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和尚是谁,如何评价他?

用户86157819758


髡残,湖广武陵人,字石溪,号石道人、白秃、天壤残道者等,未出家为僧时,俗姓刘,因擅长山水画,其意境可直逼宋人山水画,与石涛等人并称为清初四画僧。

髡残与其他三人相比,画风尤为独特,意境更为深远。他在绘画时,常以秃笔、枯墨描绘自然景象,将书法融入绘画中,让整幅山水画顺其自然,同时又蕴藏禅理,其意境之高深悠远,旁人难以到达。

他传奇故事,成就绘画底蕴

髡残的绘画作品,有渐江绘画里的空灵之气,有石涛绘画里的洒脱自然,更有八大山人绘画里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能够在绘画上大胆翻新,将书法之妙融于绘画,至今仍被美术界接受和推崇,甚至有着极高的艺术地位,这与他的传奇人生,还有典型的艺术审美、孤僻纯真的性格有着密切关联。髡残出生于一个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党派斗争不断,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改朝换代已经成为必然。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髡残在湖广武陵的一户富裕人家出身,他的母亲在生髡残之前,曾经梦到有僧人入室,这才生下儿子。聪明好学的髡残,本应可以走一条“学而仕则优”的人生之路,可是在他年纪稍长一些,却更加喜爱一些佛教书籍,因为母亲的梦境,髡残自认为自己前世是一位僧人。在他20岁的这一年,他放弃了功名,开始云游四方,参禅悟道;髡残27岁生日之时,他的弟弟为他带来一顶御寒的毡帽,他戴着帽子走到镜子前,突然拿出剪刀将头上的帽子剪碎,随后又剪去了自己的一头长发,此后髡残正式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他在龙山三家庵受戒出家,出家后一直云游四海,直到他30岁左右才返回家乡,隐居于寺庙潜心修佛;然而仅过了三年,明朝皇帝自缢殉国,清军铁骑肆意践踏国土,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之战,也激起了髡残骨子里的血性。33岁这一年,他也加入了反清复明的队伍中,抗清失败后,他只能逃往武陵桃花源避难数年,后来又辗转至南京,客居南京的这些年,髡残在金陵这座古城,有幸接触到了鉴藏书画的名人,这一时期的他,才正式开始学习绘画。

山水绘画,历经多个阶段

髡残传奇的人生经历,还是有些令人惊讶,他的前半生痴迷于佛法,后半生却用手中画,创造了一个意境幽深的山水绘画新境界。虽说髡残的艺术人生开始较晚,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这种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髡残曾经历过三个艺术阶段,这才有了“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的艺术之景。绘画是一个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髡残开始学画, 自然也少不了临摹,这是他的“师古人阶段”。

髡残流传至今的早期山水画作品,主要以临摹黄公望的作品为主,他学习了黄公望山水画中的云雾缭绕、山势起伏和秋水荡荡,然而在这些画中,依然清晰可见髡残自己的绘画想法、意识,比如他在画云气的时候,运用淡墨烘托云气;他在画云层的时候,只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临摹黄公望让他的笔墨画风得到了提高,然而他的画作能够具有神韵,其实主要是崇拜巨然的功劳,他曾在《溪山闲钓卷》中的题诗中写到“得真心法者,惟巨然一人尔”

。一味的模仿会失其精髓,髡残却不同,他在临摹的同时,吸取百家之所成,形个人之境界。

髡残学画的第2个阶段为“师造化阶段”,前一阶段帮助髡残打下了很好的传统技艺基础,只是真正的成功者,绝不会因为临摹而出名,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才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全然结合,这才是艺术境界真正形成之时。髡残自少年时代起,因为跟随师傅云游四海,便养成了游山玩水的习性。客居南京后,他更是多次云游黄山、吴越之地,这些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景,帮助他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更进一层,甚至达到了质的飞跃。那些以黄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山顶细腻逼真,树木挺拔独立,整幅画面皆是一派生机盎然之景,髡残接受了自然风光的熏陶,这才能画出黄山景色的极风光。

髡残学画的最后一个阶段,便是“师内心阶段”,勤学苦练、融于自然的同时,一幅画想要具有灵魂,具有神韵,必须融入作者的感悟,并非一味盲目的作画。髡残画中的神韵,就来源于他所信奉的佛学,髡残深信自己是与佛有缘之人,他参禅悟道多年,虽然在佛法上并无大成,但是他的绘画作品中,却很好的体现了佛学中的本真。比如他的那幅经典代表作《报恩寺图》,繁密紧凑的构图,恢宏庞大的意境,一笔一画皆是他参禅悟道的结果。这也是髡残的特点所在,他做到了“画中有禅”,这种自明自觉自我的觉悟,让他在艺术创作上大获成功。

髡残沉寂百年,艺术终成经典

髡残的好友程青溪曾经多次在他的画作上提示夸赞髡残的艺术成就之高;金陵画家龚贤也对髡残的艺术风格做出过极高评价;董其昌的学生程正揆,更是夸赞髡残的“画品”如“人品”。由此可见,在清朝初年的中国画坛上,髡残的画作一度受到世人尊崇和膜拜。然而到了清朝中期,他的画名却一度沉寂,甚至鲜有人知,直到民国时期因为髡残仿画的问世,这几位

