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300年》第42篇:兩計拔釘子,武則天她爹救李淵


眼看著李淵就要上演一出監獄風雲,或者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了,但是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沒過幾天,也不知道楊廣哪根神經又抽搐了一下,竟然下了道聖旨把李淵和王仁恭給赦免了。赦免的原因,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但大概率是楊廣本來就沒有打算治李淵的罪,只是想借突厥敲打一下這位表哥。

但是,這時候明顯不適合敲打,你得明白鬍蘿蔔加大棒啥時候才有效啊?

只有在你的實力能夠碾壓對方的時候,敲打才會有效嘛。他要敢反,分分鐘滅了他。但是,現在呢,李淵就算造反了,你楊廣又能怎麼辦?

楊廣真的是嚴重低估了李淵的實力,我們看一下李淵在晉陽這段時間都把哪些人拉下了水。


這些名字大家不用記,看一下就行了,以後看李密、竇建德創業的時候,對比一下,就知道什麼叫作:起點決定終點了。

1、裴寂,晉陽宮副監,出身河東裴氏。

這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望族,共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其他官員數不勝數了。還記得隋朝時的裴矩嗎,那也是河東裴氏。

李淵為啥和裴寂關係好,又為啥把李建成等人放到了河東郡,那可不是白放的。自己搞定了裴寂,再讓兒子們藉著裴寂的名望,去搞定其他河東裴家人,山西的一半都到手裡了。

2、劉文靜,雖然不是山西人,但他是晉陽的縣令,相當於現在的太原市市長。

劉文靜自己也說了,他平時和那些豪傑的關係賊好。一旦號召起義,輕輕鬆鬆能聚集十來萬人。雖然搞10來萬人有點吹牛,但起碼代表晉陽的白道和黑道都已經基本姓了李。

3、唐儉,山西晉陽豪族,爺爺是北齊的宰相,老爹是隋朝省長,自己原來和李淵都管過禁軍,和李世民是好基友。

4、殷開山,官宦世家,當時任太谷縣縣令,在太原東南邊。

5、柴紹,李淵的女婿,山西臨汾望族,老爹是公爵

6、王長諧,太原王氏,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豪族。

7、溫大雅,山西祁縣人,官宦世家,也就是寫《大唐創業起居注》的這位。

另外,李淵的老婆是扶風竇氏,這個家族從漢朝牛到了現在,皇帝輪流換,人家一直牛。等李淵入關之後,竇家人管理的那幾個郡立馬就歸順了李淵。

李建成的老婆是滎陽王氏,

這個家族在當時也是超級牛,史上最狠名將楊素的老婆就是滎陽王氏。


當年,楊素和他老婆吵架,不知道哪根神經抽搐,來了句:“我要當皇帝,絕對不讓你當皇后。”結果,被他老婆告到了隋文帝楊堅那裡了,楊素被貶官了好幾年,屁也沒敢放一個。

李世民的老婆是長孫氏,神射手長孫晟是他岳父,我們之前大篇幅講過這個人。

別的就不再列舉了,反正圍繞在李淵身邊的都是非富即貴之人。無論是在智力、財力,還是影響力上,都完全碾壓了隋末的所有起義軍。

李淵為啥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拉起來這樣一支隊伍?除了祖宗積德,老爺輩開始都是大貴族以外,更大的原因在於楊廣跑到了揚州。皇帝這麼一跑,北方就出現在權力真空,連傻子都能看得出來,天下要大亂了。

這些豪門貴族為啥能夠世世代代一直豪下去,就是人家超級會站隊嘛。李淵造反的WIFI往哪一豎,這些人便猴精猴精的過來站隊了。

此時整個晉陽,不,應該是差不多整個山西都等著李淵搖旗了。所以,李淵從監獄裡出來之後,就立刻對隋朝下手了——搞定兩個副手王威和高君雅。

碰巧的是,北邊馬上就給李淵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機會。

馬邑的王仁恭被捕入獄,準備秋後問斬的那段時間,王仁恭的親信馬邑校尉劉武周,害怕領導的小妾一個人太寂寞,便主動上門送了一些溫暖。哪曾想,他還沒和領導小妾溫暖幾天呢,王仁恭竟然戴著綠帽子,安然無恙的回來了。

這下劉武周就尷尬了,不逃吧,萬一幾個月後,領導的女人喀嚓生下一孩子咋辦?逃吧,又能逃到哪裡去呢?去大草原上擼草打兔子,喝奶喝西北風,讓人實在受不了。

思來想去,劉武周便想把領導給宰了。於是,他讓人到處散播謠言:“老百姓都他媽的被餓死了,王大人卻寧願讓糧食壞掉,也不願意開倉放糧,這是什麼狗屁父母官。”

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還沒等王仁恭闢謠呢,馬邑的老百姓們便已經信了劉武周的鬼話。

