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仅正面出场一次,为何总被贾宝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说起《石头记》中“北静王”与贾宝玉的交好与往来不断,好像每一次都和林黛玉有脱不开的干系。

比如贾宝玉在为秦可卿送葬路上第一次结识北静王,并接受了他赠送的一串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后,恰逢林黛玉为父送葬后从苏州回来,宝玉便将这串“念珠”转送于她,黛玉拒绝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北静王”仅正面出场一次,为何总被贾宝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北静王与贾宝玉

第二次是第四十三回贾母在家中为王熙凤举办热闹非常的生日宴会,宝玉却偷偷离家到城外的水仙庵临井祭祀金钏儿,回来后谎称:“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他哭的那样,不好撇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而这时家中戏班演的正是《男祭》---- 剧情是宋代名士王十朋贫贱时与钱玉莲结为夫妇。后来王十朋考中状元,被当朝宰相万俟看中,欲招其为婿,王十朋不从,万宰相便怀恨在心,将王十朋的家书偷偷改成休书......钱玉莲接信后一气之下,投江自尽。王十朋得知,肝肠寸断,来到江边祭祀----林黛玉看到这里后对宝钗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突出临水祭祀)。

第三次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秋夜感怀,刚写完了《秋窗风雨兮》。忽见宝玉冒雨前来,脱下木屐,“头上带着大斗笠,身上披着蓑衣。”便嘲笑说:“哪里来了一个渔翁!”因见那蓑衣斗笠十分细致轻巧,便问是什么草编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

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北静王”仅正面出场一次,为何总被贾宝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头戴斗笠的林黛玉

因此种种,有朋友揣测:书中的林黛玉后来嫁给了北静王。可我们知道:《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原稿是一部可正反两读之书。在正读小说的背后,隐喻的乃是一部明清“野史”。 而作者之所以为此书取名为《石头记》,原是借用了历史上自秦传至明清的“传国玉玺”,以及西汉末年成帝母亲王政君因为王莽篡汉逼要玉玺一怒之下把玺摔掉一角的传说,而把贾宝玉和林黛玉比喻成被摔成两块的“病玉”——只从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摔残之后,如果说“贾宝玉”是那块被摔掉一角的“病玉”的话,林黛玉就是那个被摔掉的“残角”,代表的是大明亡后以永历帝朱由榔为代表的(包括台湾明郑)南明时期“四帝一监国”的弱势皇权。所以,所谓《红楼梦》者,在很大程度上隐指的是南明小朝廷的复国梦。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凡是在小说中和宝、黛关系密切之人均可在明朝和南明小朝廷中找到对应:而在“北静王”身上恰能找到被南明隆武帝朱聿建册封的“宁静王”朱术桂的影子——要想说清这一点,还须得从小说中“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一串“鹡鸰香念珠”谈起:

所谓“鹡鸰香念珠”者,就是用脊鸰鸟羽毛做成的一串佛珠。“鹡鸰”是一种嘴细,尾、翅均长的小鸟,它的特点是只要有一只小鸟儿离群,其余的鸟儿都会急不可待地鸣叫,直到它平安归来为止。所以,《诗经.小雅》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句。后人便以此比喻漂泊异地、急待救援的兄弟情谊。而“圣上”之所以把这样的礼物亲赐“北静王”,说明他们原是朱明皇室的兄弟。而“北静王”之所以把“鹡鸰香念珠”转赠给贾宝玉,说明他与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有一层重叠;而贾宝玉又把“鹡鸰香念珠”转送给林黛玉,暗示的是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与朱术桂的爱妾之间有一层重叠。所以,才有了第四十三回中的宝玉偷祭金钏,却谎称是前去探望痛失“爱妾”的“北静王”一说......其实绕来绕去,无非想说明书中的“林黛玉”与现实中朱术桂的“爱妾”之间有一层对应关系而已。正因如此,当贾宝玉雨天来到潇湘馆,说明自己的雨具系“北静王”所送,也要送给她一套时,才有了她的关于“渔翁”和“渔婆”的一番比喻,进一步揭示了“北静王”与朱术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说明这点,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朱术桂其人:

