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都享國276年,這是巧合還是天意?

歷史一書生


題目有誤,明朝和清朝享國都是276年,這即是巧合,也是必然,但不是什麼天意,而是一個朝代興衰的歷史週期律在作怪。

明朝簡略歷史(1368-1644)

1368年,元末起義軍領袖朱元璋建立政權,國號為明。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明朝還沒有推翻元朝統治,更沒有完全統一全國,但這並不妨礙明朝的國祚的計算。

至於朱元璋在1364年建立西吳政權,稱吳王時,由於並未建國號,不應計入明朝國祚。

1644年,明末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雖然後來明朝遺臣擁戴明朝皇室繼續建立南明小朝廷,但一般不計入明朝國祚。

清朝簡略歷史(1636年—1912年)

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把後金政權改國號為清。這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入關,沒有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更沒有統一全國,但這並不妨礙清朝的國祚的計算。

至於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由於不稱皇帝,而稱大汗,不應計入清朝國祚。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末代皇帝溥儀尋味,清朝滅亡。雖然溥儀後來投靠日本人,做了偽滿洲國皇帝,但不應計入清朝國祚。

這樣一個標準計算下來,明朝和清朝國祚還真是一樣,都是276年。

這個一致引發了人們廣泛興趣,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天意?

即是必然,也是偶然

1945年,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提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現象,這個週期律確實存在,且已經被數千年曆史所證實。

一個朝代就像一個人,總有其壽命,只是壽命長短不盡相同,如秦朝、隋朝,二代而亡;如漢朝、唐朝、宋朝,綿延數百年,但像明朝和清朝國祚如此一致的,確實十分巧合。

我們如今提到明朝和清朝,不是抑明揚清,便是抑清揚明,總把明朝和清朝搞得勢不兩立,實際上推翻明朝的還真不是清朝,而是明朝自己作死了。

從整個歷史階段長遠來看,清朝和明朝十分相似,雖說滿漢異族,清朝幾乎全盤繼承了明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而且更進一步強化;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都是典型的中央集權模式,明朝在特務政治上更加突出,清朝在思想鉗制、愚民政策上更加嚴密。

這種制度和模式的相似決定了在沒有強大外部因素的影響下,明清兩個朝代應該會表現出比較接近的發展軌跡和國祚長短,這是必然的,很容易出現的。

但是清朝還是遇到了強大的外部因素——近代列強的侵略,使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遭遇“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情況下,清朝仍然保持了276年國祚,與明朝恰恰一致,這又是偶然的,十分難得一見的。

綜上所述,明朝和清朝國祚都是276年的現象,即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中包含著偶然, 偶然中蘊含著必然,這便是唯物辯證法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明朝:

從朱元璋1356年佔領南京,到1683年臺灣明鄭政權覆滅,歷時327年。

從朱元璋1356年佔領南京,到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處死,歷時306年。

從朱元璋1356年佔領南京,到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上吊,歷時288年。

從朱元璋1364年建立吳政權,到1683年臺灣明鄭政權覆滅,歷時319年。

從朱元璋1364年建立吳政權,到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處死,歷時298年。

從朱元璋1364年建立吳政權,到1644年你崇禎帝朱由檢上吊,歷時280年。


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83年臺灣明鄭政權覆滅,歷時315年。

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處死,歷時294年。

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上吊,歷時276年。

目前歷史學界採用的是1368-1644年,明朝歷時276年。

清朝:

從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歷時296年。

從皇太極1636年建立大清,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歷時276年。

從順治皇帝福臨1644年率軍入關,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歷時268年。

從1661年南明永曆帝被俘,南明滅亡,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251年。

目前歷史學界採用的是1644-1912年,清朝歷時268年。

明朝276年,清朝268年,這是歷史學界的共識,所以不是什麼巧合。


坐看東南了


史學界目前公認的是:明朝1368-1644年,共計276年;清朝1644年-1911年,共計267年。這種紀年方法雖然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是也有不同意見。

比如,明朝1368年建國的時候,許多地方都沒有打下來,元朝雖然主動放棄北京,但是元順帝一直還活著,活到1370年,人家有整建制的朝廷,有皇帝,有廣袤的領土,1368年怎麼就被滅亡了呢?所以也是有爭議。

