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生,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水瑾悅石斛


四時養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氣候的陰陽變化規律與特點來調攝人體,健身防病,以達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之目的。這是傳統中醫中順應自然、攝生保健的重要養生方法。正如《靈樞·本神篇》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溫”。強調必須加強人體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與抵禦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證人體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四時養生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一、注意“天人相應”的四時規律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一年四季的變化也同樣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皮肉筋骨脈等器官組織的機能活動與季節變化息息相關。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故四時養生也,萬物之終始也,逆之則實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古人認為,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是萬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終的根本法則,順應它的變化就會健康無病;違背它就會患病早夭。因此,順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加以調攝,就能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

世界萬物都在按一定的規律運動著。各種生物都會隨著季節、晝夜的循環交替顯示出節律週期,這個節律週期大家稱之為“生物鐘”。人體生理和病理活動與自然界的時間週期變動是同步的、統一的。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種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春季重視防風、夏季重視防暑、長夏(夏秋之交)重視防溼、秋季重視防燥、冬季重視防寒,就能保持機體內外陰陽的協調,使陰平陽秘,使人體機能正常同步運行。不僅如此,晝夜的變化節律也與四時相應,“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其變化道理同四季變化規律一樣。這說明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規律也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

現代研究發現,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顯的時間、季節特點。如從節氣來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氣候交替時死亡者尤多。近年來多項研究還證明,人體的很多生理指標,有明顯的週期性節律變化。總之,生理和病理的節律變化在人類的生命活動中是普遍存在的。按傳統中醫提出的“天人合一”學說,按天時而調氣血、防病治病、養生延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重視“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人與自然環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但是人對自然界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疾病也是可以預防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五臟元氣充實、氣血流暢、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強,就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即和諧安康。所以,一年四季養生保健的主要宗旨就是應做到“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主要就是要重視保養人的精、氣、神,人的精、氣、神旺盛,則健康狀況良好,免疫力強。外慎邪氣就是要加強養生保健,警惕和預防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要預防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之邪的侵襲和預防飲食勞倦的發生。正如《內經》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是四時調攝的宗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五臟盛衰的不同以及時間上的特定狀態而制定的養生原則。春夏之時,自然之陽氣生髮,萬物生機盎然,人體內的陽氣也應該順應自然而向上向外抒發。順時養生就應該重視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並不斷使之旺盛起來。此時凡阻礙陽氣生髮和耗損陽氣的情況都要避免,如過度勞累、熬夜和不重視防寒保暖等。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此時養生就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防止過勞、縱慾等損耗精氣,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這說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目的,就在於順應四時,養護陰陽,以供人體生生不息之用。

傳統中醫認為,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這種情況很符合實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認為夏日不可貪涼飲冷,而冬日不可過著厚衣錦裘,就是這個道理。總之,養春夏之陽、育秋冬之陰,既可防其過盛,又可避其不足,實為養生之良法。“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春夏養陽能預防秋冬之寒證,秋冬養陰,能預防春夏之火證,正體現了陰陽互根之法則。

四、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

春季的特點是萬物復甦、陽氣生髮,其應肝,應特別重視對肝臟的養生;夏季炎熱,出汗特別多,“汗為心之液”,所以夏季要特別注意養心;秋季乾燥,燥邪最易傷肺,所以秋季要重視養肺;冬季寒冷最易傷陽,而腎為陽氣之根,所以冬季應重視養腎;脾胃乃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一年四季都要重視調養脾胃,以保證營養的供給。

五、春捂秋凍,不生百病

春、秋季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冷暖交替的過渡季節。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生,雖日漸暖和,但北方冷空氣仍比較強烈,冷暖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大。所以養生家認為,此時衣服要注意隨時增減,外衣、毛衣不可脫得過早,以利於陽氣生髮。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指出:“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又如《攝生消息論》指出:“春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過度季節,氣溫逐漸降低,特別是白露過後,北風吹來,天氣漸涼,正如俗語說:“一陣秋風一陣寒。”不過晚秋的溫差變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氣溫下降1℃,可使人漸漸地適應寒冷氣候。這樣的天氣雖涼未寒,不宜過快地增添衣服,這樣有利於增強禦寒能力、強身健體,從而可減少冬季感冒等症的發生。

雖然“春捂秋凍”自古是勞動人民的防病健身之談,但這種“捂”和“凍”是有限度的,是指正常氣候下的養生方法,如果氣候反常或變化太大,則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特別是對高齡體弱的老人、或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慢支炎、肺心病等)慢性疾病者,宜加強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服,不可過於強調“秋凍”,以免“凍”出疾病。

