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后房子已经买好,00后不用买,刚需没了房子卖谁?

quwulc


这是理想状态,高配的00后。现实中房不够用的一定比房用不过来的人多。

可能题主生活在云端,不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为天下人都已经“居者有其屋”了,其实不然。翻看头条上很多刚需购房者,大多都踌躇不决,他们比投资客更担心买完房,房价下跌。

就像我们的人均收入一样,80%的人,都觉得自己拉了祖国的后退,被平均了。房子也是一样,优质的资产必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只要城市化进程不停,只要有新增人口,短期内价值区域绝不会出现房子无人问津的情况。

还有题主所说的“刚需不存在了”,刚需会一直存在的,七零八零九零后的房子,不一定能满足零零后的需求,零零后未来生活工作的地点不一定就在祖辈的城市。未来的刚需并不是没房的需要买房,而是在哪工作在哪买房,在哪生活在哪买房。随着生活工作的变迁同时进行房产的置换,这就是新的刚需。


一城一窗一案


70、80、90后房子已经买好,00后不用买,刚需没了,房子卖给谁?其实,房子是一种商品,地产商该不该继续盖房子?其本身是有很强大和完善的研发、智囊团队,尤其是头部房企。比如恒大就有研究院,里面汇集了众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和调研团队,在为恒大调研、布局和决策。既然金主都敢真金白银地投钱盖房,群众其实不用为他们担心。

第一、大家已经不缺房

70、80、90后房子已经买好,00、10后不用买,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对大家来说,也算是一种共识。

西南财大在2017年的调研数据就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自有率超90%,农村居民家庭的住房自有率达97%,而住房空置率超20%,依据该空置率测算的空置住房超6500万套。

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4.4平米,套户比为1.07;如果按家庭户计算,套户比为1.11,低于美国1.15、日本1.16,高于德国1.02、英国1.03;而20-50岁人口总数在2013年就已见顶,主力购房群体需求已过高峰。

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房屋的整体存量已经充足。作为头部房企的恒大自然也知道这些数据,也在不停地调研、监测新数据,但动作上还在不停地拿地,盖房,说明这些数据还存在其他解读。

第二、未来房子盖起来,哪些人会买?

70、80、90后都已买房,00后不用买,这话说得没毛病,但这只是站在了静态的角度看购房问题,而忽略了动态的角度。小菜将从改善需求、旧改需求、城镇化人口流动、农业人口转移四个角度分析未来买房需求。

01、改善型需求

这项需求是长期的,也是刚性需求,在每个城市都会存在。包括四个层面:

(1)面积改善

现在存量房充足,但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刚需房,也就是1房、2房或者小三房,面积在80平米上下,这些刚需房群体,随着经济能力改善,家庭人口结构变化,下一步换更大面积的房子,比如130-180平米是趋势。

当然,前提是经济状况允许。按照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看,很少会有70、80、90这批人会把刚需房住到老,换房的概率很大。

(2)新旧房改善

按照国家住建部的国家建筑标准,高层设计使用寿命是不低于50年,目前98年房改后,第一代商品房到现在差不多22年,这批房还能撑28年多点,那后面是不是就会面临换房?

(3)环境改善

住老破小旧的房子,经济状况允许的话,一般都希望住新一点的房子;住第一、二代商品房的业主,也会希望住小区环境和配套更舒适些的小区,“人往高处走”嘛,需求提高也是正常的。

(4)学区换房

在划片上学不改变的情况下,学区换房的需求都会一直存在,而且在各个城市中都存在。

这个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参考中、小学、幼儿园入学人数,打些折扣就知道这个需求量了,不会小,而且每年都会有需求,很稳定。

改善型需求量很大,很稳定,在各能级城市中都存在,长期内存在的概率也很大,这块市场需求量不可忽视。

02、旧改需求

2018年10月,全国棚改基本完成。

随后,又开始试点旧城改造,旧改的范围、规模不如棚改。但与棚改不同的,旧改将是一个长期性问题,也会造就长期性的买房需求。

旧改的第一轮应该是老破小,这些都改完后;下一轮估计是福利房,福利房逐步改完后,估计第一代商品房建筑寿命就接近极限了。

如此下去,循环往复,是不是旧改的“红利”比棚改更持久?

03、城镇化人口流动

我们目前处在城镇化第二阶段,也就是中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转移。

根据美国国家调查局的数据,城镇化第一阶段是农村人口向各能级城市迁徙,各能级城市全面发展、高速发展,这就是房地产的“黄金10年”。

美国走完第一阶段,花了20年时间,而我国98年房改,到2012年实现城镇化率50%的目标,花了14年左右,比美国缩短了6、7年,后发优势嘛,完全可以理解。

但美国走完第二阶段,也就是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徙,花了40年时间,从1920年开始,到1960年结束,这期间都是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迁徙的过程。我们需要多久?估计会快些。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小城市人口会向大城市迁徙!

