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书法的力度?

杨重琦书法


书法的力度是什么呢?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会回答把笔用重力按在纸上,狠狠地用力去书写,粗笔画,大墨团那就是字体有力的表现!但是我要说,粗非重,细非轻。如果是那样的话,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绝比不过打铁杀猪的铁匠,屠夫。是不是要说铁匠,屠夫的字要比文人的字有力度?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对于此说法早就反驳过,如果那样的话,“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善书也”。让大力士来握笔,该写不好的还是写不好,当代草圣林散之曾说:“拿得动锄头,拿不动笔头”。

当我们看到一幅古代名家所写的作品时,譬如王铎的作品,首先能引起我们思维跳跃,产生共鸣的是什么呢?肯定是他那如诗如画如舞般婀娜多姿的笔画线条!就算是不懂书法的门外汉也会由衷的说一句,这字有劲儿!所以我认为,书法的力度主要体现在汉字的笔画质量上,而非书写时的人的笨力。另外辅之以结字取势,作品章法,三者共同组成一幅有力度的高质量的优秀的作品! 一幅好的作品,首要在用笔上,中锋行笔,无论点画结实圆润,饱满厚重,还是线条纤细,妩媚妖娆都会使欣赏者感到有立体感,给人以万豪齐力的艺术效果。其次,结字圆转方折兼用,于转折处多用方折笔,字体的方硬是判断字体有无骨力的重要标准。古人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强调字要有骨力,要瘦硬,字若无骨,神采全无!再者在章法上取势险峻,把握住字体的节奏感,书写时速度不一样,写出来的字动势就不一样,动感就不同,好的作品是活的,给人以有生命般的感觉!

最后概括而论,书法的力度,字的力量感,绝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特征所能体现的,它是由笔画线条,结字取势,章法布局三者相结合而成的!








戏云轩


1.书法的力度感

我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有劲儿、没劲儿”,这里所讲的就是写字的力度感,也就是常讲的笔力!

我们说某位书法大家的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都是在夸赞他的书法点画有力度,笔力深厚,达到了美的标准。

书法的整体章法布局也很讲究力度感。任何一副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笔力,就会神采全失,毫无生气。历代书家都以笔力著称,风格各异的作品,都以不同的手法表现了力度的美感。

如何做到用笔的力度感呢?

历代书法家讲究中锋运笔,万毫齐力。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说“用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中锋用笔。

要想用笔有力度,首先用笔要实,就是让运笔的力量实在地通过笔尖注入到点画之中。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需要长期下功夫积累的,要达到笔精熟得法,点画自然沉着有力。

颜真卿的书法点画丰满表现了书法的力量,宋徽宗的瘦金书点画纤细,同样很有力度。






方铭艺苑


1.书法的力度感

我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有劲儿、没劲儿”,这里所讲的就是写字的力度感,也就是常讲的笔力!

我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有劲儿、没劲儿”,这里所讲的就是写字的力度感,也就是常讲的笔力!

2.如何做到书法的力度感呢?

历代书法家讲究中锋运笔,万毫齐力。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说“用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中锋用笔。\r

要想用笔有力度,首先用笔要实,就是让运笔的力量实在地通过笔尖注入到点画之中。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需要长期下功夫积累的,要达到笔精熟得法,点画自然沉着有力。