六、四季氣候不同,進補方法須選擇

對年老體弱者、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處於急性疾病的康復期的患者,適當進補是增強體質、使機體及時康復的重要方法。但由於四時氣候的不同,所以選擇的膳食和進補方法也應各異。一般而言,春季漸暖,陽氣生髮,所以宜平補。不宜過多進食過於溫燥與容易上火的食品;夏季天氣酷熱,汗出較多,故宜清補。宜多進食一些平性、涼性的蔬菜、水果之類,飲食宜清淡,但不宜過於寒涼;秋季漸涼,氣候乾燥,陰液易虧損,所以宜平補或潤補。宜適當多進食平性、涼性、溫性、特別是有滋陰養血潤燥作用的食品,如梨、藕、胡蘿蔔、銀耳等;冬季天氣寒冷,代謝緩慢,食慾旺盛,精氣閉藏,是進補和養精蓄銳的最佳季節。所以有“冬季進補,開春打虎”之說。冬季一般宜溫補、宜大補,除一般的蔬果、藥食外,可適當進食些能大補氣血、以及血肉有情之品如人參、鹿茸、羊肉之類。

總之,一年四季的飲食調養,宜多品種、多變化,注意葷與素、粗細糧、主副食的合理搭配,宜低脂、低鹽、低糖,宜適當多吃時令新鮮蔬菜、水果,特別是含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豐富的食品,反季節的蔬菜、水果宜少吃或不吃。烹調方法宜多選蒸、煮、煨、燉 ,少用煎炒烹炸。尤宜少吃煎炸、燻烤、鹽醃製品。三餐要合理,並宜適當節食,這對保證營養的均衡,是極為重要的。

此外,一年四季都應重視精神調養,注意保持平和樂觀愉悅的精神狀態,遠離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同時儘量保證充足高質量的睡眠。亦要注意合理鍛鍊,這對維護身心健康、延年益壽都是非常重要的。


屠醫生


很高興能幫助題主,回答題主的問題

其實不要把養生想得太複雜!養生難的是堅持!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每天運動。飲食多樣化,葷素搭配,水果蔬菜。忌菸酒,少飲料。不熬夜,按時休息,勞作有節。調節慾望,控制情緒。

《黃帝內經》有大量的篇幅在講養生,有一句話作了很好的歸納,“上古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大致的意思是講,人要法於自然,遵循天地陰陽及自然變化規律,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注意精神調養,勞逸結合,自然能夠長命百歲。

然而有三點現代人很難做到

一 上癮,熬夜上癮,和人置氣上癮,工作上癮,某種習慣上癮,就是什麼事都做不到適度,偏要讓自己超負荷。

二 飲食不均衡,黃帝內經裡也有說,什麼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的,說白了就是什麼都要吃,不過現在人都挺偏食的,其實就是營養不良,你看現在人大多葷肉吃得很少,菜也是一點點,水果就不說了,沒幾個人能堅持一天一份水果的,大家基本上都是專心吃麵吃飯,吃飽就好。

三 慾望太重。很多現實就是這樣子。然而就是不放過自己也不放過別人。

關注我,醫學小問題,在線免費解答


協和桃子


個人認為最好的養生[呲牙]早睡自然醒,三餐飯按時,多煲湯喝,多喝水,小菜,水果,雞蛋,酸奶不能少,每週3/5次的每次半小時左右有氧運動,每月2/3次的好友聚會,多聊開心快樂的事。





緣來如此53412547


養生,可能對每一個人來說,會有不同的答案,駱駝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希望對您有用。

“藥王”孫思邈,歷史上對他的年齡有很多說法,最低的是102歲,最高的最有165歲,無論哪種說法正確,都足以說明他是一個長壽之人,他為什麼會那麼長壽呢?他曾經寫過一首《長壽歌》,我們或可從中一窺究竟。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坐臥莫當風,瀕於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孫真人長壽歌》

節食惜福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這句話的意思是飲食宜清淡,晚飯不宜多吃。孫思邈本人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的醫學理論,大都出自實踐,比如他提出可以用含有外皮的糙米粥治療腳氣,以當時的條件,他不可能知道這是因為穀物外皮富含硫胺素(維生素B1),只可能是他長期實踐得出的結論,其它諸如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唐朝時就有了對抗夜盲的辦法),用海藻治癒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飲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經驗之談,其實古人一直把控制飲食,當作養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這個高危人群中,也是算長壽之人,他曾把自己養生的要訣,寫在了《庭訓格言》中,其中就有“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處處像他學習,養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據曾經參見過他的使臣記載,他八十多歲時,臉上還很少見皺紋,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歲。

“切莫貪色慾”、“再三防夜醉”,這裡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勸誡世人惜福養生的意思,貪色,酗酒等都是內心無法控制貪慾的外部表現。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慾望就像海水,越喝只會越渴。當人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時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節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安神靜氣

有一種藥叫“安慰劑”,它本身對人體疾病並沒有療效(但然也不能有壞處),但是病人吃下後,會有益於疾病的治療,這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對於我們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中醫上說“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也是這個意思,過度的情緒表現,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安神靜氣,心態恬靜會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影響。

