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爲什麼在滅亡?

孔傑霖


為什麼要說詩詞在滅亡?要知道如此思潮的產生後果觀,不就是已經說明任憑詩詞走向自然泯滅殆盡。如果詩詞真的走向滅亡,不僅只是詩詞本身的無奈,更多的其實還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無疑詩詞屬於歷史,就在優秀,代表文化。如果詩詞僅僅只是詩詞本身這麼單性也就罷了,可是詩詞做為組成歷史文化優秀部分而存在,豈能無視任其滅亡?什麼叫做文化?什麼叫做歷史,什麼叫做歷史文化?

文化首先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籠統的,更不是慨唸的,而是具體的,詩詞就是文化的其中具體。歷史不代表就是文化,也不能說明文明,更談不上傳承,所以歷史。只有文化,才能證明歷史,才能成為歷史文化,才能論證歷史的文明,因此傳承。

能夠傳承的文化本身不會走向滅亡!只有不是文化的必然走向滅亡成為歷史。人類世界的文明還有今天能夠進步完全都是來自文化的歷史傳承性,這就是詩詞存在於今,所能夠帶給這個社會的價值含義。

文化的進步始終是在創新前進,但是適應文化的進步依靠的是堆積、而不是滅亡來推動前進的。何謂堆積?代表的至少就是歷史豐碑,而不是歷史滅亡。詩詞走到今天,不但沒有豐碑的影子,反而落入社會發出的滅亡唏噓聲中,就此充分可以說明,並不是詩詞本身問題,而是今天的問題。

因為詩詞走到今天不僅再不能體現原有文化內涵價值,並且更是被無限惡意透支到底,當然詩詞做為文化的強大魅力只能蕩然無存,優秀性空有軀殼一副。文化一旦失去其歷史原有魅力,必然就是走向滅亡。然而造成詩詞如此境況,就是社會的今天完全利益性索取。

為什麼要排斥放逐“新韻”?仍然頑固刻意在“平水韻”?這不就是完全利益性的今天表現嗎。“新韻”不是在淘汰“平水韻”,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完善文化傳承要求的現代詞性意識準確度。由此“新韻”對於現代詩詞創作而言,完全就是需要以更高文化界面再次從零開始!

如此也就毅然斬斷了虛偽彰顯墨水的拿來主義小我,前人海量般創下的“平水韻”詩詞意義,不是為了成就今天的創作超級拼裝倉庫,由此還出現衡量詩詞的創作竟然須有典故來做為準繩的笑談。典故是什麼?能否代表詩詞嗎?還是能夠說明詩詞文化?

說穿了不就是為了要給這些所謂的詩詞創作必須再裝上個思想意境以來彰顯,同時全然不顧詩詞需要的傳承發揚光大性。起碼典故只能代表典故本身,同時典故也不是因為詩詞才存在著的。如此創作的詩詞除了一個個還是含糊不清典故何名的搜索器,剩下的連一絲文化氣息都沒有。

拿著這些典故就以為能夠充當詩詞的思想意境,那豈不是笑話。可否明白典故的價值屬性?典故不是思想,也不是意境,而是一種認知!何謂認知?為什麼大家從小都要去讀書就是為了認知。做為認知,典故的普及性需要詩詞這般煞費苦心嗎?並且詩詞就是建立在認知這個基礎之上才有創作本身。

顯然詩詞的創作意義今天已經完全遭到藐視,所以詩詞的發展已經談不上進步,而是完全在被埋汰。當文化都可以主動被踐踏的時候,試問還有什麼不能踐踏?最簡單的詩詞做為文化本身就不屬於自然性,也就需要社會給予完全保障性通過。在此推薦個人創作的一首“新韻”七律詩。


【春風幾里】七律/新韻/東都有湘

春風幾里呼來夏,可那驕陽竟照天。

過眼高吹雲動魄,傷心碧落野哭山。

艱難地帶情無起,痛徹門聯語不沾。

惹後秋光冰火浴,重拾冷酷往冬寒。


東都有湘


《它》

它走了,我們會記住它,

這個冬天聽說不冷,

是自然還是人為?

