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泉州孔廟是我市現存唯一的宋代構築的大型古建築。在全國上千個孔廟中,這是罕見的。現存規模佔地一萬零七百平方米,為福建最大,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它包括明倫堂、崇聖祠等建築物,組成一個群體,佈局宏偉,殿宇壯麗。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遊客想看看這座孔廟,東西南北都有路可通。東邊,從百源川池畔,沿一條東西走向的石路,往西行數十步,就見一石戟門,原來也是木牌坊,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邊,中山中路東側,有“泮宮”坊樓,入泮宮左斜,幾十步入右戟門,原來是木牌坊,內寫“聖域”,外寫“義路。”南邊,塗山街北側,有“青雲路”,往北走,過洙泗橋、經“夫子泉”,直達府學、孔廟。北邊,打錫巷南側,有藍橋巷,沿著孔廟西側往南走也可到達。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走進戟門就是露庭,面積約二千多平方米,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弟子三千人。站在庭中,南為欞星門,屋脊上有六柱綠色圓筒,稱六經筒。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於芭蕉莖內,得以流傳。門外原有外露庭,遠至八卦溝,有圍牆五十五丈。北為大成門。大成門兩翼各有一門,左額刻“金聲”,右額刻“玉振。”西序為杏壇,已改建樓舍了。

  走進大成門,瞻仰大成殿、顧盼東西兩廡。走下階,就臨泮池,池可通潮汐,南岸半圓,北岸平直,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二十米,中稍拱,石板橫鋪,護以欄杆。橋板七十二條,隱喻七十二賢人。橋為元代建築,風格端重,人走橋上,舉止隨之雍容。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對這座橋的形式甚為欣賞。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過橋是拜庭,兩邊有百年古榕,如天然大盆景。由甬道而上露臺,臺護以扶欄,束腰嵌有青石浮雕蓮花、牡丹等。

  大成殿,重簷四阿廡殿式,殿柱皆石,橫八柱,縱六柱。中脊雙梁,描龍繪鳳。斗拱、榱桷古樸渾厚。據當時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孝燮和文化部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羅哲文等的考查鑑定,確定大成殿為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建築,保持宋代典型的建築形式,其結構同宋代官修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所記載的極為相似。它保存“真昂”的風格。正中懸康熙御書“萬世師表”,表示對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白衣素王的最高尊崇。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大成殿現陳列祭器和樂器。這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按式修造的,清以後又加以修復,保存至今。是一份珍貴的文物。

  大成殿後原有一堆高壟,那是掩埋塑像的場所。明代嘉靖以前,殿廡聖賢都塑像,後來,認為塑像近似佛道之所為,乃撤像。恐怕撤下的像隨便拋棄,猥褻聖賢,所以才掩埋於殿後。從那以後,聖賢就全用神牌了。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大成殿東為崇聖祠,又東為明倫堂,堂後為教授署,堂前露庭。庭外也有方池,中跨石橋,石板直鋪,微拱,護以欄杆,比泮池上的橋略長。池前為藏書閣,外為育英門。門外廣場,通青雲路,表示府學是培育英才的地方,所有英才都可以平步青雲。從前堂中懸掛許多匾額,為歷代鄉賢,藉以表忠旌善。正中巨匾是“從祀孔廟”,兩邊為“狀元宰相”等等。封建時代的表忠表孝收到一定的效果。據傳,清兵入泉,縉紳、士子不願屈節者,紛紛到明倫堂懸樑自縊,以明大義,因懸樑的人太多,中梁為之折斷。

  明倫堂以東為鄉賢名宦祠,原祀鄉賢一百九十五位,名宦一百四十一位。又東為尊經閣,又稱魁星樓,系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解放後因有倒塌危險而拆除,上層移建於百源川池中,即現在的八角涼亭。祠閣遺址已建起華僑大廈。教授署後、越打錫巷為貢院,俗呼考棚,為考秀才之學署。後為泉州市鯉城區政府大院。

  聖域戟門南有井,碑刻“夫子泉”。井系建廟時所掘,據《泉州府志》載:宋隆興初,清泉湧出,甘香特異。秘閣傅自得記述其事,知府王十朋題詩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宮裡,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論,混混源流自夫子”。因書“夫子泉”。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井南原有亭,懸朱晦翁書鉅額“海濱鄒魯”。今廢,擴為菜市場矣。

  泉州名賢輩出,彪炳史冊。在孔廟、府學兩翼建祠的有:洪承疇、施琅、莊際昌、何喬遠、蔡清、陳琛、詹仰庇、蘇浚、顧珀、李廷機、王畿、周天佐、郭惟賢、蔡道憲、粘洪録等。

  泉州在唐代開元間就建孔廟,張九齡為書“魯司寇廟”。五代時稱“宣聖廟”。至宋太平興國初,郡守喬維嶽遷於今所。太平興國七年郡守孫逢吉建學宮。大中祥符二年,郡守高惠連因私憾遷於西側育材坊。大觀三年,復遷於此。

  孔廟現暫為青少年宮,大成殿已為博物館。明倫堂曾為市圖書館,現為市文管會辦公處所。不久,孔廟、府學將全面整修,讓這座全國僅存的大型宋構孔廟,得到完善保護,供中外旅遊者觀賞。


(本文收藏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傅金星文史類稿)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宋代營造法式的泉州孔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