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東阿地圖

【地名由來】

東阿,讀作:dong e,大名鼎鼎的阿膠產於此地,也讓東阿之名傳遍天下!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據《爾雅》:"大陵曰阿。"東阿境內北有黃河,南有濟水蜿蜒東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趙者曰西阿,在齊者曰東阿。據《泰安府志》:"郡秦屬東郡,漢置東阿縣。蓋以阿屬東郡而立名。"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東阿風光

東阿縣,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市,位於山東省西部,東依泰山,南臨黃河,總面積72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東阿縣轄10個鎮街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戶籍人數為40.95萬。

東阿名人輩出,人文始祖倉頡、戰國名相晏子、明代帝師于慎行、苫山劉家一門三進士等載入東阿史冊。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植曾封東阿王,並創作了“魚山梵唄”,使東阿魚山成為中國佛教音樂發源地而享譽海內外。魚山為省級地質公園,魚山曹植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山梵唄”、“東阿阿膠製作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東阿阿膠

東阿阿膠享譽國內外,東阿阿膠從漢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貢品。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阿膠自古以來就被譽為“補血聖藥”、“滋補國寶”,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稱其為“聖藥”,我國首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其“久服,輕身益氣”。經過整理,關於東阿阿膠的古代經典名方更是多達3200餘首。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東阿在山東的位置

【尋歡文史】

曹植與東阿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鬱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曹植墓

曹植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魚山村,依山而建,始建於三國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1951年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製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的文物。

曹植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南臨魚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隕石”,北傍曹植讀書之地羊茂平臺。墓頂懸崖峭壁,灌木蔥鬱。1700餘年來,古墓滄桑,歷經磨難。

【歷史沿革】

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原屬衛國,後屬齊國。戰國改稱阿,仍隸齊國。秦始稱東阿,屬東郡。舊志稱:"東阿,古之名邑也,會盟征戰,廢壘遺墟,見於經史者不一而足。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漢朝置東阿縣,屬東郡。

三國時期為魏地,隸屬同漢。

西晉屬濟北國,東晉改國為郡,東阿屬之。

南北朝時期,因南北分裂,政權迭易,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東阿併入谷城縣。後魏,恢復東阿縣;北齊省谷城,入東阿,屬濟州。

隋朝,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齊魯地名探究——曹植埋骨之地,因大陵而得名——東阿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屬濟州,隸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更州為郡,隸濟陽郡,同年恢復谷城縣;天寶十三年(754年),改屬鄆州東平郡;大曆元年(766年),鄆州改為淄青道,東阿屬之;元和十四年(819年),鄆州屬天平郡,東阿隨之改隸。

五代十國時期,東阿屬鄆州天平節度使。

宋朝初年,屬京東路;慶曆元年(1041年),置西路安撫使,東阿隨郡改隸;政和五年(1115年),郡升為大都督府,靖康二年(1127年),改為東平府,東阿均屬之。

金朝,隸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朝初年,隸東平路;至元九年(1272年),東平改為下路總管府,司6縣,東阿屬之。

明朝初年,屬東平府;洪武八年(1375年),隸濟寧府東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屬兗州,隸山東布政使司。

清朝初年,屬兗州府東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屬泰安府。

民國元年(1912年),東阿隸山東東臨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隸山東省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山東省第六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縣人民政權建立後,隸魯西行署運東專署(第四專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冀魯豫行署,下轄7個專署,東阿隸第四專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一、四專署合併為一專署,東阿屬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隸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

1949年8月,東阿隸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東阿隨聊城專署改隸山東省。1958年12月,東阿建制撤銷,各公社分別併入壽張、茌平縣;1961年7月,恢復東阿縣,其隸屬未變。1967年,專區改為地區,東阿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67年3月,屬山東省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屬山東省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8月,屬山東省聊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