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前言

說起沈從文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最知名的作品,它是我國文壇上不可多得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被稱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部小說,也被譽為是文學史上的“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

在亞洲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邊城》就名列第二位,僅次於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吶喊》,由此可見它的影響力之大。

《邊城》主要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在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中的一些風土人情,在依山傍水的猶如世外桃源的地方,老船伕、翠翠和一隻老黃狗,相依為命、自得其樂。

老船伕和翠翠一起撐著船,渡著來往的人,生活平平淡淡,連最後翠翠的愛情和老船伕的死亡也都是悄無聲息的開始到結束。

情節非常的簡單,語言非常地優美動人。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副美麗的風景畫卷、一首扣人心絃的山水詩歌。

《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我非常喜歡這部像散文一樣的小說,然而今天我卻在網上看到了一些網友對《邊城》的貶低,或許這群人中有些人根本就沒有認真地去看這本書,只是潦草的翻翻就任意的評論說:我真看不出《邊城》有哪裡好的。

那麼接下來,我就會從文字、情節以及結構這三個方面來講一講《邊城》到底好在哪裡。

情節與行文渾然一體。情節簡單幹淨、文字清澈質樸且不脫於靈氣。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這句話在《邊城》中出現了兩次,讓我印象深刻。在文中他描寫景色只是簡單幾筆,就能將湘西的美寫出來,文字生動又有靈氣。

在中國的小說中,《邊城》的文字之清澈也在於他從來不會去迴避那些看起來不是特別美好的事物,像死亡、悲劇和妓女。

所以他的清澈在於,他用自己的文字創造了一個平淡質樸,可以接受一切的語境來。所以在《邊城》中不論是妓女還是滿口髒話的粗野水手也顯得乾淨的多。

《邊城》的情節和行文也及其的傳統,字裡行間散發著中國自成一體的東方韻味。

像餘華的遣詞造句中,多少都會帶有“翻譯腔”,比如“屋簷滴水所顯示的,是靜靜地存在,我的逐漸入睡,是對雨中水滴的逐漸遺忘”。

像莫言先生書中的拉美腔。殘血先生小說中的卡夫卡味道,他們都經受過西方文學的薰陶,雖然自成一體,但總會有那麼些味道。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樣不好,因為文學本就是被薰陶被影響的事物。

老舍的文字總會帶有北京的口語化,而沈從文寫的《邊城》中卻帶有著中國古代散文詩的字句質感。

舉個例子:“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這句子裡,有一種細膩的微妙語感。其中最好的兩個字,一是“翠色逼人而來”的

“逼”,另一個是“長養著”。

這兩句就有著中國古代詩歌煉字的味道了。

《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情節看似簡單沒有大的矛盾和情緒,但這恰恰還原了生活本來的模樣。

我第一次看《邊城》的時候,還是在上初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我還是個看一部電視劇就得問爸爸媽媽誰是壞人誰是好人的年紀。

看小說呢,也一定是喜歡看那些情節跌宕起伏,要麼節奏明快、要麼語言幽默風趣,能夠極大地調動我的情緒的書。

當時《邊城》對於我來講,就是一本毫無意義的小說。

我看了一遍,我不知道這故事從何而起,也不知道結局該往哪去。你說它是故事吧,它也沒什麼情節可言,即便是魯迅的短篇雜文都要比它有起伏;你要說它是抒情吧,文中的情感卻又被藏匿在深處,難以看出端倪。

更讓我難以接受的是,結局並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這其中感情的誤會和巧合,簡直比《羅密歐與朱麗葉》還要“狗血”。

那個時候,我也覺得《邊城》算不得什麼好的小說,沈從文算不得什麼大家。

直到我長到媽媽所說的“你長大就知道了”的年紀才知道。

其實人本就是不知道從何而起,也不知道該往哪去。這生活中所有的看起來很大的矛盾和爭端揉碎了看,就都像手裡握緊的沙子一樣,悄無聲息的流走了。

《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或許是我從小生活在一個比較單純的環境裡,在我看來《邊城》就像是抽象的生活一樣。

沈從文也並沒有去審判評價小說中的角色。整個故事並沒有一定的好與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人物性格里也是最純粹的情感,甚至連道德都被模糊了。

這些人物的性格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沈從文本身。與其說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不如講是他在回憶自己的生活。

而生活本就是節奏緩慢無趣,瑣碎平靜的。

這本書在我看來最大的亮點就是,哪怕在如今,它依舊還原了生活本來的模樣。

像,我喜歡上一個人,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或者誤解,我和她沒能在一起。

我一個親戚在外地出了車禍去世了,當時聽到消息很震驚,但如今已經沒有多少感覺了。

剛剛畢業,踏入社會的時候,我還和很多的同學朋友聯繫,可後來關係還是慢慢淡了,直到我現在都記不得他們很多人的樣子和名字。

你看啊,《邊城》它就是生活本身。

《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散文詩的開篇恰恰是最有靈氣和詩意的寫法

作為一本小說,開頭非常重要。一個好的開頭意味著這本書會不會留住讀者。

《邊城》的開頭其實並沒有強烈的筆觸,這種基調是在開篇就已經定了下來。

我所說的基調,包括但不限於緩慢的行文節奏、線性的時間框架、背景性質的地點蘊含著內化邏輯、視角和在場,以及基本的情感。

需要解釋的是,這裡說的行文節奏是相對於敘事節奏來說的。行文節奏依賴於用詞,也依賴於敘述的方式。越是價值取向明確地敘述方式,其節奏就越鮮明。

而《邊城》中緩慢的敘述節奏就很典型,“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這樣的明確的價值取向,擺出來的卻是極其高明的筆法。

