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大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黨和政府為豐富廣大工人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並提供組織活動園地,在市中心建有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同步建立滬西、滬東工人文化宮,先後又在上海各區分別建立了工人俱樂部,虹口區甚至有第一、第二兩個工人俱樂部。我曾去過靜安區工人俱樂部、楊浦區工人俱樂部、虹口區第二工人俱樂部、閘北區工人俱樂部……去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自然是閘北區工人俱樂部。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閘北區工人俱樂部舊貌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虹口區第二工人俱樂部舊貌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楊浦區工人俱樂部舊貌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楊浦區工人俱樂部現貌


因為那時我們家與閘北區工人俱樂部僅隔一條馬路,晚飯後,父親經常牽著我的手,穿過共和路,沿著華盛路,來到車水馬龍的天目西路向左拐,不一會兒就進了俱樂部。閘北區工人俱樂部建於1959年,位於天目西路99號。俱樂部實際面積並不大,既沒有幽深的花園,也沒有漂亮的大樓,但有區級工人俱樂部所有的“標配”,也算是當時閘北西部片區唯一的大眾娛樂場所和“地標”。許多青年男女第一次相親約會往往都會選擇在俱樂部附近見面。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昔日閘北區工人俱樂部鳥瞰圖

在我如今朦朧的記憶中,那時俱樂部的主樓房前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一個小小的水泥砌成的舞臺。常常父親他們在看別人演出,我們小孩子就在後面追琢玩耍,直到夜色闌珊,曲終人散時,還意猶未盡。特別是夏天的夜晚,天上群星閃爍,空氣中飄浮著夜來香等花的香味,微風和著琴聲,草地上可坐可躺,那更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所以那時只要一聽父親說去俱樂部玩,總是樂不可支,俱樂部在我全部的印象裡,就是一個可以隨意奔跑遊玩的歡樂場所。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滬西工人文化宮影劇院

漸漸長大後,才知道俱樂部是一個大人們出入的場所,因為他們有工作證或是會員證,可以進入各個活動室,聽音樂、看書、打牌、下棋、玩康樂球……。不過,我還是能常常光顧俱樂部,因為俱樂部1號樓底層是個大影劇場,有近千個座位,對外售票。我喜歡看電影,從小到大在那個影劇場裡不知看過多少部有聲有色的電影!

記得7歲那年的一個晚上,我在俱樂部影劇場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故事片《鐵道衛士》。影片最後我公安人員高科長與美蔣特務馬小飛在火車車廂頂上生死博鬥的驚險場景,在我的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當晚久久不敢入睡,使我領略了電影獨特的藝術魅力。

整個小學乃至中學期間,學校包場看電影也總是在這裡。阿爾巴尼亞電影《戰鬥的早晨》、《勇敢的人們》、《地下游擊隊》和朝鮮電影《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等等都是在此觀看的;還記得有一年“六一”兒童節早晨,學校特在影劇場包場看電影以示慶祝。那時學校沒有禮堂,院方破例給了學校寶貴的45分鐘,讓學生表演自編的文藝節目。有幸的是,我作為學生文藝骨幹與其他三位同學被老師選中表演了“三句半”,第一次登上了工人俱樂部影劇場的“大舞臺”。

1976年10月之後,一大批被“解禁”重新上映的電影像潮水一樣湧來,使我目不暇接,非常興奮,因為它們對我而言都是“新電影”。那時候,電影票價很便宜,年少的我自然還是常常在俱樂部的影劇場裡看電影。我看過的電影不計其數,一一羅列在此沒有必要,但看電影時的諸多情景卻深刻地烙印在腦海裡了,成為我此生溫馨而又美好的記憶。

那真是電影的黃金年代,一場電影常常有上千人同時觀看,電影散場是一個緩慢而又壯觀的過程和場面。人流從邊門出來後,要穿過一個小花園,再路過一排畫廊,才能回到大門口。幾百米的距離卻要走好幾分鐘,而就是這幾分鐘的路程,使我對看過的電影有了回味。記得看完《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早春二月》等電影出來,或藍天白雲、或夕陽星光,仰視著畫廊後面那一排排高聳的水杉樹,我會感覺自己正縱橫於遙遠東北、俄羅斯的茫茫林海和煙雨濛濛的江南小鎮,內心湧動著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滿足。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滬東工人文化宮舊貌