大城市基于国家城镇化战略,重点发展,享有政策、产业、人口、资本上红利,对年轻人和人才具有吸引力!

这些人就会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迁徙,大城市的住房就会越来越不够住,而在大城市“虹吸效应”下,中小城市的住房随着人口流失,空置率会越来越高,房价走跌就是大概率事件。

大城市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住房存量是不够的,土地资源有限,新增住房又是无法满足新增人口居住需求的,那大城市房价还会涨。

有个佐证事件,深圳过去10年,每年新增人口达45万,过去5年测算的话,深圳每年新增人口达50万以上!基本上等于深圳每年增加中西部地区1-2个县级单位人口规模!

广州每年新增人口在40万以上,上海在15万以上,西安在30万以上,杭州在20万以上,成都在20万以上,南京在10万以上,这个每年的人口增量,不可小视!

可见,中小城市的房产前景黯淡,而大城市的房地产,仍有长期的人口红利。

04、农业人口继续进城

虽然已经过了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的过程,也就是“刘易斯第一拐点”已过,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徙还有第二阶段,也就是“刘易斯第二拐点”。

从经济规律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人口向城市迁徙还有潜力,只是量没有以前大了。

2019年底,我国人口突破14亿,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大概8.5亿,新增467万人,占比60.6%;农村常住人口5.5亿,仍然还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目标按国家规划看,应该在75%左右,以14亿人口为基数测算,忽略新增人口,都还有2亿以上农村居民会进城。这将是多大的一个需求?!

因此,改善型需求将是未来城镇最大、最稳定的一个需求,而旧改需求、城镇化人口流动需求和农业人口转移需求,三大需求也将在未来长期存在,推动房地产分化发展。

第三、未来的房地产趋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未来的城市发展是分化的,一二线会将虹吸效应常态化,对中小城市发展造成负面冲击。

放到房地产业看,中小城市的房价会随着人口流失,需求减弱,出现空置,出现萎缩,房价前景黯淡。

一二线为代表的大城市,是国家战略培育的对象,也是城镇化继续提升的倚重对象,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新增,大城市发展会逐步郊区化、卫星城市化。

也就是说,未来一二线的房地产需求会很大、很稳定,大城市及卫星城都将继续获得发展,这是国家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目标,也是城镇化目标,还是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发展规律。

因此,未来的房地产业会分化,一二线及卫星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需求量大,且稳定;三四线需求减弱,并逐步萎缩,前景堪忧。

70、80、90后已买房,00后不需要买房,这只是静态现象,而人口会流动,产业会转移,人随产业走,这个趋势无法逆转。

大城市房价高,住房需求量大,长期内都将保有发展前景,因为产业在壮大,人口在不断新增,国家还有政策,房地产想原地踏步都难。

中小城市人口不断外流,新增需求逐渐萎缩,产业迁徙,经济发展下降,收入下降,中小城市的房产空置率会越来越高,房产增值很难,走跌的概率很大。


房坛法菜


 认识的70、80后他们的消费观念,特别是70后,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一代,对于理财是能存多少存多少,生活是能省多少省多少,因此即便遇到天灾人祸,抵抗能力也是强于现代小青年的。而且过去人是手里有多少钱才花多少钱,没有钱就少花或不花,根本不会去借钱提前消费,不过当时也没有网贷这个平台,在那会要是干这事的人,都会被别人认为少天无日不会过日子。

  正是由于消费观念不同,很多70、80后在买房方面才会显得很从容,可以说这部分群体现在基本都不缺房子住,用不着从分文没有的地步直接面对买房问题,遇到拆迁也有旧房垫底,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走到了今天。至于现在的高房价对这部分人几乎没有影响,因为生活理念也不同,很多人认为房子就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除非用来投资抵抗通胀,有个住的地方就OK,不会超出能力范围去为高房价买单。

但是在大城市由于消费水平高,物价房价上涨,开始没买房或者一直犹豫等房价下降后再买房的人而始终没买房的人70.80还是有很多,像收入水平低外来务工人口,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务工人口增加,以及他们的孩子处于城市农村边缘,但他们买房没有购买力,所以对于他们买房还是刚需,90后是新生主力,也到成家立业年龄,现在大学生普遍增多,人口流动大,为了工作生活,买房对于90仍是刚需。对于00来说家庭条件好的话,父母已经给自己打下基础,房子无需担忧,但对在外求学,将来去外地工作不在本地工作的他们说房子也是刚需,对于那些父母没有给自己打下基础买房子的00来说,房子对他们更是刚需。总之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会有更多的人买房,所以买房现在还是刚需。

  






