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儒道醫四家靜坐法要(16)——袁了凡的《靜坐要訣》

儘管儒家調息靜坐的淵源甚古,也最具特色,但在文獻的積累方面,與道、佛、醫比起來卻相對薄弱,有關論述零星分散、專著不多。比較集中的,是在宋明理學發達時期。而且在內容上,儒家的記載大多詳於調息靜坐時身心體悟的描述,略於具體方法和操作,對調息靜坐的時空環境要求似乎也不大在意。

《靜坐要訣》

袁了凡(1533年一1606年),名了凡,原名黃,字坤儀,江蘇吳江縣人。萬曆進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崇信佛法,將一生的養生體驗結合佛教禪宗的修煉方法寫成《靜坐要訣》、《攝生三要》。

早年在袁母的鼓勵下習醫,後遇雲南孔先生傳岐黃之術,併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醫學,求取功名。隆慶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雲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之理。袁黃如大夢初醒,改名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白之志。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任寶坻縣令。後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孔先生得到宋代邵康節的真傳,占卜極其靈驗,原先為袁了凡卜得的科舉名次,無一不驗。原先孔先生卜算壽元為五十三歲,為縣令三年半,而且沒有子嗣。了凡之後遵從雲谷禪師的教誨,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又駕信佛教。其後,科舉及運途皆為之一變,並求得一子,取名袁天啟。其後以拾遺(諫官)致仕,並且以74歲高齡別世。

據不完全統計,袁了凡共計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了凡四訓》、《祈嗣真詮》、《皇都水利》、《評註八代文宗》、《寶坻政書》、《兩行齋集》、《勸農書》、《史漢定本》、《群書備考》、《曆法新書》等。袁了凡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經《嘉興藏》的最早倡刻者。

書中主要從佛教心法論述靜坐功夫。其論以天台宗的止觀法、六妙法為基礎,結合雲谷、妙峰二位聖僧的修習心得及作者自身的實踐,對靜坐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全書分辨志、豫行、修證、調息、遣欲、廣愛等六篇。

辨志篇主要闡述 始練習靜坐功夫前,都必須先明確其目的志向,如出現志向偏差,則會墮入邪徑。“如學者為名聞利養,發心靜坐,則志屬邪偽,因種地獄矣。如為志氣昏愚,欲聰明勝人而靜坐,則屬好勝之志,種修羅之因。如畏塵勞苦報,慕為善安樂而靜坐,則屬欣厭之志,種人天之因。”認為“若真正修行,只是仁之一字。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明明德於天下是也。”

豫行篇中介紹練習靜功前準備事項,認為“凡坐禪,須先持戒,使身心清淨,罪業消除。不然,決不能生諸禪定。若從幼不犯重罪,或犯已能戒,皆繫上知利根,易於持戒。倘惡業深重,或屢戒屢犯,則謂殘闕之軀,不能上進。”凡學習者有三種方法可以消除罪業,使自己的身心清淨:“一深達罪源,二大心持戒,三不住於戒。”同時在本篇中闡釋修禪之法,認為“修禪之法,行住坐臥,總當調心。”調息此心又有三法:“一系緣收心,二借事煉心,三隨處養心。”通過調和氣息,收斂元氣,以達到心定心細心閒,則定力易成。

修證篇主要闡述瞭如何進行靜功修煉的具體方法及進程。認為“凡靜坐,不拘全挪半

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散誕四肢,佈置骨解,當令關節相應,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輒有不安,微動取便,務使調適。初時從動入靜,身中氣或未平,舉舌四五過,口微微吐氣,鼻微微納之,多則三四五遍,少則一遍,但取氣平為度。舌抵上顎,唇齒相著,次漸平視,徐徐閉目,勿令眼臉大急,常使眼中朧朧然。次則調息,不粗不喘,令和細,綿綿若存。”

並提出修煉的四禪進程:初禪五境為“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定心也。初心覺悟為覺,後細心分別為觀,慶悅之心為喜,恬澹之心為樂,寂然不散為定。”

二禪四境為“一內淨,二喜,三樂,四定心。”三禪五境為“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定心也。舍者,舍前喜心,並離三過也。念者,既得三禪之樂,念用三法守護,令樂增長也。智者,善巧三法,離三過也。樂者,快樂遍身受也。定心者,受樂心息,一心寂定也。”四禪四定為“一空虛定,二識處定,三無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通過修煉最終達到離欲界入色界,離色界入無色界的境界。

調息篇主要表述了調息為修禪之要:“即以調息一門言之,一者六妙門,二者十六特勝,三者通明觀。”六妙門為:“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也。”十六特勝為:“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通明觀為:“學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

遣欲篇主要引用周濂溪論聖學,“以無慾為要,欲生於愛,寡慾之法,自斷愛始,愛與憎對,常見其可憎則愛絕矣。”提出“學者欲習不淨觀,當先觀人初死之時,言詞惆悵,氣味焄嵩,息出不反,身冷無知,四大無主妄識何往,觀想親切,可驚可畏,愛慾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從此而修,有多門焉。”及“九想”、“十想”來遣欲淨心。

廣愛篇主要表述通過修持禪家慈心觀,即四無量:慈悲喜捨,來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具體修持應“先從吾之老者,發願貽之以安,飲食起居,悉令得所,學者初修時,取最所親愛,若父母之類,一心緣之,倘有異念,攝之令還,使心想分明,見吾親人老者受安之相,然後及於人之老者,乃至怨仇蠻貊,無不願其安樂。朋友少者,亦皆如是。”

如有不對的地方,可關注同名VX公眾號留言指正。


釋儒道醫四家靜坐法要(16)——袁了凡的《靜坐要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