宋万正书法


如何理解书法中力度,古人讲力透纸背,入一木三分。对于这这些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各人看法。每当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都会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也就是说这个书一者书法的功底很深,不飘,不轻浮。力度并不是这个字或一个笔画都用力去完成的,如果一个字用刀写,这个字一定很死板,反而缺少灵动,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对书法力度的理解,一个笔画的完成它需要落笔,行笔,收笔,但在落行收的同时还要分轻重快慢之说,包括一个点画,有的笔画就轻入笔,边行笔边加重,有轻收笔,有重收笔,还有拖笔出锋。力度可不用力去写。我认为力度就是书的功力,轻重快慢把握的有分寸,控制的非常好,这才叫力度。这是我个人对笔画力度的理解。还有结构的力度,什么是结构,就是结字,结体,框架,也就是怎么才能把笔画完美结合在一起,完美了才有力度,使这个字才不会立不稳站不牢,一个字都有主笔,主笔写不好,这个字就没有力度。这个主笔在写的时一定还要按笔画的力度去写,该轻就轻,该重就重。并不是主笔就要使劲的去写。还有章法的力度,一作品章法布局不合理,落款不合理,印章的大小不合理,这就是力度不够,也就是说书者功底不足。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的好坏,第一眼就是看章法,章法得体才赏心悦目,否则不是一头轻就是两头重,不白压黑就黑压白。第二眼看单字,看单字就是看结构,看结构就是看主笔。第三眼就是看笔画,看笔画就是看落笔,行笔,收笔的轻重快慢是否能体现出来。(个人拙见,批评指正)





书画教师三和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表现,靠线条来表现力度,书法艺术无论何种风格, 都必须有力度。力度为作者笔下功力长期和的结果, 为笔墨技巧成熟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点画形态的力感。

如古人所谓一横如 “千里阵云”、一点如“高峰坠石”一撇如“陆断犀象”一钩如“百钧弩发”一鉴如 万罗枯藤”、一折如“劲弩筋节”等。结构的力感。古人所谓“上密下疏, 如高岳之耸秀; 中密外疏, 如崩石之飞天; 外密中疏, 如急水之归潭。”

2布局的力感。

古人形容连字如“水泛连鹭”“晴郊驷马”, 通篇的力量则如 “注飞涧之瀑流, 投全牛之虚刃”。离开笔力, 整幅作品便毫无生气, 近代梁启超将“力的美”作为欣赏书法的 主要依据。历代众多书家皆以笔力著称, 形容笔力中刚劲之力, 如铁画银钩, 坚挺方折, 雄强清劲; 形容柔和之力, 则谓如似绵里藏针, 婀娜凝练, 俊逸婉丽。尽管风格各异, 然于作品之中, 均以不同手法体现了力感美。所谓“众妙攸归, 务存骨气”。

南朝王僧虔《论书》云:“古今既异, 无以辨其优劣, 惟见笔力惊绝耳。”富力感的作品之所以美, 正是因观赏者于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而缺乏笔力, 生命之美便无法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


姚若兮


我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有劲儿、没劲儿”,这里所讲的就是写字的力度感,也就是常讲的笔力!

我们说某位书法大家的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都是在夸赞他的书法点画有力度,笔力深厚,达到了美的标准。

书法的整体章法布局也很讲究力度感。任何一副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笔力,就会神采全失,毫无生气。历代书家都以笔力著称,风格各异的作品,都以不同的手法表现了力度的美感。



95后美术老师


我们练习书法或欣赏书法的时候,很自然觉得有力度的字好看,漂亮!但是如何来理解这个“力”?好像有些虚,不太好理解。很多老师都有阐述,比如中锋行笔,笔速果断不拖拉,立峰起收笔……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我的体会和经验,往往一些最基本简单的要素会被忽略,其实做到了力度就出来了!

所谓字的力度,一定不是考靠身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不靠腰、肩、背、肘、腕和指的蛮力,也不靠物理的公式可以计算得来,也不是墨的浓淡笔画粗细来区别。需要符合字本身的规律,就可以显示出力度,第一定要横平竖直,所有的笔画要在自己的轨道上,一旦歪歪扭扭那肯定就会显得无力。第二笔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结构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字的整体结构符合规律了才好看,才有力度。比如上小下大的结构方式,还有左紧右松的结构方式,都可以让书法产生或者是托举,或者是飞纵的力量感。反过来稳都不稳,力度就更体现不出来了。线条本身有力度,但只有组合在一起符合字的规律结构,才会产生力量感。推荐可以看看启功先生的教学视频,我记得他也说过力度问题。启功先生的字有的笔画很细,但是你也会觉得很有力度。