劉武周見造反的機會已經成熟,便召集了幾個同鄉,把王仁恭給暗殺了,隨後開倉放糧,收買人心,佔據馬邑,自稱天子,立國號“定楊”。

這國號挺有意思的,“定楊”就是搞定楊家的意思,一看就知道劉武周是一大老粗,文化人辦造反的事情,怎麼可能不扛著“仁義道德”的大旗。

公元617年2月,劉武周聽說打鐵的尉遲敬德打仗很有兩把刷子,就把尉遲敬德(就是那個門神)給納入了麾下,擔任偏將。

接著,他又勾搭著突厥,帶了一萬多人,攻克了隋朝邊境雁門、樓煩等郡。把汾陽宮(山西寧武縣)裡所有的宮女,都獻給了突厥。

始畢可汗也投桃報李,給劉武周了不少戰馬,封他為“定楊可汗”。於是,劉武周的勢力迅速膨脹了起來,直逼晉陽城。

《隋唐300年》第42篇:兩計拔釘子,武則天她爹救李淵

面對劉武周的威脅,李淵深知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所以,他準備借這個機會,做個杯酒釋兵權的局。

一天晚上,李淵把晉陽的高官都叫到家裡喝酒。喝的正酣的時候,李淵哀嘆了一聲:

“兄弟們啊,現在劉武周造反,自稱天子,還把皇上的臨汾宮給佔了,我們要是不能平定叛亂,腦袋恐怕都要搬家了啊。”

王威和高君雅作為軍隊二把手,趕緊拍馬屁,表示大哥說的對。

李淵見兩位已經上勾,便來了招以退為進:“太原城裡有兵有糧,抵禦劉武周的事,就交付給你們二位了。”

王威和高君雅蒙了,內心一萬個草泥馬奔馳而過,還以為李淵要撂挑子跑路呢。他倆的打仗水平,李淵又不是不知道,打情罵俏還在行,打仗就沒贏過。

於是,這倆人趕緊表示自己能力不行,李淵絕對不能撂挑子(公以為辭,孰能預此?)。

李淵還在繼續裝:“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通報朝廷,晉陽距離江都3000多里,一來一往幾個月,這仗怎麼打?所以,不是大哥撂挑子,而是沒法打,你們還是推舉一個有能力的人來當老大吧!”

這倆人估計酒也喝多了,完全沒有意識到李淵是在變相奪權,竟然主動表示,戰事緊急,哪有那麼多規矩可言,從今往後,太原城內任何事都聽你老大的,誰敢不聽,他倆第一個不願意。

哎,這倆人也挺有意思,但凡有兩盤花生米,也不至於醉成這樣。

李淵等的就是這句話。於是,趁此機會,李淵當場就給這兩位明升暗降,奪了兵權。

然後,李淵又讓李世民、劉文靜等人,以抵禦劉武周的名義,在太原附近大肆徵兵。不到10天,他們便徵得了幾千兵馬。

如果不出意外,等李建成們回來之後,李淵應該會招募到幾萬人馬,然後就可以起兵了。但是,接下來李淵卻是百密一疏,一不小心漏出了狐狸尾巴。

他把剛招的幾千人分成了三隊,由李世民、劉弘基、長孫順德三個人分別負責一隊。

劉弘基、長孫順德是誰?我們前面講過,都是為了逃兵役,而躲在李淵家的亡命之徒啊。

現在李淵竟然讓這倆亡命之徒出來帶兵了,這不就相當於在額頭上刻了“造反”兩個字嘛。

王威、高群雅雖然不太聰明,但絕對不是傻子。所以,他們自從酒醒後,就感覺不太對。等看見這倆亡命之徒出來後,便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是的,李淵要反,必須殺了他。

但是,在動手之前,他倆神經又抽搐了一下,把這個不成熟的小想法告訴了“好朋友”武士彠(yuē),想徵求一下他的意見。而這個武士彠,又恰好是李淵安插在他倆身邊的釘子。

武士彠出生于山西,世代為商。年輕時,走街串巷賣過豆腐,後來又做了倒爺,竟然成了大富翁。李淵以前在山西當官的時候,在他家住過,倆人便結下了深厚的官商勾結友誼。

隋朝末年,社會動盪,誰都有隨時被砍的可能,尤其是家財萬貫,又沒什麼武力值的商人。於是,武士彠順應時代潮流,棄商從軍,當了一名小小的軍官。李淵做太原留守之後,因為有舊交,就把他安排到了王威、高群雅身邊當了釘子。

武士彠這個名字大家不用記,出現次數不多,但他的女兒大家肯定都知道——武則天。


《隋唐300年》第42篇:兩計拔釘子,武則天她爹救李淵


武士彠得知這倆人的計謀後,心頭一驚,但是馬上又鎮定下來,裝作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他們都是唐公的門客,你們現在去揭發他們,誰敢去治他們的罪?為此和唐公結下了樑子,小心被穿小鞋!不如靜觀其變,以後再說。”

