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內丹學與佛教的密切聯繫

道教內丹修煉從漢代以來其實已經比較完善了,所以早年的內丹功法,如果說是佛教影響,肯定是不對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氣",這個是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上中沒有的。

在唐代實際上已經明確了,道家修煉的目的在於修陽神,中間必不可少積陽煉陰,而佛家修的是陰神!

如果說在後世佛道交融時,受到過一些影響,自然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後世的全真道。但這種影響是因為全真道本身提倡三教合一,所以全真道會採用佛教的戒律,並引入了大量的佛教說法,在修煉的觀念也有不少影響。

另外全真一些典型的影響性的說法,以女丹功為例:女性修煉,要斬赤龍,而斬赤龍過程中會出現,雙乳漸平,如同回覆男子身,然後再修煉,這個典型有佛教女轉男身再修煉才能成就的概念,這是屬於典型的印度文化影響到佛教的說法。

但從古代的女仙傳或相關的修煉情況看,比如上清派祖師魏華陽夫人,並沒有與任何此類相關說法,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也未曾聽聞轉變成男身。因為中國女仙實在太多,如果真有此說,定然不會提及。

所以這類修煉方式或許是可以成就的方式之一,但肯定不是古代女子修煉的方式。


道教內丹學與佛教的密切聯繫

元代的時候上清派《黃庭經》直接被禁,加上元朝大量焚燬道經,及各種控制手段,導致市面流傳的修煉也只剩下丹道為主流,相應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修煉方面的說法也越來越奇怪,同時還出現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丹道流派,各種理論橫空出世,修煉的目標也越來越低,到了民國,還出現一些更令人震驚的說法大行於世,什麼氣通督脈時需要用熱毛巾幫忙行氣...

依在下的觀點來看,不敢苟同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如果修煉丹法,建議還是以唐宋及之前的為主,元代之後的,雖不乏精品,但大多參考就好。

至於符籙一派修煉之法,主體基本上沒有變化,後世同樣融合有一些內丹之法,不過修煉之法,對於男女卻是基本一樣的,這裡就不細說了。

參考資料: 印度有強烈的種姓隔離制度,有強烈的不平等性,大體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早年的古婆羅門教中,種姓隔離是極其絕對的,如果要提高種姓,必須是連續七代通婚以上才可以,否則這個階級是絕對不可越界的。

在古婆羅教中,宣揚凡循規蹈矩、安分守己者,來生可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必將降為較低的種姓,甚至畜生。例如,首陀羅犯上作亂,下世就會變成糞蛆,要輪迴120轉才能變為人。婆羅門教還將前三個種姓稱為"再生族",承認他們有權參加入門式,從而在宗教上獲得新生。並把首陀羅稱作"一生族",不允許他們學習吠陀經典和參加宗教祭祀活動


道教內丹學與佛教的密切聯繫

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屬於"再生族",所以擁有修行的權利,即要進行"四行期": 梵行期:亦稱"學生期",即從師學習吠陀,接受宗教訓練,過獨身苦行生活,一般需要12年 家居期:居家過世俗生活,結婚生子,敬祖教子,進行家祭並施捨; 林棲期:家事既畢,攜妻隱居森林深處,過簡樸的修行生活,苦思冥想,嚴格奉行教規; 遁世期:棄家雲遊四方,以接受施捨為生,把苦樂置於度外,嚴守五戒,以期得到最後解脫。


道教內丹學與佛教的密切聯繫

而對於除了婆羅門種姓的階層外,其它種姓的修行,其目的就是能夠刻苦的修煉能夠引起梵天或溼婆的注意,換取一個更好的種姓,以此獲取幸福,同時這種概念又後來衍伸為輪迴各道的思想。

雖然這三種都有修行的權利,但在種姓之間,這種地位實際上是極其不平等的,同時古婆羅門教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各種名目繁多的祭祀行為!祭祀是要錢的,所以導致社會負擔極其嚴重。 於是這種強烈的不平等導致了反婆羅門的思潮,於是產生了很多新反對舊婆羅門思想的宗教,其中包括佛教。


道教內丹學與佛教的密切聯繫

佛教的概念引用婆羅門的很多,但又加以改造,典型的比較是: 古 婆羅教有一個叫"梵"的概念,如果問婆羅門教什麼是梵?他們愛說的話是"不是這個,不是這個。" 如果進一步問梵究竟是什麼?他們會回答這是諸天神諸萬物的"生主";再進一步問我和梵是什麼關係?他們會說,自我、靈魂是梵的阿特曼,由於受 物慾和塵世生活的束縛一般人不知道這一點,但經過個人的努力,自己的小 宇宙(自我、靈魂)會與梵統一起來,這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如果問我為什麼是這樣受苦受難,他們說這是業報三世輪迴,是你前世造就的, 不可妄為——這就是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

看到這種說法會感覺很熟悉,換換名詞就類似於佛教平時的說法了,不過佛教對於梵創世的說法進反對,但是對梵的說法進行了改造,佛教"空有說"也是從婆羅門教的"無有說"發展而來的,所以也不是簡單的改換名詞。


道教內丹學與佛教的密切聯繫

不過,因為佛祖出身屬於剎帝利,雖然也有四行期的權利,但是顯然是享受到不了婆羅門的待遇的,同時在修行過程中不斷感悟,最終提出來了"眾生平等"的概念。並且,佛教同時也反對祭祀,認為這一切都是在浪費,這一點非常重要,迅速得到了底層的支持。

因為反對祭祀與浪費,所以佛教的《十誦律》明確規定:"佛身像不應許"。因此,從公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是佛教藝術的所謂"無像期",當時的佛教徒認為直接描繪佛陀的形象是對佛陀的不敬,只是後世佛教為了傳教則完全破壞了這些律法並開始加入大量古婆羅門教的內容。而古婆羅門教以梵天為至高,不可超越,所以最終目的仍然是梵我合一,這就導致了佛教的思想雖然是超脫的,然而引入古婆羅門的修行方式,又往往是不究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