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除了珠三角之外的粵東西北經濟發展不起來?

路人己7


我們都知道廣東省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全省經濟總量在國內排名第一,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兩座城市,是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中的兩個,國際知名度日益增高,廣東省也是我國唯一一個省內同時擁有兩座一線城市的省份。然而廣東也經常被認為是發展不均衡的省份,省內除了珠三角以外其他地區發展都比較一般。

其實問題中問粵東粵北粵西三個地區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表達不是很準確,準確的應該問為何發展相對緩慢了。的確,相比於以廣深為中心的珠三角,其他三個地區的確發展很一般,甚至至今都還有貧困縣的存在。形成如此局面,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差異,但是也與相關政策有很大關係。

首先地理位置,當年深圳還沒有崛起之時,廣州已經是國內數得著的大城市,這源於廣州扼守珠江入海口,當年是我國唯一一個對外通商的口岸,加之珠江以及入海口的伶仃洋都是深水區,適合大型船隻通航,所以當年廣州的遠洋貿易很發達,久而久之廣州率先發展為南部最大城市。而粵西粵北粵北地區山地地形比較多,雖然也擁有深水良港,但是地勢地貌遠不及珠三角這麼有優勢。

另外就是政策原因,上面說了粵東和粵西也都是沿海城市,當年也成立了幾個經濟特區,也有的城市是全國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但是並沒有像深圳一般強勢崛起。這與國家賦予的城市定位,發展政策有很大原因。深圳靠近香港、澳門,依靠香港率先發展了第一波經濟,後續政策支持經濟持續活躍,就形成了我們目前看到的全國第三城。

隨著廣東省珠三角的持續發展,廣東目前也設立了東西兩個副中心城市,汕頭和湛江,另外汕尾也設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目的就是想要引領東西部經濟,將東西兩個地區的海洋優勢發揮出來,未來廣東省的發展模式肯定也是會突破珠三角,全境共同發力,相互合作發展。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硬傷,粵東西北經濟發展不起來原因有很多,個人覺得有如下原因:

一、基礎設施建設:都說要致富,先修路,以前粵東西北無論是公路還是鐵路都很少,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的環境,但隨著包茂高速、廈深高鐵、潮汕機場等開通,情況在慢慢改觀,還有在建的廣東西部沿海高鐵和粵西國際機場,開通會進一步改善粵西的投資環境。

二、環境:潮汕緊挨福建,與臺灣相近,由於臺海問題,國家對這一帶沒有大規模發展的需求,潮汕很多的富豪都是在外發展。粵北韶關一帶是山區,山區本身就很難發展,粵西相對於環境好些,有湛江和茂名兩個海港,但基礎設施建設太落後。

三、財政:廣東雖作為經濟第一大省,但大部分都上繳國家和支援其他省份了,由於廣東已屬先富地區,國家返回地方的財政支持廣東是少之又少,以致前年廣東財政局局長髮話他也贊同國家能從廣東少拿點。其實廣東的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地方財政投資建設的,我們經常在新聞聯播看到某某省國家投資某某大項目竣工驗收、投產什麼的,廣東的真不多。地方財政的不足也嚴重製約了廣東的發展。

四、缺乏中心城市的帶動:珠三角屬於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而且廣州是千年商都,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商業配套、產業鏈等等都很完善,華僑又多,能最大限度吸引外資,迅速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其實,廣東最已意識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這兩年開始對基礎設施建設發力,但要讓粵東西北趕上珠三角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如果粵東西北達到珠三角的水平那廣東的經濟體量要多大,按現在的平均水平算到那時廣東的經濟總量將佔到國家的經濟總量30%以上,那時江蘇浙江要追趕廣東更是望塵莫及。就像現在我國的人均和美國的人均相差8倍,如果中國的人均追上美國,那麼中國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的一半以上。

雖然粵東西北發展落後,但也不是大家想象的想非洲那樣差,大部分地區還是發展得不錯的,最近魅力中國城非常火,發幾張粵西小城化州(茂名下屬縣級市)的照片供大家參考





麼爺的舅舅


不能處處兵營處處關!