明朝直到1662年永曆皇帝朱由榔被處死,才算是真正滅亡,但是正史學界,都把崇禎皇帝1644年上吊當做明朝滅亡額標誌。

清朝是在後金基礎上建立的,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自稱可汗,不是皇帝,所以沒有史學家硬要說清朝是1616年建立的。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建立大清,稱帝建號,所以,就有一些史學家認為,清朝是1636年建立的,到1912年2月清朝皇帝宣佈退位,正好276年,這樣說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畢竟1636年明朝的統治還比較完整,當時相對於明朝而言,那時候清朝才是地方偏安的政權。

清朝1912年滅亡也有爭議,因為這年元旦中華民國已經宣告成立,而清朝是1912年2月12日才宣佈退位的。如果從字眼上分析,清朝這個朝代的確存在276年,但在正史學界,清朝前面1636-1643這八年是被當做地方政權的,1912年被當做被中華民國推翻了的政權,頭尾加起來去了9年,所以剩下267年。


旗山小旗主


這個問題咋一看挺有意思的,但真去認真分析的話,這道題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題中說明朝和清朝都享國276年,那麼我們就先來看下這所謂的“都享國276年”是怎麼計算的。

按照通常的觀點,明朝起於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稱帝,終於1644年京師被攻破崇禎帝自縊身亡。按照這個計算方法的話,明朝確實是享國276年。而清朝的享國時間通常是以1644年順治入關起算到1911年清朝被推翻為止,這期間一共是267年。

題目中說的清朝享國276年顯然是以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起算到1912年清帝退位為止,按照這種算法的話,清朝確實也是享國276年。那麼這種計算享國時間的算法有沒有存在問題呢?顯然這種算法並不客觀。

明朝276年的享國時間是以明朝對國家的實際掌控時間來算的,從朱元璋時期到崇禎時期,整個國家主要還是在明朝的控制下,明朝末期後金等勢力對明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制約,但那時候明朝還是整個國家的主要掌控力量。所以明朝享國276年的說法是比較符合史實的。

清朝對整個國家擁有絕對控制是從順治入關才開始的,之前無論是努爾哈赤的“後金”還是皇太極的“大清”都不是當時掌控整個國家的主要力量,所以並不能從皇太極的“大清”開始算享國時間。

所以明朝享國276年的說法比較客觀,而清朝真正的享國時間還是應該從1644年算到1911年,也就是267年。題中說的明清兩朝享國時間都是276年,顯然是有些勉強的,這種說法既不是巧合也不是天意,完全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而已。


歷史守望者


說是巧合也算,畢竟如果明朝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到1644年崇禎帝煤山自縊殉國算起,正好是276年。清朝如果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清朝的統治宣告結束,也是276年。但是,這兩個朝代從創立到結束,實際統治時間卻有另外說法。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遁漠北,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之後,又西征消滅割據川渝的大夏國明升、南征討滅雲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收降遼東的元太尉納哈出,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破京師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殉國。史學家,一般都把這一年當做是明朝的結束,但是與此同時,明朝宗室在南方又建立了多個政權,繼續延續明朝的在局部地區的統治,這些政權,史學家統稱為南明。


北方淪陷,崇禎帝殉國後,明朝宗室在南渡大臣的擁立下,在南方組建了多個政權: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魯王朱以海建立的魯監國政權、唐王朱聿鍵建立的隆武政權、唐王朱聿隩建立的紹武政權、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鄭成功建立的明鄭政權。這些政權,短則幾個月,多則十幾年,其中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地盤最大,與大順國、入關的清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永曆與鄭成功抗清時間最長,永曆政權直到1662年才覆滅,堅持抗清長達十六年,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延平王鄭克塽投降,奉明正朔的明鄭滅亡,明朝至此才宣告徹底結束。