是厄爾尼諾吧,

嘴上說不冷,

寒氣也襲人,

現在是中秋,

多穿一些,親,

禦寒的棉衣一定要準備著。

/

它走了,

一步一回頭,

其實不想走,

揹著錄像機,它

一個場景,又一個,

像蒙太奇那樣由遠及近,

近的是你我

遠的是遠方,

它就是詩詞。


呀丫芋頭


詩詞沒有滅亡,又怎麼說為什麼滅亡。



就拿我大學統數學院的副院長來說,一直在堅持寫詩,從不間斷,每次刷朋友圈都看得到他又開始作新詩,七言句及文章那是非常出色的,在我們學校也是小有名氣的。



如今時代變化萬千,創新不斷,大多數人對於時代潮流追求度更高些,但也不能因此就去否定詩詞呀。前段時間主持人董卿主持的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段的朋友參加品鑑,如此可見詩詞並沒有滅亡。傳承者甚多,可能你的身邊也有,只是並沒有如痴如狂讓別人去注意。


閃和虎的珊瑚生活


詩詞為什麼在滅亡?

可以說曾經差一點滅亡,但是文化的傳統要滅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舊體詩詞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五四新文化時期的白話文運動,新詩的誕生或者說從西方的引入影響了新一代的青年。但是因為一代代詩人的薪火相傳,舊體詩詞的創作永遠也不會滅亡的。

用聞一多的經歷來說一下舊體詩與新體詩作為開始吧

.............

自幼學詩詞

聞一多和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一樣,開始受到的是舊式教育,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五歲入私塾啟蒙,從小開始寫舊體詩詞,他有自己的詩集。1921年以前的《古瓦集》收錄了他的幾十首舊體詩,後來聞慧將其年輕時舊體詩收錄於《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舊體詩文淺注》。

新詩的衝擊

聞一多1912年十三歲時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期間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22歲時赴美留學。雖然五四以後開始大量創作新詩, 關於新詩與舊詩他曾經這樣說過:

律詩永遠只有一個格式,但是新詩的格式是層出不窮的。可以由我們的意匠來隨時構造。


今天看來,聞一多的這句話有些道理,民國以後至今,出名的詩幾乎都是新詩。 能夠流傳的舊體詩除了主席的作品外,好像再沒有現代人的作品了。無論是葉嘉瑩還是錢鍾書,其舊體詩作品也沒有胡適的兩隻蝴蝶知名,更遑論各種xx體了。

對於舊體詩產生了新的認識

不久之後聞一多卻對舊體詩產生了新的認識,出國以前聞一多回家鄉成婚,寫過一首七律《蜜月著稿脫賦感》:

春綰香閨鎮彩霓, 東萊貸筆漫災梨. 杖搖藜火兼燃夢, 管禿龍鬚半掃眉.

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 洛陽異代疏泉出, 誰訂黃初二月疑!

其中有“手假研詩方剖舊, 眼光獨道故疑西”之句,可以看出其對於新詩和舊詩有所改變。

聞一多出國以後, 更加推崇我們的舊體詩。在1925年回國之前,還寫過一首《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

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鴃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

在這首詩裡,聞一多把對於西方形式新詩的觀摩與學習比喻成鸚鵡學舌,認為何如讀破唐賢,重作舊詩。

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

聞一多回國後,在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開始教授國學,並開設了唐詩課,開始了對於唐詩的研究

可惜他的舊體詩遠沒有《紅燭》、《死水》知名。

..........

錢鍾書的一句話

在民國時代雖然新詩大行其道,但是舊體詩並不完全受到排斥,創作和研究舊體詩反而被認為有學問有文化。錢鍾書曾經有一句話:

只有做舊詩的人敢說不看新詩,作新詩的人從不肯說不懂舊詩。

晚清到民國時期有大量的舊體詩人,其中有一些人既寫新詩也寫舊詩,鄭孝胥、陳寶琛、陳衍、蘇曼殊、喬大壯、陳獨秀、汪精衛、郁達夫、郭沫若、錢鍾書、朱自清、俞平伯、顧隨.....

