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院後勤待遇比一線醫護還要好,病人是來看醫生的又不是來看後勤的?

小城故事208157646


這種問句,非常片面,也容易導致誤導。後勤崗位全部比一線全部崗位高?這樣引導就不好了。有的後勤崗位、有的資深後勤管理者,可能一線普通護理人員、一線年輕醫生要高。這是工資縱向、橫向機構決定的。先舉一個例子吧:

這些問題,都有歷史原因的,不要忽略歷史背景來看問題。比如,我當年在一家大型能源企業基層工作,這個廠子3萬人,級別並不高,也就是處級。80%的人是一線工人,10%是後勤崗位,10%是管理層。其實,對於後勤來說,是一線工人追求的歸宿。這麼說吧,要麼是工人老了,幹不動了,可以申請去後勤崗位;要麼是工人很優秀,以工代幹,才能轉到後勤管理崗位。

這麼說吧,後勤崗位,尤其是後勤管理崗位,有時候收入不比一線低,因為這些崗位本身就是一線工人最後追求的歸宿。比如,工人做了一輩子,老了,終於轉到了後勤,收入還低了,這麼奮鬥的意義何在?

當然了,我相信這個題主的意思是:局部對比。比如,一線醫生,與檔案室檔案員來比。一線醫生專家,與食堂經理來對比。大多數公司、單位,包括醫院這類事業單位,也會根據多年的運行經驗來編制薪酬結構表的,什麼崗位多少錢,什麼資歷多少錢,幹多少活多少錢,出多少成果多少錢,等等。總體上來看,是在醫院是公開的。明白嗎?醫院裡的人,都知道。

但是,大家不滿意的是,前線與後勤的倒掛問題。比如,一線急診大夫收入不如檔案館官員。再比如,這次肺炎“事件”,醫院管理層的補貼比一線醫生高。這就有點不要臉了,這是“gbw”的思想在作祟。這一點是被大家所痛恨的。但是,醫院管理層收入比一般醫生收入高,這是很正常的,在特殊事件裡的補貼問題,就不應該體現gbw思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