明朝的歷史止於崇禎帝煤山自縊,這完全是清朝統治者一手製造的。由於清兵入關之初宣稱“天下取自於賊,而非明”,在立足未穩之時便著急詔修《明史》,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否定自弘光政權起所有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崇禎帝的死就代表明朝結束。這顯然是有悖於歷史,但在如今又成為了史學家共識,因為有《明史》在先,當然,明朝的歷史,有276年之說,也有305年之說 ,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兩種說法其實都成立。


清朝的立國時間同樣爭議很大,按照史學家普遍的說法,清朝是從皇太極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算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清朝的統治結束,享國剛好也是276年。

清朝的立國時間,除了普遍得到公認的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16年)這種說法,還存在著另外兩種說法:


清朝是在前身後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即位,改元天聰,稱天聰汗,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追尊父親努爾哈赤為清太祖,清朝與後金一脈相承,所以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也可以算是清朝的一部分,這樣算,清朝總計296年。


另有一說,清朝的立國時間應從1644年揮師入關,定鼎中原算起。因為歷朝歷代,得中原者即為正統,明朝與清朝僵持於遼東的時候,清朝因為統治面積小,只能算是一個割據政權,崇禎十七(1644年)清朝入關併入主北京城之後,才被視為清朝全國統治的開始,從地方割據政權過渡到大統一的中央政權,如此,則清朝享國為268年。

所以說,明清兩國都享國276年沒有什麼天意、冥冥之中註定這說,這完全就是巧合。更何況,仔細梳理這兩個朝代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明朝在亡國時間上和清朝在立國時間上都存在爭議,只是就目前來說,276年的歷史成為了公認,但每一個人的算法不一樣,所以各人見解自然也不同。


大國布衣


明清兩個王朝雖然壽命差不多,但是所處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同樣歷史挑戰也不同,而且兩個王朝倒臺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明清對比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就是清朝遠勝於明朝,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明朝是一個內斂性王朝,清朝是一個開拓性王朝。而且清朝面對的傳統威脅不比明朝少,而且清朝也沒有明朝那麼好的地緣環境,但是清朝對於傳統威脅的反應以及處理結果,比明朝好了不少。比如說解決北方邊患、大規模開疆拓土、緩解土地兼併等問題。同時,清朝在民生、文化等方面比明朝更加出彩。換句話說,清朝達到了中國古典王朝的極致。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兩個王朝完蛋的原因。明朝完蛋的原因是無法應對傳統威脅,而清朝滅亡的原因則是因為近代化的衝擊。明朝最大的問題在於,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導致國力虛弱,無法應對滿洲人的崛起,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愈加激化,以至於最後的爆發。而清朝的問題在於,由於滿洲人已經完全儒家化,失去了清初的靈活,導致無法應對近代化浪潮帶來的一系列衝擊,以至於最終倒臺。

清朝最悲催得一點在於,就是趕上了近代,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當然,不只是清朝,亞洲傳統的地區性強國,莫臥兒、波斯、奧斯曼都和清朝一樣被洋人爆錘,而且清朝還算是結局比較好的。近代化浪潮除了衝擊傳統的小農經濟、手工業以及君主專制制度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引進了西方憲政這一概念。

憲政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法治,即政府依照憲法治國,憲法為一個國家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準則。因為洋務運動的失敗即宣告中體西用這一思維的破產,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簡單點說就是以不改變政治體制以及社會主流價值為前提,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所以清政府一直到了20世紀才開始準備進行徹底的。

如果瞭解清末憲政歷史,就知道清朝的目標是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之後再一步步推行政治改革。這其實也沒有錯,立憲是破天荒的大事,沒有成例可以參考,只能徐徐圖之,再說政治改革本來就是需要一定的經濟、社會基礎才可以推行。但是中國人就是這麼奇怪,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普遍都得了一種病,就是不快立憲會死,在沒有建立起一套近代化的教育、經濟、社會制度的情況下就要搞政治改革。說白了就是走了立憲萬能的極端,想要花九年就走完西方國家幾百年走完的路(清政府原定的立憲準備期是二十年,因為需要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沒有一定的時間是不行的)。據記載,當清政府宣佈仿行憲政的時候,一群青年學生,或者說是糞青大呼小叫:中國立憲矣!中國富強矣!我看到這段就納悶了,連近代經濟制度都沒有完善,如何富強?

