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玉山篇》:帶你走進博士之鄉的那山、那硯和那腔

懷玉山脈橫亙於浙、贛、閩三省的交通要衝,自古以來,山間奔流而下的信江支流,構建起了一條重要的水運通道,各地南來北往的商貿物資,都經由此地銷往內陸及海外。曾作為古時商貿集散中心的七里街,如今仍延續著當年的繁華景象。

《中國影像方誌·玉山篇》:帶你走進博士之鄉的那山、那硯和那腔

唐(周)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朝廷將衢州的須江,常山西境與弋陽東境三地合併立縣,縣名正是以“天帝遺玉,山神藏焉”的懷玉山而命名為“玉山縣”,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這裡商賈雲集,也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蜂擁而至。宋代理學家朱熹,到訪懷玉山後,便感受到這是一處講學授徒的理想之地。

《中國影像方誌·玉山篇》:帶你走進博士之鄉的那山、那硯和那腔

背靠著懷玉山主峰,屹立著一座雄偉的人物塑像,他就是傑出的革命家,方誌敏。

如今,懷玉山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每年都會有眾多學生來到這裡,為戰鬥中犧牲的英烈們敬獻花籃。

三清山:形態多樣 氣象萬千

“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屹立於玉山縣東部的三清山,是中國花崗岩地貌分佈最為集中的山脈之一。巖壁、松柏、迷霧構成了獨有的標誌性景觀。

拔地而起的花崗岩體分佈如此集中,堪稱是世界形態最多樣、分佈最密集的原生態地貌之一。三清山曾被中美地質學家譽為“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

《中國影像方誌·玉山篇》:帶你走進博士之鄉的那山、那硯和那腔

站在三清山不同角度,所見之景也大不相同。女神峰時而似少女若有所思,時而似老者矚望遠眺,與其遙相呼應的巨蟒峰,或如駱駝,或似巨蟒。像這樣的景觀效果,被稱為“極像”,這正是三清山絕無僅有的奇景之一。

2008年,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三清山風景區因獨特且集中的花崗岩地貌,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時至今日,三清山已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羅紋硯雕 刀鋒流轉

羅紋硯是以羅紋石為原料的硯器,屬歙硯的一種。朱熹在《懷玉硯銘》中曾寫到:“……懷玉山相連,山產硯石,蓋歙硯之佳者。”

羅紋石擁有線條優美的紋理,如絲般的質地可與墨充分融合,有著發墨如油、貯水不涸的特點。羅紋硯也被視為歙硯中的上乘之作。

懷玉山礦產資源的豐富,這裡的先民很早便開始了硯器的製作。早在宋朝時期,羅紋硯的製作就已在玉山境內蔚然成風。

《中國影像方誌·玉山篇》:帶你走進博士之鄉的那山、那硯和那腔

雕花是羅紋硯製作中的重要環節。與其他石材不同,羅紋石質地鬆軟,每一次下刀都要快速精準。而羅紋石中的天然紋理,怎樣與雕刻花紋相輔相成,更考驗著制硯師的巧思。

2013年,玉山羅紋硯雕刻技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贛劇高腔 曲調悠揚

玉山班演藝,最早起源於唐代時期玉山民間的迎神祭祖活動。直至宋代,其聲腔曲調與贛劇的弋陽腔充分融合後,又加入了懷玉山方言的唸白,形成了地方上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戲曲。

明清時期,玉山班演藝曾達到鼎盛,創下了“無玉不成班,高腔布天下”的盛況。

《中國影像方誌·玉山篇》:帶你走進博士之鄉的那山、那硯和那腔

玉山班演藝以“高腔”聞名於世,聲腔特點與弋陽腔如出一轍。聲音洪亮高亢,音調忽高忽低,這樣高難度的唱法,需要數十年的功底才能駕馭得遊刃有餘。

如今,錦溪村的清代古戲臺已修繕翻新,千古悠揚的曲調又再次縈繞在樓閣臺榭間。

2010年,一種集合作社、種植基地與連鎖超市於一體的“農超對接”模式在玉山悄然興起。

如今,“農超對接”的產業模式已輻射到玉山縣16個鄉鎮,實現了20餘萬平方千米的種植規模,玉山柳林農業科技示範園,已成為江西省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新樣板。

玉山人憑藉著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將這片古老悠久的贛北大地,耕耘出一片嶄新的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