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欲外王者必先內聖


大安法師:欲外王者必先內聖

——《印祖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就像《大學》所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段話透顯什麼信息呢?古之聖賢君子想要把“明明德”遍及天下,就是做大的德業——外王,從哪裡著手?要從自己格物下手,要先完善自己的德業,才能夠拓而廣之。

你首先要內聖才能外王。格物,“物”就是與天理人心不符合的私慾,要把這個格除。

如果一個人有私慾,就會影響他的知見不正、偏執、邪偽。就好像一個人,他很愛他的妻子、他的兒子,在這種偏愛當中,他就看不到他妻子、兒子的真面目,他的妻子、兒子再壞,他也見不到他們的壞。

為什麼?由於他溺愛的私慾障蔽了他本有的良知,已成偏邪不正的惡知。如果他把溺愛的情念格除了,那妻子、兒子的是是非非,性格特點,他就能看得明白。

所以“格物”是獲得智慧的先決前提,每個人都要從這裡下手,一定要痛講。


大安法師:欲外王者必先內聖

千萬不要以朱熹那句話:“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作為格物”為基準。要知道格去自心的私慾之物才是明明德的根本!“窮盡天下事物之理”,是屬於知識的範疇,這個知識是枝節又枝節的事情。

你如果把這個枝節又枝節的事情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就一定會導致天下大亂、無可救藥。

現在的毛病也出在這裡,太看中知識技能了,很少有人從“格物致知”下手,沒有多少人修行,到處看到的都是休閒哪。

所以佛法的去除貪、瞋、痴就是“格物”,修行戒、定、慧就是“致知”。有貪、瞋、痴這三毒煩惱在我們的內心,就好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一切事物,是看不到它本真面目的。

所以物慾的禍害是非常慘烈的,我們要怖畏。可不畏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