而清政府就是沒頂住壓力,被輿論所操控,把立憲準備期從二十年壓縮至九年,並且組建了一個過渡性質的責任內閣,等到1903年國會大選以及制憲之後就解散。但是由於內閣成員皇室佔了一半而被汙衊為皇族內閣。這個皇族內閣有沒有問題,沒有也有。一方面,內閣大臣不分滿漢皇族都是支持立憲的宗親官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政府無人可用的尷尬,因為實在缺乏憲政方面的人才。這反而說明了九年立憲沒有可行性。但是中國人是這麼等不起,無視清政府組建內閣、頒佈憲法大綱的立憲舉措以及清政府無人可用的尷尬,瘋狂得汙衊清政府沒有誠意、借立憲抓權;再加上革命黨這群野心家挑撥滿漢關係,導致社會矛盾迅速激化。

曾經有個叫卡梅倫的英國學者曾經指出,辛亥革命並非社會改良,還指出如果當時的中國不是急於進行政治改革,而是建立並完善近代化的教育、經濟、工業、社會、軍事制度之後再進行政治改革,中國在近代化的歷程中將少走很多彎路。

所以,清史不管是在古典歷史還是在近代史當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清朝被拉入近代國際秩序之前,清朝是古典中國的延伸,是古典中國的巔峰;而清朝的衰落也見證了古典中國的衰落,因為夕陽永遠是最燦爛的,研究清史我們可以找出古典中國相較於西方存在的不足和差異。在近代史當中,清朝又為後人提供了絕佳的借鑑,因為清朝在近代化浪潮中跌跌撞撞的前行給後人留下了足夠多的關於轉型的經驗教訓。

當然,清朝的歷史地位是明朝比不了的,明朝有什麼呢?海禁、戶籍制度、打擊工商業、思想控制,比理學還要極端的心學,傳統數學走向衰落甚至是倒退,等等。而清朝在進入近代之前,大規模開疆拓土奠定現代中國雛形,推動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新政緩解了土地兼併造成的社會矛盾,寬文網促成了中國的文藝復興(梁啟超、胡適的評價),促進傳統數學、天文學的復興,發展工商業,等;即便是進入近代,清朝也能盡最大可能保障海外華人利益,及時調整政策減損,並藉助清末新政留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

最後說一句,我現在越來越喜歡研究清史啦。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關於明史與清史,在正史和野史之間還存在另一個版本,一直到現在,坊間不依不饒的堅信著。



這不是神話,也不是神侃,張三丰一生研究太極陰陽,在華山玄武洞閉關30年,終於在103歲那年,創下絕世神功【太極龜息大法】,張三丰出洞了。走出洞口281米時,面對著鳥語花香,奇石古藤,頓感一股熱氣至丹田衝向任督二脈。燥熱的張三丰向華山天池走去。



華山天池,鬼斧神工,於蒼松翠柏之間,四季水溫怡人,無論是浴是飲,補腎壯陽,是陽痿早洩的剋星。讓張三丰痴呆的是,此刻碧潭之中,一個美顏女子,裸身水中,小心翼翼地梳理著秀髮。李莫愁,張三丰一眼認出這個靚絕江湖的美人,沒想到時隔多年,李莫愁面如少女,體如玉雕。



也許天意如此,渾身燥熱的張三丰腰中之物再不冷靜,撕下道袍,口中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三豐愛莫愁】。李莫愁回頭,嫣然一笑說【死不要臉】。張三丰托起李莫愁來到牡丹花下,一番問世間情為何物之後,終於兩情相悅。



李莫愁與張三丰隱居黃山光明頂,第二年李莫愁生下一個女孩,起名張曉楓。三口之家幸福快樂。朱元璋晚年遊黃山,相遇張曉楓於黑龍潭。十八歲的張曉楓,一見天子威嚴,芳心傾倒,要嫁就嫁朱元璋。



