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为什么有“大隐”和“小隐”?隐居的最高境界是隐于市

在浩瀚的古代文明当中,时代和朝政动乱一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很多文人墨客纵有满腹才情,也不得不面临身不由己的困境。他们一方面要战战兢兢的处理朝政中的危机,如履薄冰,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才情和抱负,渴望在一方天地中大展宏图,实现自我,于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演化成了现实与自我之间的矛盾。

道家为什么有“大隐”和“小隐”?隐居的最高境界是隐于市

儒家思想是积极的,它指导人追求人生正面的东西,实现自我抱负。但是事实证明,当人的地位到达一定的高度,掌握了权势的时候,便会越来越发现自己人生一片渺茫。

这种虚无感在便是“高处不胜寒”的体现。在这样的困窘之下,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要找寻一方净土,安置自己的灵魂,于是便有了“隐”这样一个概念。

早在晋朝就有这样的诗句广为流传,“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道家思想中“隐居于世”也是核心思想的体现,在纷乱复杂的官场和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人都想彻底逃避去一个不会追名逐利世界当中。

道家为什么有“大隐”和“小隐”?隐居的最高境界是隐于市

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将金钱和权力踩在脚下,而大多数只能成为其傀儡,身不由己被迫前行。特别是在朝堂之上,伴君如伴虎,做事谨慎战战兢兢哪里有山野村夫更加畅爽利落!隐居思想通常会表现在个人节操和文化修养比较高的一些人身上。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很多人表现出了这样的思想。比如说陶渊明写过一首《归园田居》:海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真正将隐居实现了的。在当时的朝代他的官职并不低,但是却有这样的魄力放下一切荣华富贵,投身农林,整日与花鸟虫鱼作伴。这样的闲情雅致反倒成为了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

那么隐居于世为何能够分为“大隐”和“小隐”呢?其实它能够反映隐居的不同境界。首先并非任何人都能够从人世琐事中抽身出来的。一生为官是几代人的梦想,更是一个家族的期盼,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妻儿和府内的上百名奴隶所考虑。

道家为什么有“大隐”和“小隐”?隐居的最高境界是隐于市

所以大多数人不能潇潇洒洒的离开,而真正能够实现隐居的人也不会被这些外在条件所束缚。隐居有很多种方式,它可以说是排解个人情绪的一个契机。

陶渊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世间人人都向往,但是它却是不存在的,更像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大多数自己情绪的方式就是通过喝酒写诗,练字赏花等等,因为当他完全沉溺于一种境界的时候,就会忘记周遭的境况,忘掉内心的枯燥,心灵达到一种隐居的状态。

而隐居的最高级表现则是大瘾,“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小隐”的人往往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没有欲望对,于世间的一切纷扰也能够冷眼相对,于是甘愿卸甲归林。而白居易等人可以在饮酒写词中找寻人生乐趣,品味人生百味,暂时忘掉人生中的艰涩苦楚,不失为另一种境界。

道家为什么有“大隐”和“小隐”?隐居的最高境界是隐于市

但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身居庙堂,面对各种勾心斗角、风起云涌的纷争却能将一切看淡,面对巨大的诱惑却丝毫不为所动,同时又能够保持高尚的节操,坚持自己的初心,这样的人才是最难得的,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大隐”之人。

“大隐”之人往往都是入世的高人,相比那些归隐山林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承担更多,同时要面临更大的诱惑。那么如何保留自己的本心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所以这也契合道家思想中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既接受欲望又不被欲望驾驭,同时能够合理利用它,这才是隐居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