孫思邈曾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治病,孫思邈在世時,盧照鄰還能控制住病情,孫思邈一死,盧照鄰隨後也投河自盡,這樣看來,孫思邈本人未嘗不是盧照鄰的一劑“安慰劑”。“第一戒神嗔”,這也是孫思邈在強調安神靜氣的重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情緒對於一個人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養成習慣

孫思邈寫的這篇長壽秘籍,除了個別細節外,估計大部分的內容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易行難”,知道是一回事,去不去做是另外一回事,而能不能堅持做,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孫思邈不會是第一個懂養生、講養生的人,但歷史上長壽的人又有幾人;康熙的養生秘訣,也不可能只告訴了乾隆,可清朝後續的皇帝,恐怕只有乾隆一人,把養生的方法,變成了日常習慣。所以養生的道理講完後,孫思邈用了一句“修行在個人”最為總結。

小結

我們從孫思邈的長壽歌中,分析了孫思邈能長壽的原因,駱駝簡單歸納為:保持良好的情緒,養成良好的習慣。方法雖然很簡單,但做起了可並不容易。


貪吃的駱駝


其實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因為它是多方面的事。先說飲食,要少葷多素八分飽,燙飯冷飯不入口,香菸戒掉酒少飲飯後四刻走百步。再說睡眠,睡眠充足可養顏,早睡早起是關鍵,一天午睡不可少,堅持下去可延年。最後說其他,勞逸適度出行靠步,胸背要暖莫講風度,肉體情慾切莫放縱,樂觀向上百歲不夠。見笑了,不贅言了。


乾山大叔


你好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關於養生我的建議是:1.應養成良好而規律的生活習慣,一日三餐按時吃飯,睡眠,工作,學習,不吸菸,限制喝酒。2.注意飲食,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滿足身體的正常需求。3.加強體育鍛煉,但是應是適度的,過度會使人的免疫力下降。4.自我修養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樂觀的情緒,這很重要,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5.處理好家庭及社會關係,為人正派坦誠助人為樂。6.學習衛生保健知識,經常用腦對提高免疫力是十分有益的。


刁果果的生活日記


“健康以豁達慎食為良藥”。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建議平衡飲食、戒菸限酒、有氧運動、良好心態,用通俗的話就是“管住自己的嘴,邁開自己的腿”。

人生就像一杯茶,一念苦,一念甜,轉個念就是希望。所以就如趙樸初老先生說的“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鍾南山院士研究的結果:人能否健康長壽其因素是多方面的,父母遺傳基因佔15%,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生活習慣佔60%(其中心態佔50%)。

“品茗無閒事,養生不覺中”,與舒服的人在一起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行著茶酒之路


養生其實把握這四點:①心態樂觀:也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點,心態樂觀的人,才能從容積極的面對一切,因比在生活中就不會有憂怨,和煩惱。沒有憂愁和煩惱的人,身心就會輕鬆愉悅,身體自然免疫力就強,這類人多健康長壽!②性情溫和,:這類人性格溫柔,心懷坦蕩,因此不會有惡念和敵對情緒,人際關係自然處理得當。因此生活工作自然一團和氣,幸福美滿,這類人自然容易健康長壽!③生活規律,無不良嗜好:早睡早起,飲食按時有度,適當鍛鍊,不抽菸喝酒等!④適度保養:人到中老年後,注意勞逸結合,合理營養膳食,盡期體檢。做到以上四點,養生基本過關!


謝揚洪


1.吃;第一不要吃過吃快過飽。第二營養要均衡。

2.睡即休息;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而且儘量睡午覺。

3.保持心情愉快。要做到樂觀開朗,要學會自我調節。心情舒暢和延年益壽有直接的關係。

4.最好要有興趣愛好。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會帶給我們舒適的心情。

5.鍛鍊身體。在自然中鍛鍊身體,青草綠樹,鳥語花香,山水相伴的公園最好。



馬到成功歡天喜地


我來回答:

一、養心。非禮無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要和生活中的一些爛事糾纏,做到不動心,不隨境轉,隨緣而做的一切事情,也要隨時放下,那麼心境就是自由自在,不染萬境。如此,已經做到了心的健康。所謂身心健康,心的健康佔了養生的一半,至關重要。

二、養身。

1、所謂病從口入,身體健康必須做到合理飲食,並不要求吃的多麼營養美味,要求很簡單:不要吃太飽,八九成飽即可。貪食,是人最難戒的毛病。

2、所謂生命在於運動,身體健康離不開適量的運動,最好的最簡單實用的運動就是走路。人一旦不能走路,生命便到了盡頭。腳一定要動起來。

以上便是養生的最主要方式,希望能給朋友們有所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