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一直以來,“家”這個字在很多人的心中十分重要。它不僅僅代表圓滿和歸宿,更是愛與溫馨並存的港灣。人們擅長用“糖衣”包裹它,卻不知在“糖衣”之下有很多苦澀。

在過去看到的關於家庭生活的新聞、電視劇、電影和書籍中,大多數能夠透露一個重要信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極其深遠。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作者通過對工作中遇到的真實事例的分析,將原生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各方面淋漓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並不斷幫助我們重新擁抱新的自我。

這是由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福沃德聯合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撰寫的,他們都致力於探討原生家庭中存在的問題,為深受其害的人提供更好的幫助。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一、感知水底暗湧


“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是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


要想深入瞭解原生家庭的影響,應當避開這樣的情感盲區,探知平靜海面下的波濤洶湧。

知名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曾有這樣一個童年,在他小的時候經常被父親要求必須跪在板凳上面向牆壁思過3個小時,以示懲戒。

當家裡其他人勸說父親,讓孩子先吃飯再繼續面壁時,父親大發脾氣,堅決不讓步。

因為父親的強勢,他對此敢怒不敢言,也為此留下了“好孩子”的形象,他認為只有表現好,才能被父親讚賞。

後來上小學時,因為老師拖堂,延誤自己的吃飯時間,在看到母親準備飯菜時,卻將飯菜狠狠地摔在地上。

再後來工作了,他也因為飯點延誤的問題暴跳如雷,對別人狠狠教訓了一番,任憑他人勸阻也沒用。從這之後,他情緒失控的情形就會反覆出現。

直到後來與父親的一次通話,他才把多年的憤怒放下,他說:“我有你這個父親,是我的命;你有我這個兒子,是你的命。”

將自己對父親的憤怒轉嫁到他人的身上的行為和“創可貼式的愛”是一樣的。

看過一段關於創可貼式的愛的簡述:因為在某一個人那裡,你受傷了,為了減輕自己疼痛而把另一個人當做治療自己舊傷的工具。

創可貼式的傳播模式也是原生家庭中最主要的,它造成了傷痛代代相傳,正確看待它,跳過盲區才能撫平內心痛苦,獲得自由和幸福。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二、對有毒的家庭模式敲響警鐘


電影《綠頭蒼蠅》中主人公的童年經歷,對我們分析原生家庭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主人公敘勳的童年裡,幾乎都是在父親的酗酒和暴打母親中度過的。在父親又一次暴打母親時,姐姐因為勸阻,被父親所傷,錯過了搶救的時機而去世了。

母親在趕往醫院的途中,出了車禍也離開了,父親進了監獄,一場家暴引起的變故使這個家庭支離破碎,敘勳一夜之間也成了無人可依的孤兒。

敘勳的父親正是書中所指出的“酗酒型父母”,也正如作者所說的,“在酗酒的家庭中,有些孩子會通過自我傷害或是違法行為來塑造他們負面的自我形象。

父親的行為給兒時的敘勳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長大後的敘勳是眾人眼裡壞事做盡的惡霸,專放高利貸、打架鬥毆。就算是多年未見的父親出獄,也被他用暴力以牙還牙。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除了酗酒型父母之外,作者還分類出其它四個類型:

1.操控型父母

“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他永不消失。”


這類父母很典型的的口頭禪是“為你好”,因為害怕自己與孩子越走越遠,害怕內心的失落感與孤獨感同時包圍自己,捨不得放手。

他們把過度的關心也當做為孩子好的藉口,不斷控制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裡細分了操控的類型:

1)直接控制:父母會採取最直接的方式控制子女,就像將軍下達命令一樣,士兵必須服從一般,在生活的多方面一定要按照他們說的去做,才是孝順的好孩子。

通常也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道理,無論子女多大,都把他們當做小孩子來對待和控制他們。

2)巧妙的操縱:這類操控更加不為人知,操控者在既不用力又不暴露真實目的的情況下控制著別人的一舉一動。

這類父母大多會藉助幫助子女為由,將子女的未來牢牢抓在手中,他們和子女沒有衝突,但卻能把握全局,使人產生愧疚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2.身體虐待型父母

“多數父母都會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衝動,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煩擾我們甚至挑戰我們權威的時候,這種衝動便會異常強烈。”


身體虐待型父母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他們無法用正確的方式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選擇體罰孩子這種最直接的方式。

他們教會孩子的一個道理——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最好手段就是使用暴力。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3.言語虐待型父母

“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以及輕蔑的指責都會向孩子們傳遞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信息,並對他們將來的幸福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作者同樣把這個類型分為2點:

1)直接的貶損:用最直接惡毒的言語對孩子進行貶低,使得孩子自認為自己就如父母說的那般討人厭。

2)長期的羞辱:父母會長期通過無來由的取笑和挖苦孩子,以此對孩子進行語言攻擊,並自詡“開個小玩笑”。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4.性虐待型父母

“亂倫或許是最殘酷、最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了,這背叛了孩子對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


亂倫既不分地域,不受背景和經濟水平的限制,也沒有共同的特性。這樣的家庭裡充滿了威逼利誘、謊言和孤獨,表面平靜美滿的家庭中,實則千瘡百孔。

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是我們分清自己的家庭模式,在敲響警鐘的同時,才能預防再現和對症下藥。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三、自我界定,擁抱新生活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從無意識到有了自我意識之後,才會發現原生家庭對自己有多方面的影響,而首先要做的第一點就是不要自責。

清楚地知道自己該負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地將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是我們勇敢踏出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進行自我界定,在家庭中,自己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也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也有自己的未來和追求。

“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蘇德中曾提出過面對心理問題的自我干預措施,分為3步:承認問題、得到反饋、自我修正。”


從這可以看出,我們修補自己性格缺陷的過程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在藉助自我意識的情況下,通過不斷地反饋,帶動自己一步一步循環修正自我心理問題,而這也恰恰是建立在自我界定基礎上的。

作者說:“能否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

在這些家庭關係中,始終要保持的是相信自己,信賴自己的決定,才能做出更準確的修補方案。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缺的是自我,陷的是一生


“消除父母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最終你內心的力量將得以釋放,你隱藏多年的自我亦會得到解放,你將找回自己本應成為的那個富有愛心、獨一無二的人。”


通過《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學習和理解,在真實案例中尋得打破舊的原生家庭模式的途徑,才能重塑新的自我,應對全新人生。

凌小,努力做自己的樂天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