  • 先看元旦、春節期間廣州、深莞熱力圖!
  • 圖像顯示,流動人口,特別是父母、子女不在本城市的青年勞動人口數量驚人!
  • 一批批青年大軍來了、奮鬥幾年又不得不離開,又一批批新兵來了!
  • 宛如巨大的兵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戰鬥力極強,一但切斷外部供應,自己養不活自己!

關塞之內,上需贍養老病,下需撫育幼小,中需不斷提供兵源(外流勞動人口),雖負擔重,但生存忍力極強!

  • 繁華背後是默默支援!
  • 讓父母隨軍,讓子女隨軍,還能有戰鬥力嗎?
  • 處處兵營,處處關,內地能負擔起嗎?
  • 可惜,總兵源開始下降,新生人口降低,精編在所難免!
  • 同時,一些新的兵營開始搶奪兵源,開出可以讓父母、子女隨軍!
  • 時代已變遷!老兵營還有多少活力?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我知道,我們這些吃地溝油的人對此類問題的看法和想法都是多餘的,說了也白說,吐出來還可能惹禍。不過,見了這麼熱鬧的氣氛,不由自主的也想曬一曬。我倒覺得,發展不平衡這是世界性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既有外因也有內因,俗話說,不怨天不怨地,就怪自己不爭氣,改革開放初期,廣東有三個經濟特區,唯獨深圳獨樹一幟,當年建設特區,設計師鄧公並沒有掏腰包,而是給政策,事實證明:誰把政策把握好了,誰就發展起來了,誰把政策用好了用活了,誰就成功了。其實,廣東的粵東西北都有各自的優勢,只是沒有發揮出來而已。首先汕頭:汕頭是個沒有自然資源的平原地區,可是汕頭的商業經濟卻十分發達,頂尖商業精英不乏其人,可是他們的活動舞臺都在汕頭以外地區,這是一種獨特現象,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也許會有新的發現。自從汕頭地區【分灶】之後,原本脆弱的地緣優勢便一蕩無存,既得不到有效互補,還可能導致惡性擠壓。因此,粵東的經濟發展在於找對自身的發展方向,重點應該是文化、旅遊、金融、物流、五金、水產品和醫藥。其次湛江:湛江別稱廣州灣,湛江的地理優勢可見一斑。湛江也是一個沒有自然資源的沿海地帶,但湛江地處亞熱帶南端,特色經濟大有潛力,同時湛江有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原材料運輸吞吐自如,可為石化、能源、冶煉、船舶、物流、信息和金融業發展築巢引鳳,為了湛江地區的發展,與其說坐等央企投資,還不如主動招商。但是,地方政府的服務工作能否透明公正是重要前頭。最後韶關:韶關是我省唯一擁有礦產資源的內陸地區,韶關曾作為我省大後方地區而得到相當規模的發展,工業方面包括:煤炭、冶金、電力、重工、紡織、化工等產業,農業林業也有所作為,改革開放以後,韶關一直萎靡不振,一批原來頗有名氣的設備製造業也一步一步走了下坡路甚至易主。韶關電機廠是我省一家生產製造水輪發電機成套設備的生產廠家,由於沒有產品研發能力,長期在老舊產品溫床上徘徊,企業前景渺茫,廣東大量需要的風能發電機組、底水頭貫流發電機組、海洋潮汐發電機組等,作為省內一家生產發電設備的專業製造商,卻不能消化這類設備的鉅額貨款,據悉,前幾年,由於韶關電機廠虧損嚴重,一段時間負債經營,最後,把這家屬於國有資產的電機廠賣給了一個私人老闆。這難道不是韶關發展緩慢的原因嗎?最後還是那句話: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不爭氣。


北溪居士


近日,廣東發佈了最新的經濟數據,GDP總值達41957.8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8%,比全年預期目標高0.8個百分點;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13348.88億元,同比增長17.1%。廣東上半年經濟數據突破4萬億,持續領跑全國二十多載,可喜可賀。

然而,根據數據得知,絕大部分GDP由珠三角9市創造,相當耀眼。這也顯得粵東西北地區非常暗淡,那麼,粵東西北地區到底發展得如何?一起來看看。經濟總量方面,粵西的 茂名、湛江近年來一直領跑,粵東的 汕頭、揭陽表現也還可以,遠拋第五名的清遠。
究其原因,主要是幾大方面造成:一是地理位置缺乏有利優勢,不像珠三角九市交通便利,甚至有對外窗口;二是廣東省重大項目的分配和統籌上,為確保效率高和效益最大化,長期也是將重大項目優先放到珠三角9市;三是地方黨政領導幹事創業的氛圍不同,粵東西北地區城市主要是穩紮穩打甚至吃老本,或等靠要,欠缺珠三角官員敢於創先創新的衝勁,政商環境也不夠“親”“清”;四是地方民營企業的積累程度不同,這也是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的差別。


