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閩北部份地方,出現杉木林邊沿杉木連續死亡是什麼原因?

手機用戶51694268792


當地栽植杉木都為純林,而杉木純林對土壤肥力要求高,耗肥大,第1代栽植杉木林前,茬多數是闊葉林,杉木生長快,許多山場杉木採伐後連續栽植杉木,甚至連續栽植了3-4代,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林木未老先衰,低矮發黃,林木生長質量下降,一代不如一代。當地林農造林普遍習慣大密度栽植,每畝甚至達到了三百多株,原因是擔心造林成活率,其次是想減少雜草生長空間得以日後減少砍草撫育工作量,其實適得其反,嚴重製約了林木生長空間,影響林木生長速度和生長量。當地大多數在造林前…採用劈山砍草砍灌煉山模式,雖然方便了造林和日後撫育,但也燒掉了大量的有機物質,使本來可以肥沃土壤的採伐剩餘物全部變為草木灰,雖然暫時增加了pH值和土壤的可溶性養分含量,但這些草木灰大致在一年內通過地表徑流基本流失,加速地力衰退和養分循環失調。



周奧運弟弟


杉木少有病蟲害,種植再密也沒有看到發病的。死亡一般都是氣候原因,看回答裡有人說杉木不怕溼,這也不全對。從小生長在溪邊的,不怕水。如果從小生長在坡上的,弄個水管澆它,幾個月就死了,這個我有親身經歷,養雞的時候接了水管,結果水管附近那顆杉木就死了。如果是坡下林緣的杉木死亡了,考慮是長期下雨導致水浸而死。如果是坡頂的,考慮是旱死的。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眾所周知,2019年全國多地出現特大旱災,持續的高溫乾旱,導致很多土層瘠薄的山場樹木死亡,尤其是淺根系的杉木、毛竹受損較為嚴重。在受旱地區,也包括福建北部山區,這樣,林緣山腳土壤淺薄、石礫較多地方杉木死亡,就很容易理解了。

杉木屬於淺根性樹種,喜溼怕旱

杉木主根不發達,但側根豐富,因此杉木種植成活率非常高,而且吸收水肥能力也很強,生長較快,但淺根性樹種也有致命缺點,那就是不耐旱。主要是因為主根不發達,根系不能深入地下,吸收深層土壤水肥,一旦持續乾旱,表層土壤缺水,根系就不能吸收到基本的生理所需水分,很容易受旱枯萎,甚至死亡。相似的樹種還有毛竹,所以2019年的旱災,杉木、毛竹枯死較多。


山頂及部分山腳以及林緣地帶,多為土層淺薄的地方,因此杉木容易受旱枯死

一片山場,一般情況下,由於降雨的侵蝕淋融作用,山頂土層最為淺薄;還有一種情況,農民稱之“倒山”,即山腳陡峭,而山頂平緩,這樣,這種山形的山腳土壤就非常淺薄;另外農戶的山場多以崗脊分水為界,而崗脊也多是土壤淺薄的地塊。

至此,由於持續的乾旱,杉木林分的山頂、山腳、邊緣出現死亡,就很好理解了,主要是土壤淺薄,受到旱災,淺根性的杉木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而受旱枯萎死亡。

枯死杉木需要及時伐除,補植深根性的耐旱樹種麻櫟最佳

自去年下半年至目前,基層林業一直在各山場核查森林旱災損失情況,也調查過很多枯死杉木,很抱歉,絕大多數杉木都是從根部開始枯萎,伐倒萌芽更新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只能伐除補植其他樹種。

而對於這種土壤淺薄的山場,補植麻櫟最為合適。麻櫟根系發達,可在巖裸山場正常生長,而且速生性好,每年地徑增粗1公分,材質堅硬,用途廣泛,可用材、可燒製白炭、可種植食用菌,畝產值甚至比杉木還強,因此建議農民朋友對於旱死的杉木,伐除以後種植麻櫟,可以快速恢復生產,取得較好的經濟收益。

綜上所述,最近山上杉木出現枯死,主要是2019年天氣乾旱引起的,需要及時伐除枯死木,補植適宜瘠薄山場生長的麻櫟,以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業經濟。


基層林業


其實,前好幾年,發現某某山(省會的肺山)好多松樹枯死。坐車從省會回農村經過的山區,也發現好多松樹枯萎。

今年,發現更多的山區,山上杉樹枯死。甚至連生長在河岸邊上的杉樹也枯萎。看來並非乾旱死亡(因為河裡還是有水的)。

希望專家或林業部能去調查研究瞭解一下,這種情況(現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治平36


大家好,最近閩北確實是有一部分衫木樹死亡了,現在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去年上半年的時候雨水特別多,去年上半年一直到農曆六月開始停雨,就一直下,衫木怕雨澇,一般積水後衫木容易死亡,應該就是這個原因,衫木是不怕幹,但是泡水就完蛋[呲牙]



老周說茶


主要原因應該是去年冬天太乾旱了。

我家閩西這邊有部分地方已經出現毛竹因乾旱被曬死的情況,這個現象很少出現!而且今年冬天由於乾旱導致冬筍幾乎絕收。所以個人推斷閩北那邊的杉木死亡也跟乾旱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