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一出北京地鐵七號線的廣安門內站,一個非常顯眼的水泥牌樓佇立在那裡,牌匾上藍底金字書著“報國寺”,下又一行紅底金書小字“報國寺文化市場”。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報國寺水泥牌樓

現在這裡是一片鳥語花香、古樸素雅的地方,樹蔭清涼,四季不缺陽光,安靜而令人舒心。寺西側的廣寧公園矗立著顧炎武的雕像,紀念著這位曾寓居於此的大儒。

可居住在這附近的居民和每一個古玩人都知道,這裡曾是北京二環內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場。地攤的繁盛令人記憶猶新,蔓延到馬路邊和衚衕深處,巨大的市場,無盡的人流,從早到晚的喧囂,熙熙攘攘。雜亂而秩序井然,每個到來的人都悠然地徜徉在自由閒適的空氣中,享受著天然自在的地攤文化——那是一個時代!

致那個行將畫上句號的時代。

二環內的收藏品市場——報國寺

與千年歲月相應的是多舛的命運,建於遼朝、最初只是一座小廟的報國寺在明代成為了金鑲玉裝的皇家寺廟,清代時作為宣武最大的寺廟和繁盛的書市而聞名京師,可近代經受了八國聯軍的炮彈後,便風光不再。後來侵華日軍和國民黨拿它當倉庫,建國後則被附近的各個單位佔用。直到1982年開始,各單位從報國寺遷出,這裡成了文物保護單位。而國家投巨資進行大修後,恢復了書市。

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騰飛使中國的收藏市場飛速發展。來逛文化市場的人也越來越多,各地的人帶著各種東西涌入這裡,支起自己的攤位。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收藏品的門類越來越多,報國寺也從一個書市,變為了一個大型的綜合文化市場。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報國寺的門口,三個巨大的金字照耀在陽光下

里程碑的一刻在1997年7月,報國寺文化市場建立。這裡逐漸形成以古錢幣,連環畫,徽章為主的收藏品市場,集古舊書籍、民間藏品、錢幣郵品等於一市,還不定期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品展覽和拍賣。熙熙攘攘的人一望無盡,在密密麻麻卻井然有序的大地攤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收藏故事。永不停歇的討價還價、屋子裡三五同好的談笑甚歡、發現寶物的眼前一亮、撿漏的喜悅和打眼(買假)的心酸......關於古玩的一切一切,每天都在這裡上演著。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午後的報國寺書市,由於人們都去吃飯了,這個時候反而人比較少

“錢幣界的清華大學”——人物輩出的報國寺

這裡是真正做老貨的地方,雖然同為大型的古玩市場,但和潘家園不同,報國寺一直是收藏界的一支清流。除了地攤上真品比潘家園多得多外,這裡學術氛圍也相當濃厚。20年來,這裡湧現一批又一批國內出名的藏家。

報國寺的西院有一家錢幣店。當時專門賣PCCB的水晶盒,懂行的人只要買古錢幣,都必然去這裡配盒子。記得有一次,店主從保險櫃裡拿出一個元代50兩的銀元寶給店裡的眾人欣賞,霎時間人們張口結舌,雙目放光,兩眼直勾勾地盯著這件難得的寶物。要知道,元代盛行紙鈔,銅錢和銀錠本來就少,更何況是這大面值的整塊官銀錠?這在許多博物館都是沒有的。後來,他自己開了個公司,專門做錢幣評級業務,在古錢幣界名震一時。他就是眾誠評級的創始人趙鵬。眾多專業、有真本事的幣商匯聚在這裡,使報國寺有了“錢幣屆的清華大學”的美名。

搭建了一大片大鋁棚的後院,有一位做瓷器的先生。其貌不揚的他,一副普通大爺的模樣。還記得我初次見他時,他在他的鋁棚邊上札一個馬紮,就著一個裝滿水的大盆,在那裡打磨、切割著什麼。走近一看,原來他在打磨瓷片,落下的瓷粉直接落入水中,清潔方便。他將原本已經無用的古瓷片,經過精巧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磨成需要的形狀,然後再進行鑲銀包邊等工藝,做成一件件精美的首飾,使瓷片重獲新生,傳承文化的同時,價值大大提升。他是第一批這樣加工古瓷片的人,這種加工方式引起了一種潮流,一時風靡古瓷收藏圈和首飾市場。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一件由青花瓷片製成的首飾