“清初四画僧”,才又一次得到世人的关注。为何在清朝中期,髡残会在画坛上沉寂将近百年之久呢?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盛行,保留这些文人思想的最佳方式便是诗文、书集,所以文人士大夫对于前者的推崇,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的诗文流传于世。髡残虽然也擅长诗文,精通于佛法,可是他的诗文集却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导致后人在研究这位画家时,资料严重匮乏,一时间对于此人无处了解,这才让髡残逐渐被后人所忽略。除了诗文集缺失以外,髡残一生并没有形成画风传派,更没有培养出著名弟子,这让他极度缺乏衣钵传承人。

根据历史文献记,髡残曾经在金陵一带,指导僧人作画,所以他的画作大多都在社会底层进行流传,而且这些僧人都只是暂时的兴趣,没有一人继承髡残的衣钵,所以在髡残病逝以后,能够记得他的人寥寥无几。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就在于髡残一心向佛,相比于清初四画僧中的其他人,髡残才是真的无欲无求。比如这四人中的石涛和八大山人,都是迫于清朝皇室的压力而被迫出家为僧,石涛后来为了追逐功名利禄,曾经两次接驾康熙,甚至北游京津两地,希望能够在京城获得一席之地。

八大山人更是半途弃佛从道,最后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即便是空孤冷逸的渐江,也不是主动出家为僧,只是为了与清朝剃发易服的命令抗争到底。所以从始至终,真正有心遁入空门的,唯有髡残一人,他一生沉迷佛道,一生隐于书画,没有为了官场的功名利禄而动心,他也从来不会主动攀附权贵,更不会依靠清朝廷所活。早在他参加反清复明的队伍之前,他就已经剃发出家,所以他一生为了诗画事业而活,一生隐居于金陵古寺之中,这样一来,让世人对他的了解少之又少。

其实这些事情归根究底,都与髡残孤僻耿直的性格有关。髡残的好友曾评价他“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他的一生从来不追求热闹,他为了能够潜心问佛,主动辞去了报恩寺的主持,开始云游四方,修禅悟道。那些真正接触过髡残的僧人,更是对他极为敬佩,他坚韧不拔,忠杰不屈的性格,才是那个年代里真正的隐士。很多人对于隐居一词都是徒有虚名,古人之所以选择隐居,并不是为了专心研习某事,而是为了逃避事实,让自己过得快乐舒适。髡残的“隐”,却是真正的“隐”,从不以个人目的为缘由而去“隐居”。

髡残绘画之所以沉寂了百年,还在于他对待绘画的态度。他对于绘画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画画对他而言,是闲暇之余的一项笔墨游戏,他从未曾想过要依靠着绘画出人头地,当别人拿着自己的画册结交达官贵人之时,髡残只将自己的作品馈赠给自己的友人,一种是谋求名利的手段,一种是出于结交朋友的好意,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真性情,他对绘画发自真心的喜爱,才限制了他的作品广泛传播。

只是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髡残的中国山水画,又成为了近代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处学术亮点。在那个复杂残酷的社会大背景下,才有这样一位世外高人,他云游四方,他参禅悟道,他成就中国艺术之美,创造出了浑厚华姿、茂密苍茫的山水画风格,这个人就是髡残。

《清末民国髡残艺术接受研究》

《浅谈“一画”论与清初“四僧”绘画艺术“共性”的关系》

《论清初“四僧”艺术共同点》


藤树先生


髡残和尚是谁,如何评价他?

髡残和尚名字叫刘石谿。是一位传统功底深厚的山水画家。是一个自律谨严的人,在画画过程中追求快乐,

已达成人格的完善,他在时时教人以勤奋的同时还提昌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


孙吉方4xfc


髡残

髡[kūn]残(1612-1673),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中文名

髡残

别名

石溪、白秃、石道人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

出生日期

1612年

简介

髡[kūn]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生平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生平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 清《苍翠凌天图轴》何腾蛟的反清队伍;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简介】

设色,纸本,立轴。

款识:快雪初晴侯,疏松隔岸闻。水声高下涧,山色去来云。双履泥涂滑,一藤山迳分。满怀吟未就,清煞沈德文。壬寅夏六月暑中作于大歇堂,电住道人残衲介丘。

钤印:石溪(白文)、白秃(朱文)

此图写雪後初霁之时,一红衣隐者策杖行于山道涂中,远山云开,结庐于林下,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于平凡中见幽深. 艺术特点 髡残 扇面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个板滞, 影响与评价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艺术特点

髡残扇面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郁茂而个迫塞,善写平凡景致,平淡中见幽深。与石涛、弘仁、朱耷并称“清四僧”。 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花卉。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画法。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在绘画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在提倡勤学的同时,也主张作画须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画之神韵。

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寡交游,难于与人相合。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自己也说:“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他长期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髡残作品中的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这不仅因其身为和尚,而且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如《禅机画趣图》轴、《三冬入华村图》轴,《物外田园图》册的诸多题跋,大都是借画谈禅,因禅说画。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是髡残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影响评价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张怡在髡残的《仿米山水册》中是这样评价这位心灵相契的老友的:“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 髡残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他认为髡残的诗,是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还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张庚《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云:“石□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这段话说明髡残的画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总之,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