建國後

建國後對於舊體詩的傳承影響最大的人我不用提他的名字了,他不反對新詩,更鼓勵寫新詩,但他卻似乎認為新詩沒有打動他的作品,他自己的作品也大部分是舊體詩,甚至開玩笑說:

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詩的……給我一百塊大洋我也不看……

1957年主席給《詩刊》的主編臧克家寫了如下一段十分重要的話:

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臧克家先生後來在自己的著作中還轉引了的另一段話:

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象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

現在我們仍舊有象王步高、葉嘉瑩這樣的詩人兼學者們,在不惜餘力地推廣舊體詩詞創作賞析的普及教育。王步高教授不久前去世了,但是致力於學詩詞創作的朋友們還是可以在網上看到他的公開課。今天國人的教育與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在書店裡、在網絡上大家都可以很方便學習到舊詩詩詞的相關知識,這是我們這個時代與主席那個時代的不同。

結語

以前的人,也會寫新詩也會寫舊詩,可惜現在學校裡不教授舊體詩的寫作了,甚至好多寫五七言詩的人不願意學習格律。

但是即使這樣,懂舊體詩和寫舊體詩的人也大有人在。不過因為學校不教,考試不考,所以詩詞只是作為背誦理解來學習,詩詞的創作沒有進入主流的教育。

因此題主說詩詞在滅亡中,表面看是有道理的。但是真要滅亡,其實也不太容易實現,一旦你接觸到這個圈子,會發現有很多人參與並一直世代繼承下去的。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不管這句話是誰說的,或者處於什麼目的,我想說的是,詩詞在今日頭條上仍健康地活著,並且佔有一席之地。有不少的高手在辛勤地收拾打理著心愛的詩園,種植了不少品格高貴的梅樹和菊花,暗香盈人……

當然,它早已不復往日的繁盛,獨秀天下,尤其是現今,它只能如一塊古老的美玉,靜靜地泊在一隅,幽幽地發出生命的光芒,照耀著一部份大唐遺民的精神家園。

我不想和誰去爭辯什麼,沒有誰是主宰詩歌生死存亡的上帝,即使有些自大的人發出了狂言,那又怎樣?他能保證在他化為塵土之後,詩詞的春天不會又神奇地降臨和復甦!

只要中華民族存在,華夏優良的傳統文化存在,偉大的祖國永遠屹立不倒,李白,杜甫,蘇軾等偉大詩人的血液就不可能幹涸和消亡!

至於有些不懷好意的人想幹些欺師背祖的勾當,恐怕是白日做夢吧。


高粱179816305


《平水韻》的問世宣告了“詩”的死亡!《詞林正韻》的問世宣告了“詞”的終結

這個題目有些悲情,但至少道出一個事實,那就是詩詞在衰落!為什麼呢?在老普看來,主要原因就是——自我禁錮!體現在“韻”的應用上。

一、從南北朝對詩歌韻律的有意識的探索開始,至唐成熟,也使得唐朝成了詩歌的頂盛時期。上至士大夫,下至走卒販夫,都能吟幾首。其中原因,無外乎那些規則(格律,尤其是“韻”)是時下的,即當時的語言音韻!人們作起詩來,出口就知道是否合律。大凡讀書識字的人,都能作詩吟歌。

二,至宋,唐詩的輝煌籠罩下,不敢有半點“出格”,甚至不顧語言變化的特性和事實,硬生生總結出一部以唐朝音韻為準的《平水韻》!從此,詩歌完全“轉入”了“象牙塔”!作詩得翻書了,合不合韻不再是讀起來合不合協,而是看書本是不是有規定!從此,詩歌脫離了大眾市場!也幾乎“自戧”了文人,特別是那些沒有混得一官半職的純文人,以筆桿子為生的文人!因為沒了受眾,詩便成了只能寫在書本上的文字!

詞,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興起!詩已“高雅”進了象牙塔,沒了受眾,而文人(尤其是象柳永之類靠筆桿子謀生的“純文人”)要生存,只得另闢蹊徑,這是其一。其二,為了不“破壞”詩,興起一種唐時不重視的形式——詞,這樣可以以時下的語言(音韻)來作(詞的用韻比詩寬泛多)!於是,詞便在宋朝達到了頂盛!

三,元,與前面分析發展一模一樣,於是“曲”又興起!

四,明,小說興起

五,清,小說沒“格律”,繼續發展。而一部《詞林正韻》,又把“詞”禁錮在了宋時音韻中。

因為總結“韻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適應語言的發展,而是為了“限定”用已不存在了的“古時”音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平水韻》的問世宣告了“詩”的死亡;而《詞林正韻》的問世,則宣告了“詞”的終結!