朱元璋已是68歲,看著為自己痴迷的張曉楓,朱元璋說【大叔不想害了你,我已經給不了你想要的】。倔強的張曉楓說【不,我要你給,我想要】。面對天下第一美女,朱元璋何許人也?只不過是裝謙虛,龍鞭飛舞,慣會玩女人。瞬間給了張曉楓六次,一朵鮮花蕊敗葉殘。



朱元璋隨同張曉楓見岳父張三丰,二人進行了13個小時的長談,張三丰打開【太極圖】,告訴朱元璋大明江山,歷經276年而亡國,三年後,71歲朱元璋將龍歸大海,駕崩於6月。朱元璋跪於張三丰面前大哭【岳父救我】。張三丰拿出【太極龜息大法】說,要想千年不死,萬年活著,必練【太極龜息大法】,龜壽延年。



朱元璋從此一心苦練【龜息大法】,71歲那年,朱元璋【龜息大法】只練到第三重。為了速成,張三丰讓張曉楓與朱元璋合練,以助朱元璋陰陽平衡。二人裸身花叢,朱元璋看著美豔的曉楓,兩人一天走火入魔幾十回。



張三丰說【這貨死到臨頭,還這色?】又讓李莫愁陪練。李莫愁美豔如少婦,裸身陪練朱元璋。朱元璋看著豐滿的李莫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兩個人26分鐘後,又偷偷走火入魔。張三丰大罵【老子賠了夫人又折兵,看來還是親自下手】



張三丰騰空而起,左掌放在朱元璋頭頂,蒸騰的白煙,從朱元璋頭上冒出。李莫愁看著張三丰白髮飄然,說【不要臉,臭顯擺】,張三丰忽然落下,口吐鮮血。李莫愁說【不是有本事嘛?吐血幹嘛?我和女婿慢慢走火入魔,關你屁事,多管閒事】。

朱元璋71歲那年,偷偷隱居光明頂,按照【推背圖.】【太極圖】【仕女圖】的指引,帶著自己的愛妃張曉楓出關。



朱元璋為了大明江山,孤身去了長白山,在長白山苦修【太極龜息大法】,37年後,朱元璋收了唯一一個徒弟李清雲,活到256歲。明太祖朱元璋,一直貌若中年,娶滿人八旗首領的八個女兒為妻。皇太極就是明太祖。據很多人說,朱元璋是最長壽的人,活到276歲,重新建立清朝,讓朱元璋死不瞑目的是,明清兩朝是他一手建立,也都只有276年的國運。


白這個顏色


誰說清朝和明朝一樣都是享國276

清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公元1616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統治,總共295年,清朝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唯一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國長達兩百年以上的王朝。



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雨生


明朝①1364~1644共280年,②1368~1644共276年。

清朝①1636~1912共276年,②1644~1912共268年。

如果按第①方案,則明朝有280年,清朝有276年。

如果按第②方案,則明朝有276年,清朝有268年。

如果按宣稱國號算起,剛好明朝與清朝都是276年,但是這不符合當時實際局勢,因為1636年皇太極把國號金改為清的時候,只是苟據關外一小片地域,與明朝對決還勝敗未知,所以不能按國號為朝代起點,只能按局勢為朝代起點。

因此歷史學家按第②方案為標準,第①方案為參考。

如果按標準方案詳細劃分,明朝1368年1月朱元璋稱帝建明,1644年3月崇禎帝煤山自縊,共276年。清朝1644年10月順治帝入主北京,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南方諸省宣佈獨立,共267年。雖然宣統帝溥儀退位在1912年2月(1912年1月1日袁孫聯合宣佈成立中華民國),但是在1911年10月南方諸省獨立後,直接導致了清延不得不把軍權交給袁世凱,實際上就已經決定了清朝的覆亡,所以清朝實際存在時間為267年。

標準方案細分法結果:

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下為福臨順治帝1644年10月由瀋陽遷都到北京後清朝前期局勢圖


降塱鹽海


作為歷史斷代的一個朝代來算,明朝是1368—1644年,享年276年;清朝是1644—1911年,享年267年。如果以政權來算,朱明就是1356—1661年,享年305年;滿清1616—1912年,享年296年。當然,鄭氏控制的明鄭臺灣和日本傀儡政權偽滿洲不在此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