還有一次,報國寺後殿辦起了展覽,由各個商家拿出自己得意的古物來進行交流、買賣。一時間人潮湧動,甚至很多專家都遠道而來,一欲大購特購。而他拿出來的展品則是全場震驚,力壓全場。他提供的藏品,是一套精選的明朝歷代御窯瓷器,從開國到最後一朝,整整十幾件彌足珍貴的官窯器物,好多都只能在大拍賣會和博物館見到。甚至其中有一件,是收藏界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帶紀年款的天順官窯瓷器。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明朝有段時間沒有紀年官窯器物出現的時期被稱為“空白期”,國內還沒有發現這個時期有準確紀年款御窯器物,而在這件器物則填補了瓷器史的空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世間僅一。而我有幸親眼見過這件寶物,至今依然記憶猶新。器物多而珍貴,也無怪他與國內的許多專家都有來往。現在這件獨一無二的器物被一位南方的古陶瓷學者斥重金買走,成為了他授課的素材。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先生在店外擺放的碎瓷片,卻是古瓷玩家的最好的“教材”

在報國寺,任何一個在外人看來不起眼的人都可能是收藏界中有頭有臉的人物,一位又一位因為熱愛而將年華奉獻給收藏和學術的先生們,他們是報國寺的靈魂。

地攤文化的典範——報國寺

“地攤是一種文化。”這位在從報國寺市場剛成立就在這裡乾的古瓷商說到。

放眼看去,是一望無盡的人海和無窮無盡的收藏品;用耳一聞,是討價還價和無窮無盡的交談聲;鼻子一嗅,是一股古舊物品特有的土氣芬芳,夾雜著人們的汗味和攤販們早飯的香氣——報國寺巨大的人流甚至養活了好幾家周圍的小吃攤。各種各樣的人為了共同的愛好——古玩而自發地聚集在這裡,這就是報國寺的凝聚力。

地攤緊密地排滿報國寺中所有的空地,甚至蔓延到了寺門口和馬路邊。攢動的人頭是這裡每天的景色,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人來到這個地方,俯身打量著攤主面前的古物,上演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品類繁盛的地攤

“喜歡以前的地攤啊。”一位以前的常客感嘆道。和裝修精美、陳設考究的古玩店面不同,地攤從來不是令人拘束的地方,這裡是撿漏、自由和眼力的象徵。地攤是自由的,與其他地方不同,這裡沒有人在乎你的出身,在乎你的穿著打扮,每個人都悠然自在,甚至我這樣八歲的小孩子都可以在地攤上悠哉遊哉地享受。

喧鬧的地攤看似雜亂,實際上秩序井然。攤位排列整齊,商販們不會和別人糾紛地盤的問題。每個人相處融洽,互相噓寒問暖,絕不影響別人生意。而來這裡逛的人也有規矩:一件東西別人在手裡看的時候,絕不問價,詢價要等到那人將這件東西放下之後,一定有先來後到;古物一定要讓店主放到桌子上才能上手,不能從人家手中直接奪——這是防止失手摔壞。看似自由的地攤,實際上要遵守這些不成文而合理又實用的規矩。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週四的大集熱鬧非凡

報國寺每週四和週六是大集,來的人最多,而集市最繁盛。為何是這兩天而不是週六日呢,因為老宣武每週的工休在這兩天,人們在這兩天休息。雖然現今已不再如此,但這兩天的大集卻約定俗成地保留了下來,甚至到後來報國寺的地攤被取消,原來的攤販到了其他地方經營,大集的習慣依然保留了下來——這也是報國寺的凝聚力。

沒有真學識,在地攤上是淘不到好東西的。外行在地攤上交學費的事不勝枚舉。曾有一個人,在這裡的地攤上看一個銅鏡,結果不慎失手落地,這件酥脆而拙劣的仿品應聲斷裂,儘管周圍的明眼人都明白,但此公還是按老貨的價格賠償了攤主。

馬未都先生在書中多次提到的報國寺的鬼市也是一絕,每週三的晚上七點,當報國寺的大門關好之後,古玩人夜間的狂歡便開始了。儘管是晚上,但熱度不減白天。寺外的附近衚衕和夾道間都被販賣古玩、舊貨的遊販和文玩愛好者擠滿,只能聽到四周商販與遊人的砍價聲。鬼市不比白天的市場,天色昏暗,看東西只能靠手電,而東西也是魚龍混雜。到了鬼市就是全靠自己,各色人混雜於此,除了老手,也不乏許多看了幾本鑑寶書就來一試深淺的新手。