朱术桂(1617--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孙。此人仪容雄伟、美髯弘声、善书翰、喜佩剑、文武双全。大明亡后的南明隆武年间,曾被朱聿建册封为“宁靖王”。后又被永历帝朱由榔派到郑成功军中任监军。永历九年,朱由榔准郑成功自行设置六官:武官达一品,文职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晋封官员,都要请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郑成功离世后,郑经将朱术桂接到台湾,在西定坊为其修建了奢华的宁靖王府。朱术桂见这里土地肥沃,便在万年州的竹沪庄一带垦田数十甲,苟安一隅......康熙元年六月(1662),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朱术桂却在台湾郑经的庇护下得以保全,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离世,郑成功孙郑克塽继位。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收复台湾,在澎湖湾重创郑克塽水师——明郑集团遭受重创,郑克塽迫于压力,决定于七月十五日降清。计划八月上旬,清军将进驻台湾。朱术桂失去了政治庇护,决心殉国。因为王妃罗氏已逝,便于七月二十日将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五位侍妾召集一起交待后事:“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辈幼艾,可自计也。”五人对泣曰:“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请先赐尺帛,死随王所”。之后相继在王府自缢殉节

----朱术桂将五人的灵柩安葬于南城外的魁斗山上(今五妃庙),在墙壁上留下绝笔:“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之后自缢而死。乡人感其义,将他和元配罗氏合葬于湖内村棚仔林中,并筑伪墓百余座,以防不测。到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的朱一贵起义后,曾追尊朱术桂为大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简武思仁贞孝考皇帝,是谓后话。

说到这里,相信朋友们一定会联想起第六十四回林黛玉在潇湘馆所作的一场没有名堂的祭祀及作的《五美吟》。笔者以为:对应的正应是宁静王及五妃殉节之事。其语言背景是,贾宝玉来到潇湘馆,向丫鬟问起林黛玉:


“北静王”仅正面出场一次,为何总被贾宝玉在黛玉面前提起?

美女诗人林黛玉

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今日饭后,三姑娘来会着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没去。又不知想起了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鼒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若说是请人呢,不犯先忙着把个炉摆出来。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说毕,便连忙的去了。
  宝玉这里不由的低头心内细想道:“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进了潇湘馆院门看时,只见炉袅残烟,奠余玉醴。紫鹃正看着人往里搬桌子,收陈设呢。宝玉便知已经祭完了,走入屋内,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紫鹃连忙说道:“宝二爷来了。”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坐......一面搭讪着起来闲步。只见砚台底下微露一纸角,不禁伸手拿起。黛玉忙要起身来夺,已被宝玉揣在怀内,笑央道:“好妹妹,赏我看看罢。”黛玉道:“不管什么,来了就混翻。”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笑道:“宝兄弟要看什么?”宝玉因未见上面是何言词,又不知黛玉心中如何,未敢造次回答,却望着黛玉笑。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说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可巧探丫头来会我瞧凤姐姐去,我也身上懒懒的没同他去。才将做了五首,一时困倦起来,撂在那里,不想二爷来了就瞧见了......(宝钗)因又笑向黛玉道:“拿出来给我看看无妨,只不叫宝兄弟拿出去就是了。”黛玉笑道:“既如此说,连你也可以不必看了。”又指着宝玉笑道:“他早已抢了去了。”宝玉听了,方自怀内取出,凑至宝钗身旁,一同细看。只见写道: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

笔者以为:这场祭祀虽然被写得一波三折,并没有说明祭祀的对象,却最终以贾宝玉翻看“五美吟”作结,看似随意,其实暗示的正是朱术桂的五妃;况且书中祭祀的时间为“七月”,这也正与现实中朱术桂与五美的死亡时间吻合(七月二十日)

。这样看来:朋友们猜测的林黛玉最后嫁给北静王之说还真非空穴来风!


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甲辰本百二十回和高本《红楼梦》

《红》海无涯,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