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师,你认为呢?

不是天方夜谈


教育的根本在教师,说的没有错,教师的出路呢?教师也是普通人,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消费,也要受尊重,可是现实呢?,,,现实老师挨打的事有很多,老师被现实打败,做老师失败了,教育当然也会失败。


山高云依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教育的根本出路却不在于教师。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社会人才录用机制制约着教育的出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目的,社会录用人才的机制反过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影响教育的出路,让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需求一致,人才与岗位无缝对接。

社会对人才观的认识影响教育的出路。社会录用人才的机制影响了社会对"人才"观念的认识,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学校的知名度,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回报,影响入学、对专业的选择、对岗位的竞争。骨感的现实反过来影响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培养人才的数量,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出路。最残酷的是,把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扭曲成培养的人在未来索取社会!

教师践行教育方针影响教育出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是教师践行教育方针的阵地。教师的天职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传道授业解惑"。学校培养人才的合格率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教师是培植生命力的缔造者。人才的合格率主要体现在升学率,升学率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尤其是普通教育,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深受高考指挥棒指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方针的践行,从而影响着教育的出路。

综上所述:国家政策导向是教育的根本出路,社会需求和人才观反过来影响教育方针的制定,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发展前行的践行者。0K。






老樵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师?这话有点儿逗。教师有那么大能耐吗?

比如一个果园,决定培育什么样规格果实的是果园的主人,向果园提供什么样的树苗的是苗木供应商,老师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培土施肥浇水,整枝打叉防治病虫害的园丁而已。

最后的果实究竟是什么样子,是由苗木的质量,苗木的生存环境(风、雨、温度等),园丁的技艺及工作态度和主人要求的培育目标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同样道理,国家政策决定着培育什么样的人的大方向,家庭提供的生源质量,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育才能及工作态度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的成才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教师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德艺双馨,并尽心尽力地工作,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期望。

教师的工作辛苦且意义重大(是学生成才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如只许园丁培土浇水,不许园丁整枝打叉,高质量的果实是培育不出来的。同理,只许老师讲课,不许老师批评惩戒犯错学生,稍有不慎就被投诉,丢饭碗。最后想得到高质量的学生也是件困难的事。

客观地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工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天凉好个秋A


胡说八道,妄自尊大。教师就是一个职业,就和农民、军人、公务员、环卫工人一样。

不管什么国家,必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教育非常重要。这个教育不是教师承担得起来的。所以教育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教师。

朱元璋开创了元朝帝国,他就是一个放牛娃,是教师教育出来的吗?英国称之为“不落帝国”,它是教师们教育给的根本出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哪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教师给的根本出路?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根本不在于教育,教育又如何根本出路在于教师呢?

中国共产党和建国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党指挥枪,党领导一切,党管一切。党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教师就是一个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能承担起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出路吗?!


木易拙见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师这个观点是成立的。

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才去读师范。这是马云老师在母校110年校庆上的发言。

首先,这句话我很认同,现在的教师行业在竞聘老师或者招教师环节上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一个岗位有很多教师报考。但是这里面的人才分为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不得已报考教师。还有一部分是在家闲置好几年,实在需要找工作,然后考取教师资格证,再去加入教师编制。

好的人才得不到引进

教育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教师的待遇不高。就拿小编所在的城市,教师的工资人均4千多。而十年前工资水平实际拿到2千左右。而小编所在的城市房价是一涨再涨。现在达到1万3左右。所以很多高知识人才不甘于收入的匮乏,而另谋它业。

提高待遇,改进机制

我认为,教育首先要提高待遇,以此来引进优质人才。其次,改进制度,优胜劣汰。教师行业不是养老院,干好干孬都一样这样的思想坚决遏制,能者上庸者下。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师。虽然不同意“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但是这其中也折射出一定的立场。


兔子侃大山


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大众观念的转变和教师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

题主之所以问这个问题,其主要根源是对目前教育现状的不满意、不认同,教育的弊端近几年来也反复被提及,但目前教育中比较广为大家认同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将这个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甚至一度有人拿目前的教育和抗战时期仅存在不到9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进行对比,在抗日战争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9年的时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后世培养了173名院士和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2、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比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更要严重的就是培养出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丧失道德底线的“人才”,比如打虎拍蝇中的一批贪官污吏;比如高铁霸座男;比如携带北斗机密出国的女博士等。

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个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制度、转变大众观念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分数为王”的制度。

目前我们已经习惯性的用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考取高分,不得不采取文科死记硬背、理科大量练习的方式。但是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考取高分。相信大家有感觉有些分数考不好的学生,却能够很好的将学的内容运用在生活中,而“分数为王”的体制,直接断绝了这些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2、改变功利主义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这个词本身就代表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人”之后才是“才”。但是目前大众对于教育的功利心太强,普遍认为只有高分数进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才是成功的人生,导致整个教育体制忽视了对于最基本的“人”的培养,产生了一批突破道德底线的“人才”。


3、建设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主要环节,但其实只要制度改变过来,教师队伍的变化就不是很困难了,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慢慢就能够转变过来了。

总的来说,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分数为王”的教育制度、“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和建设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泛泛的生活


又一顶好大的帽子啊!