是買到“西貝貨”(賈,諧音假)還是成功“撿漏”全憑購買者的眼力。有些會砍會玩的老手,報價上千的小玩件,出價幾十元就可以拿下。但許多新手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被人忽悠著花了大價錢買了些便宜物件卻不自知。即使看走眼買錯貨,購買者也只能打掉牙吞肚子裡——不能聲張。別人在交易時你也不能出聲,哪怕是再喜歡這寶物也只能等別人買了後再看。更有甚者,即使看著別人被交易另一方欺騙也不能提醒。這些是鬼市的文化。

地攤是種文化,每個人自由閒適地徜徉在攤位上,而又都自發遵守著不成文的規矩。不論是什麼背景、什麼出身,在地攤上一律平等,只有眼力和膽識是唯一的標準。一眼撿漏,一眼假貨。地攤文化的種種,每天都在在報國寺上演。

輝煌終落幕,再見,報國寺

報國寺的逝去是逐步的。

2015年,報國寺收藏市場進行了一次整改,取消了一些經營項目,縮小了經營範圍。院內外所有的攤位全部取消,而轉移到屋內。整個廟宇安靜、整潔,完全沒有了舊日喧囂,變得非常文靜嫻淑。讓人有點不習慣。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2015年後的報國寺,安靜祥和,再無了往日的人氣,當年擺攤的地方停上了車

地攤全部取消,報國寺的集市再也沒有了,商販們各奔東西,對這裡感情深的一些先生們和大店商則選擇留下,有的人去了別的古玩城,但更多的人不知所措,他們回到了老家,有的繼續幹著古物生意,而很多人則乾脆不幹了。

經歷如此的的變動後,人們的生活還將繼續,留下的留下,離開的人繼續著他們的營生。但那個人頭攢動、討價還價終日不絕於耳的的報國寺地攤,成為了人們的回憶,一去不復返。從此,地攤文化在北京二環內絕跡。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2017年,北京報國寺收藏市場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章

整改後的報國寺,雖然人氣不再,但還是有一批留下的人,這裡依然是古玩人的聖地,真正老貨的代名詞。只不過地攤沒了,而先生們的店進到了屋子裡。依然有很多人來到這裡,甚至不定期還舉辦錢幣交流會,攤販會在院子裡擺攤,甚至還能看到當年的火熱——但只是餘溫了。

與千年歷史相對應的,是多舛的命運,正如它一千年來的經歷。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2019年11月25日,報國寺的商家陸續收到一則通知。

報國寺不再續約,意味著最後一批留在那裡的先生們,失去了店面。報國寺作為古玩市場的歷史,就此結束了。

“在這幹了二十多年了,要走了,心裡難受。”得到消息那天喝了些酒的、那位做瓷器的先生這麼說到。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一位在報國寺做了二十多年紫砂的店主在得到消息後發的朋友圈(已徵得同意)

報國寺古玩市場陪伴了我的成長,是我的童年。八歲時(2008年)喜歡上收藏後,我便成了此處的常客。我是這個時代的親歷者,見證了當年這裡的火熱和凝聚力,週四週六的大集,院內的那些先生們,不斷在這裡出現的、熠熠生輝的寶物,甚至門口的肉餅和毛雞蛋,現在都還歷歷在目。

曾經二環內最大的古玩市場——致敬北京報國寺

報國寺一角,落日餘暉照在牆頭

但現在,作為報國寺靈魂的先生們就要離開這個熟悉的院落了,堅守到了最後的他們,也是最難割捨這裡的。而古玩人心中的聖地也成為了過往。與之一同逝去的,是一個時代。

報國寺是一個時代。1997-2020,整整二十三個年頭。這裡見證了千禧年左右的收藏熱,那個輩出英雄、佳物遍地的時代,那個如當年的地攤般,自由、悠閒而又於雜亂中井然的時代。多少人在這個時代中成就,又有多少人從心底熱愛著這個時代。作為時代的見證,報國寺市場隨時代產生,亦隨時代結束了。

再見了,這個遍地是寶、英雄輩出的地方

再見了,那片將眾人凝聚、自由閒適的大地攤

再見了,那個古玩人心中的聖地

再見了,陪伴我成長的報國寺

輝煌終將落幕

再見!報國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