所以基本功扎实,简单的事做好了,很多事情顺其自然就有了。不必一直追逐一些所谓的技巧和秘技。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你的问题,想讨论可以留言或者私信



犀犀牛老师


所谓有力度的书法线条是指书法作品优质、美观、生动、鲜活的线条。优秀书法作品的线条之美,首先在于有力量,这种力量是书法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不但能表现出作者书法的功力、技巧和智慧,而且还能表现出作者内在精神世界。我认为要想写出有力度的书法线条,必经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要想写出好的做品,必须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都不扎实,根本就谈不到“力度'二字。

二是书法作品中的字要有力量感。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最常说的就是那些字“有劲儿没劲儿”,这说的是写字的力度,即线条上的力量感。有美感的书法线条,其特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力度”。也就是传统书法理论上所称的“笔力”。

三是书法布局要有力感。任何一篇书法作品如果布局没有笔力,就会神态疲惫,毫无生气。布局有了笔力,就会形神兼,生气盎然。我们看到风格各异的好书法作品,都以不同的手法体现了“力感”之美。

总之,只要我们按着上述标准,长时间下工夫学习和积累,使自己的书法水平达到用笔精熟得法、点画线条自然沉着有力的程度,就能够写出有力度的书法线条。

以上观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默片艺术


书法要有力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势”,一是要在书写过程要找到发力点。那么,这个点应怎样找到?我觉得,毋庸置疑,转折处肯定是发力点。除此之外,在笔画中还有发力点吗?经过近段时间实践、思索,觉得在行笔的任何一个地方均可作发力点,不要拘泥于固有习惯,应该顺应自然,手上感觉无力了,均可在该处发力,即使没有转折,也可以通过停、细微调整行笔方向等方法实现。

要树立或加强“空回”意识,其动作要领(笔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此也可以理解成是藏锋的一种。根据其动作要求,此应是用在收笔处。哪起笔处又是怎样的呢?是不是“空抢”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连断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字势表现在纵横、欹正、收放、连断上。”连、断在书法中必不可少、相互依存,没有断、就没有连,没有连,亦没有断。在连的方式中,除了实连、虚连外,我觉得,应还有搭连,即下一笔起笔处即上一笔收笔处。如字组“后乃“便是。|

二是要形成错位。此作用有二,一是产生夸张、形成对比,让作品不泛味、不呆板,呈现出气息通畅,生机盎然的境界。二是产生势力。犹如梵净山蘑菇石,如果两块巨石是平平稳稳地堆在一起,谁还去看?也不会感觉有力。这两块巨石虽有险势,但如果不能保持险中带稳,恐怕我们现在也看不见这绝好的景色了。如右图:

形成错位的方法:一是多个笔画排列时,相邻的要避免绝对平行,但要保证相时平稳,如三字的三个横画,第二横便是打破平衡的关键,因为只要它与第一二个横画斜向不一样,这个字便活了。二是笔画间的距离不能绝对相等,但要相对均称。三是要充分应用视觉差原理,处理左右上下笔画的排叠,使其在整齐中有参差,参差中见整齐。四是组成字的各部件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不要整得平头齐足的。


李从万


书法的力度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1.书法的力度感 我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有劲儿、没劲儿”,这里所讲的就是写字的力度感,也就是常讲的笔力! 我们说某位书法大家的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都是在夸赞他的书法点画有力度,笔力深厚。

2.书法的厚度感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是有厚度的。历来书家强调中锋运笔,主要是追求点画的立体感,也就是点画厚度。 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就是体现书法点画厚度的典范。

3.书法的速度感 书法的点画能体现书写速度,有运动感。 书写速度不一样,写出来的点画的动势就不同,一般来说写草书要快写行书次之。当然书写不能一味地求快,否则就会显得油滑而无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