多少年来老师承受了多少坑人的帽子,人类的工程师,阶梯,蜡烛,甚至是一些高帽子的言论,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好教的老师。

其实,在整个教育来看,最无奈的,最无发言权的就是老师了,所有的教育方法方式都是规定好的,教师只能在小范围内容做最小的改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受到上级的严格管控,你想创新?你想改革?一个小老师根本没有发言权,何谈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师呢?


龟仙岛


这种说法有些片面。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家庭和教师,只有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教育体系。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热点话题。因为教育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子女升学息息相关。

那么,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怎样强大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从以下三点分析:

第一

社会认可是找到教育根本出路的前提条件

1.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只要把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高了,教师感觉到了社会的尊重,社会中那群最棒的人就有了从事教师的意愿。然后投入人力物力把师资队伍培养到最好,让每位老师在入职之前享有足够的教育,这样,大量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就愿意当老师。

2.国家通过竞争手段提升教育质量

有了竞争,大家都很重视学术教育和学术成绩,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变得均衡。而不像市场化手段,使教育充满了金钱的气息。进而学校就会讨好学生和家长,使得教育失去了优质化和学术化。

第二

家庭教育是找到教育出路最直接、最简单可行途径

孩子的智力、语言能力在3岁以前就决定了。其他品质,比如坚持、好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同情心同理心,在7岁之前决定。

学前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家长的教育能力又直接决定这些优良品质的结果。所以,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手段对整个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和家长的教育能力又受到社会共识的影响。

即使孩子到了学龄甚至成年,家庭教育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三

教师队伍是找到教育出路的可靠保障

假如我们能坚持对所有层次的老师的高学历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有硕士学位,并且精通至少两个其他领域。那么,我们对教育也是那么的淡定和放心。

但是,悲剧的是,我们目前阶段做不到。芬兰人就做到了。

人家是如何破局呢?这就又要回到社会因素上了。

即使工资不吸引人,但是搞教育水平和高能力的芬兰人,愿意选择作为老师。
只有10%到15%的老师放弃他们的职业。这可以反映教师的受欢迎程度。

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芬兰有这很高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受尊敬的职业。所以,社会因素也同时影响着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之

教育的出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后开出的一朵鲜艳的花。需要社会、家庭和教师三方面通力合作,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把目标聚焦在教师因素上的观点有些偏颇。


杨振伟老师


如果说“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师”我觉得未免有些片面,因为好的教育要有适合国情的教育制度,要有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教学环境,当然也离不开为人师表、德才兼备的教师。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育的出路首先决定于教育制度

当今中国是应试教育,考察一所学校,考察一位教师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升学率,如果一所学校的升学率高,这所学校所吸引的资源也更好,招生的分数线也更高,这样一来,好的学校的生源好、师资好,水到渠成其升学率也一定会更好。其实应试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高考选拔相对公平的同时,也把许多某一科目出类拔萃的人才挡在高校大门之外,这也是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我要说的是学校要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不仅要培养孩子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心态,教育孩子心存感恩的学习生活,并有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智商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情商、逆商在关键时候的对人的影响更大,当一个人面对危机,当一个企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这个人、这个企业的领导如果临危不惧,能够力挽狂澜那就不只是高智商就能解决的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教育制度多么完善,无论学校环境多么优美,如果离开每一个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严谨耐心的培养,循循善诱的教导,都不会成就一个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有用人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校园里的园丁,是每一位学生的领路人。

春夏秋冬百花园里栽桃李,东南西北万木丛中育栋梁。有了每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有着尊师重教的完善制度,定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才,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筑梦驿站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师,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的确,身高为师、学高为范的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直接施教者。教师的思想理念、学识素养、道德修养、个性爱好、言行举止,无不直接或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或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好教师就能教出一帮好孩子。

因此,这一生如果能上上一所好学校,遇到一名好老师,那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最大的福气。

不过有时候这话也有点绝对,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

毕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重要的,关键的。但是家庭是一个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是家庭教育的接力棒者,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家庭都教育不好的孩子,往往单纯依靠老师的教育是很难凑效的。

此外,影响教育的还有环境及社会方方面面。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告诉我们,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