這倆人被武士彠這麼一唬,頓時覺得還是這老武有水平,不能莽撞,是得等等。

哪知道,武士彠轉身就把這事告訴了李淵。李世民、裴寂、劉文靜等人再次極力勸說李淵立刻起兵。但是,李淵又給拒絕了,原因還是李建成、李元吉、太平公主等人沒到晉陽。

由此可見,李淵真的是一位好父親,至今已有兩次甘願冒著殺頭的風險,也要確保兒女們的安全了。

就在這焦急的等待之中,又過了將近一個月。事情不如李淵所料,他不但沒有等來李建成兄妹幾個,反而把王威、高君雅的所有耐性給等沒了。這倆已經完全看透了李淵的小動作,決定立刻動手了。

當時晉陽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下雨,他倆便設計了一個圈套,以邀請李淵去祈雨為由,半路上把李淵給宰了。這一次他們沒有再找人商量,而是親自找了一批心腹準備動手。

但是這兩位爺的運氣實在是太背了,這邊剛找好人,那邊就又有人洩密了。一個叫劉世龍的鄉長很快就知道了這事,剛好劉世龍也是李淵一黨。

省級幹部要搞個秘密行動,鄉長竟然都能知道。由此可見,李淵的勢力滲透的有多麼厲害。

這一次,李淵終於不能再等了。事情緊急,當晚他便令李世民、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率領3500精兵,埋伏在晉陽宮城東門,準備第二天給高君雅、王威來個甕中捉鱉。

第二天一大早,李淵升帳,召集太原文武百官開會,高君雅、王威還不知道事情已經敗露,如約而至。在大堂上,他倆還侃侃而談,對當下的局勢發表了真知灼見般的見解。

正在此時,劉政會(凌煙閣24功臣)進來了,他們遞給了李淵一封早已串通好的文書。李淵看也沒看,豁達的表示,一切公文應該由王威、高君雅兩位大人先看。

沒想到李淵還對自己這麼重視,王威和高君雅的臉上浮起了一絲滿足的微笑。

但是,劉政會立馬變了臉,大喊呵道:“副留守勾結突厥造反,只能唐公一個人看。”

李淵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住了,佯裝憤怒,都沒有給被告一個申辯訴訟的機會,就讓人把這兩個倒黴蛋押了下去。

外面的3500人有啥動靜,史書上一點記載也沒有,這等於是拿大炮轟了倆蚊子。

總之,楊廣安插在李淵身邊的兩顆釘子,就這麼輕而易舉的被拔掉了。

回頭看王威、高君雅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真的讓人可憐可嘆。天下即將大亂,連傻子都能看得出來。他們作為高官,竟然不懂亂世的生存法則:

上策,跟著老大走,老大說幹啥就幹啥。如果這個老大不行,騎驢看唱本,隨時準備跳槽。

大部分官員都是這樣乾的,最典型的是那個隋初名相蘇威。先是跟著楊廣,後跟了宇文化及,又跟了李密,又跟了王世充,最後跟了李唐。雖然窩囊,但這也是個例,他運氣實在太背。不過,起碼能保條命,也能讓子孫後代過得不錯。

中策,把老大幹掉,自己當老大。出去闖一闖,能統一天下就統一,沒那能耐了就抱條最粗的大腿。

例如羅藝,最後帶著幽、營二州歸順了唐朝,被賜姓李,封為燕郡王。當然,後來他支持李建成,又造反被殺,那和亂世沒關係。

下策,辭官回家賣紅薯,等到天下太平了,再出來當官。這個為啥是下策,主要原因是回老家被土匪、強盜宰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在當地是豪族,那當我沒說。

反正,這三條路都可以走,也是大部分官員走的路,哪一條都不至於死的這麼快。可是這倆人卻偏偏走了第4條路:


監視老大,但是卻不事先提防。

李淵造反的WIFI都開機那麼長時間了,他們到最後才知道。李淵要是正經人,會收留流亡之徒?被奪兵權時也不想想?

手裡兵權都沒了,才發現老大要反,拿腳趾頭想想,也會知道,自己肯定會被老大24小時監視,身邊也肯定被安插了無數顆釘子啊。

這時候再去陰老大,不正是“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不能也。”

王威好歹也是當年穿越過幾百里沙漠,滅伊吾的老將。最後,竟然這麼稀裡糊塗的成了別人的祭旗鬼,實在可嘆,實在可嘆啊。

不過,李淵也沒著急殺他們,還是因為他那幾個寶貝兒子沒有回來,還不是捅破最後一層紙的時候。

但是,這倆人也沒有活幾天,因為兩天之後,始畢可汗真的親率突厥大軍殺了過來,意料之外的坐實了他們勾結突厥的證據。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