1982年2月,當我工作之後取得了工會會員證之後,俱樂部對於我算是敞開了“大門”。當然這時俱樂部裡最吸引我的是圖書館了。記得圖書館在2號樓的二樓東側,上了樓梯,迎面就是圖書外借處,右首是南北窗戶通透明亮寬敞的閱覽室。閱覽室靠牆有開架的最新報紙雜誌,供讀者隨意翻閱。我讀過《收穫》、《當代》、《十月》、《海峽》、《中篇小說選刊》……等無數的報刊雜誌;不過想看書的話還得通過管理員之手借閱。閱覽室內的書籍相比外借處要豐富得多。一些熱門的外國翻譯小說《根》、《飄》、《紅與黑》以及國內的文學名著和港臺小說……我都是在此完成閱讀的。俱樂部的圖書館真的是一塊清靜之地,尤其當我有了煩惱的時候,到了圖書館就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的感覺,沉醉在知識的海洋裡,煩惱往往也就漸漸地淡莫里。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閘北區工人俱樂部圖書館舊書

大約到八十年代中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俱樂部開始多種經營。圖書館樓上開闢錄像放映室和跳舞廳、圖書館南面的草地上搭起涼棚,對外經營碰碰車等遊藝活動項目,影劇場後面的露天花園則開闢音樂茶座……我偶爾也與同事在舞廳裡跳跳舞,更多的是在錄像室裡看引進的港臺電影錄像。這時候的俱樂部在我的眼睛裡也有些老舊嘈雜和狹小了。常常在看書時,會聽到外面碰碰車響和傳來的樂曲聲,似乎有“讀書人難覓清靜之地”之嫌,俱樂部可活動的實際面積越來越小……然而這時的我倒與俱樂部有了更親密的接觸,因為我有幸成為俱樂部職工書評小組的一員。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當年參加讀書活動的紀念冊

八十年代是一個奮發向上的年代,“振興中華職工讀書活動”就是總工會發起的。記得書評組每月活動一次,聚會者都是閘北各工廠的讀書積極分子。當夜幕降臨之後,在寂靜的圖書館會議室裡,人手一杯清茶,或聽組長佈置本月讀書重點;或聽其他成員侃侃而談讀書心得,常常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慨。既然參加了書評組,自然少不了要“交作業”寫書評文章。但因為喜歡讀寫,倒也樂此不疲。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紀念冊內頁

書評組在俱樂部門口的櫥窗內辦了一個《原上草》專欄,發佈書評文章。那時候還沒有電腦打印,全部文章從抄寫排版到美化都是靠手工。因此《原上草》彷彿就是毛筆書法展覽和文學鑑賞專欄。令我興奮的是有一次我寫的《讀〈賀綠汀傳〉有感》一文居然上了專欄,一看到那娟秀的小楷文字真有點不相信文章是出自我的手了。記得我還因此得到5塊人民幣的獎勵。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昔日閘北區工人俱樂部演出消息

更讓人興奮的是書評組還先後請來當時上海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毛時安先生和以知青文學馳名的著名女作家陸星兒來做講座,面對面與我們這些業餘作者交流。記得陸星兒身穿揹帶裙,一頭逢松的秀髮,架一副鏽郎架眼鏡,知性十足娓娓而談……總之在上午明亮的圖書館閱覽室內談人生、談文學、談閱談,本身就是一種充實和幸福。就這樣在整個八十年代裡,我業餘的許多時光都是在閘北工人俱樂部這個特定的空間裡揮灑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基本是在圖書館看書自修,通過了高等教育十幾門功課的考試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現天目西路街景


曾經遍佈上海的“工人俱樂部”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

現天目西路街景(高樓處為閘北區工人俱樂部舊址)


如今,俱樂部原址上代之以起的是以“閘北廣場”為名的一組新摟,原閘北工人俱樂部變身為靜安區工人俱樂部置業其中,但規模和活動效應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了,工人俱樂部也彷彿是個遙遠的名詞了。然而每當我走到這裡,心裡總是既有惆帳又有欣慰。那麼多歲月一晃眼就過去了,然而工人俱樂部畢竟又雋刻了個人的許多深刻記憶,讓往事有了回憶的載體。

可以說閘北區工人俱樂部既是我文學藝術夢想的搖籃,也是我的“大學”我想,閘北區工人俱樂部是會永遠與我的青春記憶連在一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