所謂地點的背景性質,分為兩種層面,一種是純粹的背景實存的介紹,而另一種則是某種地點,某種環境所暗示的某種自然而然的背景。而該背景則對應著某種自然而然的邏輯。這裡擺渡人所處的地點所展現出來的清新質樸的環境,就根本上暗示了擺渡人的熱忱和恬淡。這也是作者暗示出來的敘述態度

其實這麼看起來,《邊城》的開頭也並沒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是這個開篇卻是關乎整篇小說的巧妙安排。

沈從文先從行省開始,雖然是大背景鋪開,但是卻十分妥當,避免了大而無當。之後慢慢將地圖展開,寫溪水、寫塔,再寫人家。

其實這種筆法很典型,是從一個面(省),緩緩拉到一條線(官路),再向前推(茶峒山溪),最後拿到一個點(人),而這個點就是主要敘述主體,一個老人和一個女孩子。

這種不疾不徐的白描給了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風格,以及一種有條不紊的平淡基調。這樣的節奏,從開篇我們就顯而易見了,接著暗線再鋪開。

沈從文也不限於寫人,他開始將讀者的目光引到山溪往下走,這種特殊的寫法也表現了這條山溪的重要意義。

  1. 翠翠和二老初見,就是在這條溪水旁。
  2. 二老離家出走,也是順著這條溪。
  3. 老船伕的一輩子,都在這天溪水裡,而翠翠一輩子,也始終和心愛的人隔著這條溪。

這條溪既是貫通的,又是阻礙的,是美好的見證者,也是苦難的促進者。

《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這條溪水就是這篇文章重要的母題。所謂母題就是指在一篇小說中反覆出現的事物。

這篇小說,我以為,已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詩化的。一方面,它的情節被淡化,另一方面,它的筆法也近乎詩歌的陌生化筆法。

在這種背景下,這個反覆出現的具象很自然的整個失落傷懷的基調給籠罩住,呈現出詩化效果,因此我把它算作是一種意象的母題。

我極推崇這種母題的呈現方法,因為這種內容量極大的意象足以涵蓋所有乾癟的議論和表達。這就是所謂的展現,相對於表達而言。這當中的本質,被托馬斯福斯特稱作意義的偏轉。這是一種普遍的象徵手法,即用客觀具象代替內在情感狀態。

這裡的山溪所代替的,也許是翠翠和儺送兩個少年間青澀稚嫩的誤會,也許是令人悲痛傷懷的愛情悲劇。我們無法具體闡釋,也無法具體定性,這種模糊性本身也是一種高妙的手法。

有了人有了溪,沈從文筆法一宕,就將擺渡人和山溪聯繫起來,自然而然不著痕跡。這時作者描述了擺渡人的日常,節奏上將敘事引入正軌。隨後是一段實存的表述引出的一段補敘的閃回。這一段閃回,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敘事。這是老船伕在今後所做的一系列選擇的重要動機來源。這裡的核心在於父女之情和祖孫之情之間的相互貫通,以及悲痛與孤獨兩種極端情緒的相互引發。然而這種情緒是隱性的,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之下才會出現在決策選擇的過程當中。而平時,老船伕和翠翠的生活很快活。

沈從文在表現了老人的苦難之後,筆調宕開,轉而表現祖孫倆的閒適,這種自然而然的情緒轉換則更顯得不著痕跡。這種渾圓的筆法正是來源於對情節的淡化。

眾所周知,情節是具有抒情作用的,這種抒情作用不直接體現在抒情的表達方式上,而是表現在隱性邏輯上,這就是感染力的來源。然而這裡淡化了情節,在閃回敘事的時候也並未著力敘述老船伕的行為,因此閃回敘事的情感就被淡化了。這種淡化了的情感,融入在平淡的整體基調之下,前後跟轉方能如此自然而然。

隨後筆鋒一轉,從茶峒地勢寫起,逐漸推進,分寫山水兩側。沿著地勢寫到城裡街上,便表現茶峒的淳樸民風。沿著酉水寫自然風光,隨後又寫沿岸的風物人情。這種實存的交代,法度嚴明,體勢井然,筆法嫻熟,妙處自在不言之中。又著力去寫順順父子三人,至此,整個開篇就圓滿了。

這樣充滿著詩意和意境的開篇,你能說它不好嗎?

《邊城》|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開始,直至平平淡淡的結束

結語

《邊城》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枕邊書,書的故事倒也一般,美的是這本的寫作手法,一篇篇乾淨的文字,能讓人如沐春風。

故事的確沒頭沒腦,那是因為沈從文並不是正統的科班出身,他在湘西長大,僅僅受過小學教育,後來去考北大沒考上,只能當個旁聽生。

他的文字全靠自己天生的靈氣,這種靈氣賦予了《邊城》擁有著散文詩和小品文的韻味,在此後的長河中,沈從文的匠氣也越來越深。

所以說,可能他再也寫不出像《邊城》這樣美的小說,而中國也獨有這一本擁有著靈氣的小說了。

最後借用沈從文的一句話結尾,用於閱讀《邊城》的心境:“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視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