最后的堡垒11区,3D也会慢慢的占据更大的份额。不过这不代表着2D会因此消失,不管2D还是3D,都只是表现手段而已,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艺术感染力。3D过了早年的Hype之后,现在也不是出一款3D观众就买账了。而且2D动画的制作技术也在进化,更多的3D动画的技术会被吸纳进来。到时候甚至连将2D和3D区别来探讨都会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所以作为观众,对于2D vs 3D之争大可不必担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