普穡齋


我認為詩詞有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可以用兩句詩形容:“春風吹又生”,另一句是,“更行更遠更生”。

如果你關注了,會了解悟空欄目熱愛詩詞的人有多少。年齡分佈從80歲到80後,還有在讀學生。而且不乏佳作。劉老,陳老(網名四個字)和老家梅河口的(網名是字母),他們的詩陽光,生活,秀麗,清新,你不妨找來讀一讀。在校生,雖然有些詩的思想我不能苟同,她詩詞水平卻足以說明,詩詞後繼有人。我看不了那麼多,也無力評價許多,有心人可以隨時到悟空查找翻閱。詩詞會不會消亡從中可見一般,會得到答案。

謝謝!(水平所限,謹此希望能拋磚引玉,聽到專家學者老師們更多發言。)


餘與吾


詩詞在滅亡?什麼時候的事?

從小背到大的《唐詩三百首》,課改以後大部分已經收錄到中小學的課本當中。

央視近年來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更是從詩詞的角度,讓中國老百姓提了一把氣。

這些節目的出現與“詩詞消亡”這樣的假命題無關,在我看來,僅僅是為了相應中國十九大以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

在歷史看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說得好像詩詞正在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一樣,而實際上這個排序只能說是當初各朝代文學整體的一個代表,明清若無詩,何來納蘭詞?

唐伯虎,倉央嘉措,納蘭性德,甚至梁啟超,康有為,毛澤東,這些都是中國有名的詩詞巨匠。

中國詩詞,何來滅亡之說?

反觀現在

但就一個今日頭條,就有很多人作對吟詩,甭管寫得怎麼樣,一方面是為了陶冶自己捎帶手賣弄賣弄文采;

最重要的是,我們也在以這種方式,傳承著老祖宗們寶貴的文字遊戲。

在我所認識的中國裡,詩詞非但沒有消亡,更加不斷走向昌盛。

因為現在的文字普及,我的小學生,剛剛二年級就在嘗試寫詩了。

試問,詩詞滅亡之說,何以見得?

ps:放一個前兩日在問答裡的拙作

關乎“詠梅”前有陸游、毛主席重寶,斗膽試對《卜算子》,諸神輕噴。

狡兔洗天穹,雪霽風如鬥(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萬里芳紅葬鐵衣,只見千山雪(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

一任雪霜寒,傲骨何曾斷(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素裹河山綻血忠,唯盼東風展(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

致:在那段悽風冷雨的歷史長河中,為中華之解放不惜奉獻生命的所有英雄們。你們的赤膽忠肝,要遠比臘月紅梅更加鮮豔!

(問題來自《如何寫出一句與梅華相關的詩句》)


鑫時空


可以肯定的說:“詩詞不會滅亡,其生命力會越來越強。”這是為什麼呢?

從【今日頭條】來看,愛好詩詞的人,數也數不過來。這就是說,它已牢牢紮根於炎黃子孫的心目中。

任何事物都有發展、前行、創新、進步,詩詞也亦如此。它的生命力就在於能否來源於民眾生活,能否反映百姓生活,進而為人民大眾服務,這是一;

其次它的文字能否讓大眾聽懂或者稍加解釋亦能弄懂。而不是【我】喜歡寫【吾】(特定情況下,另當別論)等文謅謅的彆扭的罕見的文字。甚至認為別人越是看不懂,越認為自己的水平越高。

第三、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致臧克家等】信中說:“詩當然以新詩為主,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也給詩詞創作指明瞭方向。

總之一句話:生命在於運動,詩詞也一樣圍繞著人的生命而運動、而逐步走向創新、走向輝煌。


我愛祖國63611886033


詩詞不會滅亡,但只會被少數人掌握和使用。

一,詩詞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不容易學習,旣使文科學漢語言的學生,對詩詞的學習也不是主科。而對聲韻學部分,尤其是廣大北方語系的人們,更是對古聲韻難以掌握。二,唐興詩,漢興賦,宋興詞,因為寫得好的詩詞賦,能被達官貴人所欣賞和推薦,能當官。在今天,屬於無用文化。今天的實用文化是空氣動力學,化學丶醫學、工商學、申論…等。三,為什麼詩詞不會滅亡呢?過去說,憤怒出詩人,社會永遠沒有真正的公平和公正,而情緒的發洩,詩詞才是最好的渠道。但這些詩詞都不是能發表出來的。至於一些應制詩詞或風花雪月詩詞,雖然能發表,用劉勰的話評論,都是些淫麗而煩濫的東西,沒文學價值。

有真學問,有真情性的人,才有好的詩詞,寫在自己的私密文本中、或與好友共嘗。所以,詩詞不會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