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薛理勇 圖溯上海

“呀呀呼、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這是上海曾經流傳的童謠。我童年時也曾經在馬路上一邊跑,一邊喊。“呀呀呼”和“皮老虎”是什麼東東,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其與“小東門”“十六鋪”又有什麼關係呢?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周禮》卷十三書影

“呀呀呼”應該是“野野胡”,是“野胡”的疊聲詞。據《周禮·方相氏》記載,方相氏是古代驅逐疫鬼的神巫,他們頭戴雉羽(野雞毛)、面蒙獸皮、手舞足蹈、邊唱邊跳,為老百姓驅逐妖魔鬼怪,保護老百姓身體健康,維持社會秩序穩定,功莫大焉。漢代以後,方相氏的活動演變為地方的宗教活動和地方戲,稱之為“驅儺”或“儺戲”,宋朝後稱之為“打野胡”,成了流民乞丐乞討的形式和手段。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清末上海環球社創辦《圖畫日報》“上海社會之現象”專欄繪“乞丐年終喬裝乞錢之醜態”

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在記錄南宋臨安風情的《夢梁錄》中說:“臘日,街市即有丐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呼為‘打野胡’。”後來,“打野胡”也被叫做“跳灶王”或“跳鍾馗”。記錄清朝蘇州地區風俗的《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中說:“月朔(初一),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又說:“丐者衣壞甲冑,裝鍾馗,沿門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謂之‘跳鍾馗’。”打扮成灶公、灶婆、鍾馗等“戲劇人物”就必須在臉上“塗脂抹粉”,可是流民乞丐買不起臉譜油彩,只能用鍋灰在臉上亂塗亂抹。江南一帶把戲劇臉譜和小孩骯髒的臉講做“夜胡臉”,即由此而來。於是,吳方言“野胡”指骯髒的、差勁的、蹩腳的意思。我們童年時玩的一種玻璃彈子,彈子裡嵌著像花瓣、更像切成瓣的西瓜,晶瑩剔透,好看極了,稱之為“西瓜彈”。還有一種沒有花瓣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彈子,是一種蹩腳的、廉價的、不討人歡喜的玻璃彈子,我們叫做“野胡彈”。人們不知道“野胡”的出典,也不知道該怎麼寫,於是出現了許多種寫法。不過,只要讀音相近,上海人是看得懂的。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野胡彈”玻璃彈珠、皮老虎與”皮老虎“相機

“皮老虎”是一種簡單、廉價的玩具。一邊是用黃泥製作的老虎,另一邊是用牛皮紙疊的“風箱”(與手風琴的風箱相似)。老虎的身上暗藏著簧片,拉開、壓縮“風箱”,簧片會發出響聲,這就被叫做“皮老虎”。對小孩來說,“皮老虎”挺好玩的。但是,“皮老虎”的質量極差,才玩了幾下,“風箱”和“老虎”就分離了,變成了一圤(pok,滬音同“撲”)“爛糊泥”和一張廢紙。順便補一句,以前一種可以調節焦距的照相機的暗箱也被叫做“皮老虎”,這種照相機就被叫做“皮老虎照相機”,就是以兒童玩具“皮老虎”而得名。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舊上海城牆

以前,上海有城牆,最初開設小東門(寶帶門)、大東門(朝宗門)、小南門(朝陽門)、大南門(跨龍門)、西門(儀鳳門,即老西門)、北門(晏海門,即老北門)6座城門。後來先後增開新北門(障川門)、小北門(拱辰門)、小西門(尚文門)和新東門(福佑門)。這樣,上海城牆就有10座城門。小東門東臨黃浦江,成為進出上海主要的碼頭區,是上海的繁華的商業區。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小東門十六鋪,攝於1909年左右。馬路中央穿制服者是上海的警察

“鋪”可以理解為商鋪。在沒有郵政的年代,中央政府為了傳達政令,與地方保持聯繫,建立郵驛制度,用馬匹傳遞郵件,在縣城或大一點的城鎮設立“驛站”。現在上海城裡有一條“館驛街”,就是驛站留下來的地名。郵路沿線設立小的驛站,大一點的稱之為“鋪”,小的稱之為“遞”。所以,“郵驛”也稱之為“鋪遞”。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鋪遞”部分作為地名使用,安徽省黃山市著名的旅遊景點“西遞村”,就是以“鋪遞”得名的。上海的“鋪”作為行政區劃地名見於清朝中期以前,不過沒有規則。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小東門拆城後舊影

1855年(咸豐五年)小刀會起義被鎮壓後,上海的社會秩序依然混亂。1860年,南京的太平天國為了擺脫清軍對南京圍困的壓力,派忠王李秀成突圍東進。驍勇善戰的李秀成突圍後一路凱歌,連克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寧波等蘇南浙北城邑,逼近上海。於是,上海成立了巡防保甲局,將上海城廂地區設立“城廂局”,郊區則劃分為22個分局。又把“城廂局”劃分為9個區,再進一步劃分為21個“鋪”。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建立“格子化”的軍民聯防機制。當時的具體辦法是:

“中城區轄頭鋪、二鋪、十五鋪;南城區轄十九鋪、二十鋪;西城區轄南三鋪、八鋪。二十二鋪;北城區轄九鋪、十二鋪;東城區轄北三鋪、四鋪十鋪;城東區轄十六鋪;城南區轄二十三鋪、二十七鋪十二鋪;城西區轄城外二十二鋪九圖;城北區轄法租界”

——光緒《上海縣續志》

戰爭結束後,這種行政區劃制度隨著巡防保甲局的解散而結束。原來的“十六鋪”區域相當於小東門外到黃浦江,方浜(相當於後來的方浜東路)與王家碼頭之間的區域,是各“鋪”中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實際上就是小東門外碼頭最集中的區域。其他的“鋪”隨著行政區劃的撤銷而被人們遺忘,唯有“十六鋪”因為是繁忙的碼頭而被留了下來。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清光緒《上海縣續志》地圖中的“十六鋪”

“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上海舊城往事

舊時十六鋪大達碼頭

小東門和十六鋪碼頭是進出上海的主要通道,小商小販集中於此,地痞流氓亦混跡於此,其社會秩序之混亂可想而知。許多小商販在十六鋪兜售“皮老虎”,一些小孩也會纏著母親買“皮老虎”。但是人還沒有上船,“皮老虎”就扯壞了,那時小孩又會纏著母親再買一個,豈不是太煩人了嘛。“皮老虎”是蹩腳貨、野胡貨,小東門、十六鋪又是奸宄之地,即所謂“bad land”,於是才會有“野野胡、皮老虎,小東門、十六鋪”之童謠民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