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说的是什么人, 什么事?

流浪的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关宋朝开国宰相赵普的典故。当年有同僚嘲笑赵普读书不多,赵普用这句话回击他人的指责。久而久之成为了典故和口头禅。

这个典故,可以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掌握文化知识,是干事兴业的基础。

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文化。从自己做起,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没有文化知识,不知道尊重文化知识,只会让自己变得愚昧无知,不知道正确的方向,毫无目标,得过且过。没有办法活出自己的价值来。

第二,文化知识要有用,不在多少。

学的东西要有用,不在多少。有的人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不实用,没有实践能力,学了不如不学。所以,不能知行合一的学习,浪费时间、没有价值的。

学习文化知识贵在有用。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

第三,学习文化知识,不代表成功。

学习文化知识,不代表成功。成功,是要人去做出来的;成功,需要有价值、才叫做成功,例如赵普辅佐赵匡胤创建大宋王朝,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成功。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关键在于人的品质和选择!读书不是打把式,只顾看着好看,读书贵在掌握要领,能够学以致用。


聿剑培训师


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

其五子皆进士。


文心雕诗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赵普,他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赢的宰相。

刚刚听到这句话时,差不多我已经30岁了,对圣贤文化非常仰慕渴求,快速背诵了《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等,读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孟子》看了一遍。在读着的过程中和读完之后,始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读诵经典过程中,本来自己生活和工作都不顺心,现在却拿经典指责批评家人同事,人缘非常差,是不受欢迎的人。儒家讲修身齐国治家平天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读过《论语》,家却不齐,原因何在?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细细反省自己,祖先智慧的教导,自己落实几条?惭愧汗颜,一条都做不到,为自私自利,很多还与圣贤经典的教诲相左。以经典为准则,从《弟子规》开始落实,努力改正自己,积极行善利益社会,这才是我学习经典的方向。真正落实了经典的教诲,内心非常的充实欢喜,家齐自然就得到了。

陈大惠老师讲过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当时整个社会,从小都学习儒释道经典,有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氛围,达到治天下真不难。今天唯有国家复兴传统文化,民众深信论理道德因果并践行,半部《论语》治天下又有何难。


学袁了凡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据说当初赵普跟着赵匡胤一起打天下,关系非常好,而赵普的书读的并不多,建立宋朝后,为了稳定局势,赵匡胤不得不留任之前的几位重要大臣,赵普并未成为宰相。

赵普与赵匡胤是发小,关系又铁,有事就喜欢找赵普来商量,打天下的时候赵普就没少为他出谋划策。建立宋朝后,虽有宰相,但赵匡胤还是喜欢找赵普来商量。时间久了,就把宰相的位置架空了,他们也知趣,就集体辞职,赵普才有机会当上宰相。

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早年学习和熟悉的是“吏事”(这与其出生的家庭有关),而“寡学术”即不学无术,等当了宰相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宰相之职和赵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才经常劝他读书。到了“晚年”才“手不释卷”,死了以后发现他读的居然就是一部《论语》而已。

于是,有人说赵普前期辅助赵匡胤治理天下的时候仅凭《论语》,后期稳定天下也只有《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梅子教育与营养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说的,也是一群儒生传开的,为了吹捧他们祖师孔子,也是君王为了巩固地位,尊崇如家。

我来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都出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

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福尔摩小黑


只要十个字:天下无私心。天下有良心。


手机用户59808683370


图一是孔府藏品在北京办展时拍的。我认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封神榜。宋以后,皇帝要用儒家治国,于是这句话的语境不断被篡改神话。

宋建国之前是五代十国的战乱,军阀割据,社会上没有人读书,包括赵普。所以建国后尤其注重文治。赵匡胤就告诫赵普要多读书,才能当好宰相。于是就有了后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其实表达的意思是“赵普读书少”这层含义。





司文学舍


意思:赵晋用论语的一半治理好了国家(大概这个意思,你也可以读了下文后自己思考)被称作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没有学历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与赵氏天子所热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赵匡胤是在马上得天下的,也深知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自己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并一再批评老谋士赵普不读书,意味深长的警告赵普"宰相需用读书人".如此形式下,现任宰相赵普就是不情愿,也不得不改投孔门之下,找起儒家经典诵习,以便重新被太祖划归读书人的行列.宋初君臣急于在儒家经典中寻找治世良方,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论集最终成为宰相的急救章.之后,日理万机的宰相每天下班回家,便把自己关在房间,一声不吭地攻读起语录来.他持之不懈,到晚年终有所得,不但上朝理政,事必决于,而且把夕日玩弄权术,帮太祖算计前朝君主\\本朝功臣的业绩也都归结于孔夫子的教诲,故有“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流传.目的:强调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带你看不一样的电影啊


是说的赵普,赵普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宋朝开国功臣,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读书不多以前只是一个小吏,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就叫他多读一点书,于是赵普每天回家后就认真读书,只读《论语》。后来宋太宗即位后仍然拜赵普为相,有一次太宗问赵普说:听人说你只读《论语》一本书?赵普诚实回答到道:是,我就读一本《论语》。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赵普书虽读的不多,然而功绩不少。

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这个美谈流传起始南宋,一方面说出了赵普的聪敏才能,另一方面,也是从某种程度上在鼓吹儒学,毕竟《论语》是儒学的经典,同时儒学又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所以无论是从统治阶层还是儒家士子都愿意来宣传。

当然,现在“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存在着某些质疑,比如《宋史·赵普传》里面就根本没有这件事,还比如真的真的半部论语就能做宰相,还协助宋太祖做了那么多影响后世的重大决定?!……

由此可见,历史是人写的,而怎么去看,怎么去认识还是靠后人自己来甄别。


向往听风


宋朝开国名臣赵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