亞北農產品


時代機遇、地緣位置、國家政策…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目前廣東的情況是 “第一經濟大省”廣東 作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尤其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就聚集了幾千萬的人口,再加上東莞和佛山兩座二線城市就更多。 數據顯示,2015年廣深莞佛四城GDP之和達“5萬億”之多,佔廣東省的比重接近“七成”。 《如果再加上惠州、中山、江門、珠海,珠三角GDP總和將達“6萬億”之多,佔廣東省的比重超過“八成”,而其中茂名、湛江、肇慶、揭陽、汕頭、清遠、陽江、韶關、梅州、潮州、河源、汕尾、雲浮等“13個城市”貢獻的GDP只有“1.2萬多億”,佔廣東省比重“1.7成多”一點 不足“兩成”。 可以這麼說:即使不計算其他13個兄弟城市的GDP總量,僅僅是依靠珠三角的經濟總量,廣東的經濟實力在全國照樣數一數二。 (而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要數 “汕頭 和 湛江” 這兩個難兄難弟了,一個是著名的“僑鄉”和全國僅有“經濟特區”之一,另一個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港口資源優良 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 歐洲 非洲 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以及駐守著保衛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復興的“咽喉之地——中國南海”的中國海軍南海艦隊。 而其中“湛江”這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廣東省“戶籍人口第二”、“常住人口第五”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卻驚人的落後,2015年GDP總量僅為“0.238萬億”,佔廣東省GDP比重“3.26%” 離半成都還有一大截,加上“人口眾多” “GDP總量又小”,“人均GDP”更是雪上加霜低得可憐。)》。 在廣東,除了廣州、深圳、佛門、東莞這“四大城市”經濟高度發達之外,是廣東“其他城市”發展“嚴重不足”的格局。無論是珠三角的“中山、珠海”,還是“粵東西北”的“汕頭、湛江、韶關”等城市,“經濟總量”和“中心市區人口規模”都不大,經濟發展水平急需提升。


文行天涯


廣東珠三角之所以發達,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是中國的南大門,靠近香港,而且有改革開放後的政策扶持,並不是舉全省精力搞出來的。

非珠三角的廣東地區之所以沒那麼發達,主要是地形。有人說這關係不大,中國三大經濟圈有兩個建立在中國的三大平原上難道是巧合嗎?而廣東卻只有一個小小的珠三角平原,我是土生土長的東莞人,所以印象很深:我的祖墳離我住的地方都在東莞只隔著一個鎮,現在過去就40分鐘左右,但在十年前,因為山太多沒路只能繞路走,加上路少車多,每次過去掃墓起碼走兩個半小時,試過一次大塞車走了四個小時;我還看到過一座小山,從小時候的綠樹成蔭,經過近十年的修改被從上到下穿了五個隧道。這些只是一個縮影,處在珠三角平原的東莞都如此,而且是因為東莞是世界工廠,需求加上有一定財力才大肆建路,那那些非珠三角地區呢?地形多山,財力不夠導致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又有什麼企業敢去投資發展?所以相比之下發展得很慢。

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即便是開隧道也變得非常簡單了,希望非珠三角地區能快速的發展起來!


tonylu7835




對比以上三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其它地區發展慢!


東莞那些事


【寫給所有廣州籍的家長】未來的10年裡,粵語是唯一能證明你是廣州人的標誌。一口普通話說的再好又有什麼用呢?你去過四川嗎?去過上海嗎?去過湖南嗎?他們都在說方言,為什麼要讓我們說普通話?為什麼先放棄的是我們?廣州的家長們,醒醒吧!普通話說的再好你也只是個普通人,廣州人就要說廣州話!


用戶50588835676


因為自1994年分稅制後廣東上交國家財政大多,這二十五年比江蘇多十萬億左右的上交,造成廣東自己基礎投資不足,粵東,西,北發展偏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