鹏鹏蕊蕊


都说新婚家庭购房是“特刚需”,可00后手中有这么多套房子,未来住宅市场的“刚需”是否将会消失?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本次《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00后购房思维探究论坛》的主角——四位来自名校的00后,竟然都颇为坚定地支持买房。

   这些00后都倾向选择买房

   “你更喜欢固定在一个地方买房还是在全世界租房?”让人料想不到的是,面对这个问题,这四位00后竟然都更倾向选择购房。

   都说女孩子是“筑巢动物”,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张晓丹说:“我更喜欢固定在一个地方买房。在大学毕业后,我会先选择到各个地方,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当然也会到处租房,经历一下各种人生。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当我找到稳定的工作后,就会开始存钱为买房做准备。”

   同为女生、来自广州市第二中学的丁艺同学说:“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常住的城市里有一套合乎自己心意的房产,同时当自己有国外住房需求的时候,在国外租房”。

   出乎意料的是,00后男孩们都选择买房,无论是来自执信中学的刘業灿,还是就读于美国田纳西州MCCALLIE高中的袁嘉澍,都坚定地说“以后一定会买房”。

   家是00后心中的温柔角落

   至于买房的原因,很简单。女孩子们追求的是一种安稳的感觉。

   丁艺认为,在自己常住的城市或者是长期工作的地点,如果能拥有一套自己名下的房产,怎么说都会方便一些,而且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心里感觉会更加踏实。至于在国外的时间选择租房,也是出于便利性的考虑,“假如在国外买房,手续繁杂自不必说,而且在不清楚是否会在这个地方长期居住之前,我认为没有必要买房”。

   张晓丹则强调房子给人的安全感:“房子是一个人长期住宿的地方,在这么大的城市里面,能够有那么一个地方每天等待着你回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你在一座城市里立足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感。”

   对00后男孩而言,买房既是现实的需求,家也是心目中一个最温柔的角落。“可能因为工作原因,未来我需要到处‘飘’,因此我不否定在全世界租房的做法,其实在我没存够钱、买到心仪的房子之前,我也会选择租房,因为住在父母留给自己的房子里,始终会感觉这不是我自己的东西,但我又不想因为不够钱买好房子而委屈求全买次一点的,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倒不如先租房。不过,我认为在我‘飘’累了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港湾可以让我好好休息。想远一点,未来我的孩子也需要上学、需要一个安定的家,如果未来房子依然和学位挂钩,这个时候一套房子必不可少。”刘業灿说。

   袁嘉澍说:“我未来肯定只会选择一个城市来生活和发展,这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顺。因为我的父母不可能跟着我满世界租房子住,我也觉得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不然到老了以后,我一定会很后悔。”


果果的日记


怎么可能不买[哈欠],比如我,90后家里三套房。还不是照样自己买了一套,自己有工作有收入为什么不买房,买房是自身能力与价值体现之一。我身边朋友家里最少都是两套有的有四套也还不是也自己买房。至于家里那些可能会说反正父母过世之后也是自己的,那不是我考虑的事,长大就该考虑自己的事,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吸父母的血。


谢轸哲


一人口是变迁的,总是从四线城市到三线城市,从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甚至一线城市。

二消费升级,年轻人总是愿意买设计感更强的更便利的房子。老破小的房子会被逐步淘汰,有独立车库啊,人车分流啊,电梯呀,进入空间更大呀!等等这些更好的舒适的房子,我会被年轻人接受购买。

第三,孩子上学问题。年轻人为了选择自己的孩子能到更好的学校上学,他们也会去选择从新弄房。

人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代人会有每一代人不同的选择,所以才构成市场,如果人生都是一成不变的,那市场确实没有流通性了。

所以你的房子越是往大城市买,将来出手的可能性越强,你的房子越是新房设计感越好,规划又合理的房子出手感越强。第三,你的房子是学区房,学区好出手越好。


安家房似锦


那70年代的房子最晚也有30年了,80 90后房子咋也5年到20年了。

你如果结婚,肯定愿意住在新房子里。每年有多少人结婚呢?所以说刚需房一直会有,但我觉得二手房地理位置好所以也很吃香。


带走小鱼儿


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poverty limits you imagination.



水木清华76318705


需要的人都会买的,不需要的人或者有钱的人可能买的欲望没有前几年这么强烈了,因为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强调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拿来炒的政策,所以很多不太需要或者有多余的钱的人买房会慎重一点,至于你说的00后不需要买房,那是不可能的,需要买房的还是会买的,这点你多虑了


生活需格式化


无聊,就回你一个,不用买?你以为每个零零后都会窝在老家吗?你去北京不用买,你从县城到地级市不用买?哪怕你家里十套房子,到了北京,你的把你十套房子卖了,能换一套就不错了。这就是新刚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