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濟南自清末開商埠後,工業、商業發展較為迅速。特別是在商埠區,多國的外來投資使這一區域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城市風格;尤其是外來商品的聚攏,讓這裡成為濟南市新的商業中心。但由於大都為進口或新式商品,價格自然也較高。所以,當時的濟南普通百姓還是喜歡去老式的集市買生活用品。


  我們可以通過當時有關濟南的書籍中的記載,大致瞭解到上世紀30 年代之前的濟南市集的情況。1934 年出版的《濟南大觀》中就記載了當時濟南城的各類集市,“濟南市場類皆百貨薈萃,儘量陳列其外。上游集市者,則有專門貿易,亦有如用雜物定期陳列者,皆有相當聚集地址、交易之時刻,如銀市、米市、菜市、古玩市……”,其後並列舉了重要的市場名稱及其地點、時間、經營內容等。像菜市是這樣記載的:“一在商埠萬字巷,一在緯十一路新市場,一在城內刷律巷。陳列雞魚鴨肉、海味蔬菜,每晨購者擁擠。”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賣菸嘴的小商販 | 攝於20 世紀30 年代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從上至下

圖一:濟南商埠街頭攤販 | 攝於20 世紀30 年代

圖二:拉洋片的攤販 | 攝於20 世紀20 年代

圖三:水果攤 | 攝於清末民初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做錫焊的小販 | 攝於20世紀30年代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濟南街頭市場 | 攝於清末民初


而其他的綜合性集市則有趵突泉集、洛口集、段店集、萃賣商場、新市場、西市場、藥市等。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趵突泉集了,“每逢二、七日在山水溝崖。陳列破碎日用物品及零頭綢布,屆期自日出至四鍾止,市民往購頗多。”趵突泉集又被叫做山水溝集,大約是在清代中期興起的。原來的山水溝,擔負著夏秋排洪導水的重任。而在枯水期,沒有了山水,以山水溝為中心的集市便隨之出現,每月農曆的二、七日為集日。集市最初交易多為農牧產品,後來演變成市民處理廢舊物品的市場,所以當地人又稱這個集市為“破爛市”或“山水溝舊貨市場”。


據有關資料記載,清末民初時這裡就已分化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賣的東西都各成一類。溝西,主要是傢俱和嫁妝木器店等,溝東則主要銷售木材、杉篙、毛竹,還有鐵貨和陶器等等。因山水溝地與南部山區相連接,許多農民也將果品、藥材等自產、自採的山貨拿到集上出售。慢慢地這裡就發展成了濟南古城區最大的市集了,每當集日,這裡便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景象。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穿門簾的 | 攝於20 世紀30 年代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上圖一:濟南商埠的古董攤(攝於 20世紀 30 年代)

下左圖:包子鋪(攝於20 世紀30 年代)

下右圖:耍猴的(攝於 20世紀 30 年代)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齊魯總制”牌坊前的市集 | 攝於清末民初


山水溝集上的舊書攤受到不少文人的喜愛,當年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任教時,就住在山水溝西側不遠的南新街,他常常步行來趕集。老舍先生在他的《廣智院》中寫道:“山水溝就在廣智院的東邊,相隔只有幾十丈遠,所以有集的日子,廣智院人特別多。”  


  在上世紀30 年代拍攝的一張照片原說明為“小偷市場”。這個市場是真實存在過的,在這個市場上大多數販賣東西者不是一般的攤販,他們是以偷盜為生的一些人,偷來的東西便拿來這個集市上進行銷贓,因為銷售的是贓物,害怕被人發現,所以一定要在天亮前擺攤售賣,天一亮即收攤,所以被稱為“小偷市場”。


  和現在一樣,只要有市場,攤販們就會出現在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從上世紀20年代和30 年代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城牆還算基本完好的古城區,還是西洋建築林立的商埠區,總能看到販賣各種小商品或土特產的商販。攤販們兜售的東西五花八門,但基本都是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日常用品,他們大都身著粗布衣裳,或蹲或坐於市場中、街邊巷尾處,用自己的辛勞換取一點微薄的收入,來養家餬口。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舊貨市場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濟南街頭市場 | 攝於清末民初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街頭算命道人 | 攝於20 世紀20 年代


舊時濟南的市集和小販

濟南街頭小販


從一些老照片中我們能看出,從清末民初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濟南的市集還是比較興旺的,攤販的數量和來這些市集買東西的百姓也非常多了,繁榮景象的背後也能看出當時老百姓對這些市集和攤販有一種習慣性的依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