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黛玉,《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曹雪芹笔下当之无愧的女一号。王维,盛唐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世人眼中的“诗佛”。一个是弱柳扶风的纤纤小姐,一个是玉树临风的白衣秀士,虚拟与历史中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人,且隔着千儿八百年,却因为曹雪芹的一段描写,让两人隔着时空相望碰撞出了火花。黛玉在众人面前毫不掩饰对王维的喜爱。

黛玉喜欢王维表现在什么地方?事情要从香菱学诗开始说起。

话说香菱随宝钗入住大观园之后,便缠着黛玉要学做诗。看看黛玉给香菱安排的学习计划。黛玉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在这里,黛玉向香菱推荐,要想学做诗,首读、多读王维的《王摩诘全集》,用心领悟透彻之后才读杜甫李白的。末了更是把自己画了圈圈点点的王维的五言律诗借给香菱诵读。后来还跟香菱一起讨论王维的诗写得好在何处。按说盛唐大名鼎鼎的这三位诗人,诗作其实难分伯仲,为何黛玉最钟情于王维?

黛玉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无论是在个人品性、才情、业余爱好、爱情观和幼年的生活境遇方面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一、两人的住所环境极其相似:竹多且幽静。这反应在个人品性上就是高洁。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黛玉的住所潇湘馆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竹子,“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分配大观园,宝玉问黛玉想住哪儿时,黛玉是这么说的:

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由此可见潇湘的特点一是有很多竹子,二是幽静。

而王维在过着半官半隐生活的时候,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营造了辋川别墅,别墅有一处景致名为竹里馆。竹里馆的特点与潇湘馆一样。一是有茂密的竹林,二是周边幽静。有诗为证: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中,“篁”就是竹林,幽篁即为幽静的竹林。可见王维的住所与黛玉的极为相似。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的文化寓意里,竹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的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常被认为是不同流俗的高雅人士的象征。“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黛玉与王维正是这样的高雅之人。

二、两人除了钟情读书写诗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业余爱好:弹琴。都善于用手中“琴”抒心中“情”。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在潇湘馆里黛玉最常做的事是什么?头一件事当然是读书。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黛玉之父林如海更是科第出身。以诗礼传家是林家的传统。这也难怪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看到黛玉房中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不由赞叹得比上等的书房还好。可见林家爱读书的家风在林黛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书读多了,写诗当然不在话下了,要不然怎能重建得了桃花社,怎配得到“咏絮才”这个这个雅号?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除了日常的读书写诗之外,曹雪芹还在八十六和八十七回花了很大的篇幅写黛玉解琴谱论琴理和弹琴的细节。

黛玉对宝玉谈及琴理。黛玉说到: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在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一席话说得宝玉茅塞顿开。

八十七回,宝玉更是与妙玉同在潇湘馆的山子石上坐着静听黛玉弹琴,琴声甚是清切。

(二人)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妙玉道:“原来他也会这个,怎么素日不听见提起?”宝玉悉把黛玉的事述了一遍,因说:“咱们去看他。”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

解琴谱、谈琴理、亲自抚琴吟唱,说明黛玉在音乐上是极具天资的。

而王维被誉为“诗佛”当然也是爱读书的。幼年时候,父亲不仅教他练笔写字,更教他读书习文。《论语》、《诗经》、《楚辞》等名家大篇,王维一一读熟。二十岁状元及第,与孟浩然共创山水田园诗的恬淡,被世人称为“诗佛”。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而在音乐方面,王维是精通音律的。据《唐传奇.王维》记载,其“性娴音律”。还做过掌管礼乐的太常寺太乐署的从八品下的太乐丞。中年以后的他在竹里馆闲来没事就在清风明月相伴之下“弹琴复长啸”。在《终南别业》里,王维更是写道“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这当然也与黛玉所说的琴理相符合。因为黛玉在琴理中提及的林石、风清月朗在王维的诗里全都对应上了。

弹琴,作为古代文人雅士静心养性的音乐,自有其清高的雅趣。琴丝抒情、琴德相通。伯牙为钟子期所弹奏的《高山流水》是知音相遇、相知相惜的千古绝唱;司马相如为卓文卓弹奏的《凤求凰》演绎的是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嵇康临刑前的一曲《广陵散》更是表明了自己的反抗精神。更因“琴”与“情”谐音,弹奏之人用手中的“琴”表心中的“情”。王维如此,黛玉更是如此。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三、两人都同为情痴,在爱情上寻找的都是灵魂伴侣,“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

林妹妹一生只钟情于宝哥哥,二人是郞有情来妾有意,可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本应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而造化弄人,在得知木石姻缘无望,金玉良缘已成定局时,林妹妹泣血而亡。一生只为你而生,为你而活

王维一生只娶妻子刘氏,两人情趣相投,日子过得十分幸福美满。然而天妒良人,妻子在生孩子时难产而死。王维非常伤心,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也未曾另娶他人。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下,男子为女子终生不娶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爱情本就是宁缺毋滥的事。有你,我全心对待。没你,我宁愿伴青灯古佛。

黛玉与王维两人的爱情观出奇的一致:忠贞不二,一旦爱上便用一生来守护。即使你弃我而去,我依然保持最初对你的那份爱恋,无怨无悔。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四、两人的早年境遇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样系出名门,一样幼年丧亲,一样的孤独。

林黛玉出生于姑苏望族,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其父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科第出身。其母为四大家族之一的荣府幺女贾敏。黛玉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然而不幸的是,黛玉六七岁丧母,随后被送往贾府寄养。更是在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沦落为孤女,从此寄人篱下,造就敏感、多疑、早熟的性格。

王维出生于山西的名门望族---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母亲则出身另一大望族——博陵崔氏。母亲擅长画画,父亲擅长诗文。与林黛玉相同的是,王维也是幼年丧亲,在父亲离世之后,母亲不得已只得遣散家奴,带着王维兄妹们搬迁至娘家蒲州。落魄的家境也造成少年王维的早熟。在十七岁独自漂泊于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他,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孤孑无亲。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正是早年的这些经历,造就了黛玉和王维性格中的“孤独”。不管是黛玉的“红消香断有谁怜”还是王维的“独坐幽篁里”都不同程度地写到了他们的孤独。

另外,作为书中虚拟人物的黛玉浑然不觉而我们看得明白的是,王维作品中“遗貌取神”的写法,被曹雪芹极致地运用到了黛玉身上。

比如说王维写的《竹里馆》,全诗明白浅显,表面看着平平无奇,也没有所谓的“诗眼”。然而四句联合起来,整个竹里馆便清幽绝俗,境界自出。这就是“遗貌取神”,从整体见美。

这种手法被曹雪芹运用到了极致。《红楼梦》中对黛玉的外貌描写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处,而是采用“遗貌取神”的方法,写出了黛玉整体的风韵和气质。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真是个“神仙似的妹妹”,神仙美在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不会像薛宝钗一样具体:“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那样就显得庸俗了。曹雪芹所赋予黛玉的美是一种神韵,一种气质之美。

《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何喜欢王维?原因在于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总结:

黛玉与王维,虽然两人在性别、身份等很多方面都不同,表面上看着是处在两条平行线上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又实实在在有太多相似之处。在才情上都是才高八斗:黛玉结诗社,夺魁菊花诗......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世人称为“诗佛”。个人爱好上:都精通乐理,尤爱弹琴。在爱情观上:两人都是今生只爱一个人,遵从的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此种种,还有太多。可以说,正是因为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虽然隔着千年的时空,在黛玉在心里,她一直当王维为知己,视王维为偶像。这就不难解释她为何特别喜欢王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