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古寺老家的河(郝文方)

老家的古寺老家的河

郝文方

老家高利,位於安陽縣最東部,隸屬辛村鎮,與內黃縣接壤。高利,天藍水清,風景秀麗,東臨千古運河,西眺百里太行,北有滔滔漳水,南瞰悠悠洹河,沃野千里,物華天寶。

老家有一條河,由西向東穿村而過,村民叫她岳飛溝。岳飛溝是漳河故道,北宋時期,古黃河內黃處決堤潰壩,襁褓中的岳飛和他的母親坐在石甕內從這條河漂到內黃現在的石甕村而得救,後來岳飛成為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後人就把這條河稱為岳飛溝。 在我幼時的記憶裡,岳飛溝裡淌著清泠泠的水,清淨而安詳,魚兒在水裡自由快活的嬉戲。我曾和小夥伴們在河裡游泳,偶爾抓小魚玩樂。河兩岸是茂密的樹林,夏天,我和小夥伴們在樹林裡掏過鳥窩,摸過蟬蛹,三伏天,在樹林裡乘涼,三五個小夥伴看著靜靜的流水,戲談著長大了要娶個啥樣的媳婦兒。現在回味起來,岳飛溝是流淌著童年味道的一條河。

斗轉星移,兩岸的樹林消失了,河裡的水不見了。樹林變成了良田,河道、河堤成了村民取土的地方。長大了,工作了,回家鄉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每逢春節,在老家多住幾天時,我總是到村南的岳飛溝走一走,看一看,是尋找兒時的記憶?是重溫童年的快樂?搞不清,但總是那麼不由自主。

岳飛溝滋養了這一方沃土,現在,她雖然乾涸了,但她卻有一種神奇的東西,在高利人的精神世界裡,猶如美酒越釀越醇。

岳飛溝畔的高利人一代又一代,從小聽著岳飛的故事長大,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化作血液,流淌在高利人的血脈。高利人用自己樸實無華的言行詮釋著精忠報國的豐富內涵。

他們重視子女教育,迫切期望把子女培養成國家的有用之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辛村鄉規劃初中布點,高利人聞風而動,紛紛找村幹部要求把一個初中建在高利,高利八個村的幹部不辭辛勞,多次代表群眾向鄉政府陳情,要地給地,要人給人,只要把初中建在高利,提供一切便利。最終,一座嶄新的學校矗立在了高利。學校建在了岳飛溝北岸,他們希望子女能牢記岳飛精忠報國,刻苦學習,做國家棟梁。

老家的古寺老家的河(郝文方)


高利學子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在不同的單位,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殫精竭慮。他們逐漸成長為各自職場的優秀人才,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做公務員,牢記著公僕職責,一心為民;做記者,敢於秉筆直書,為民發聲;做教師,甘為人梯,培育英才……,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在什麼崗位,他們都把精忠報國化作自己本職工作的點點滴滴。

沒有吃“公家飯”的高利人,他們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通過自己的勤勞,通過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人生演繹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他們務農,科學種田,勇奪糧食高產,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他們外出務工,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每一個工程打造成精品;他們把“大家富才是富”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幫助困難群體尋找創造、就業機會;他們為奔小康,辭別親人,遠渡重洋,出國打工,為建成小康社會奉獻微薄的力量;他們有社會責任感,2003年非典時期,在京的高利務工人員勇當志願者,為首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一個平凡的群體,在平凡中,處處體現著精忠報國精神。

我明白了,明白了為什麼我會不由自主地漫步岳飛溝,我是在探究一種精神,尋找高利人勇於擔當、勇於挑戰、勇於創造精神的來源。

另外一處地方,是我,也是所有在外奔波的高利人,回到家總要去看一看的地方。那是一座古寺,岳飛溝北岸,古寺巍峨聳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寺名洪福寺,始建於隋唐,鼎盛於明清。

關於古寺的創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唐代時,一個善良心慈的貨郎,一天,見到一個餓倒的窮人,當即拿出自己的乾糧給他,餓漢說:家中還有生病在身的老母,三天無食,又缺錢看病。此貨郎又將所有的錢給了他,餓漢磕頭謝恩回家而去,天黑後貨郎睡在街中柴草堆裡。天亮以後,發現自己箱子裡全是金銀珠寶,貨郎不敢受用,就交給地方保長,保長將此錢在這裡修建一座寺院,認為此地是福地,貨郎姓洪,遂取寺名為洪福寺。

在高利人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次湯陰土匪頭子攻打高利,企圖控制高利,魚肉百姓,搜刮民財,高利村民捨身忘死,奮起抵抗,在危機時刻,洪福寺文和尚在寺內燒香拜佛後,帶領寺院所有和尚上陣支援,打敗了土匪,保住了一方平安。

老家的古寺老家的河(郝文方)


關於洪福寺的傳說和故事還有很多,每一個傳說和故事,都是對善良的註腳。這些故事,潛移默化地滋潤著高利人的心田,浸潤成了高利人骨子裡的善良,外化成了高利人無意識的言行。每年,高利都要評選孝順兒子孝順兒媳,請上級領導為他們發獎狀發獎品戴大紅花,大張旗鼓的褒獎他們的善行;每到重陽節,高利人就會給老人們送去慰問品;在外務工緻富的高利人,致富不忘豐富鄉親的精神生活,高價請來省劇團為鄉親們送來大戲。

各行各業的高利人,都無聲地用行動詮釋善的真諦。

愛家窗簾燈具城,用物美價廉、清新雅緻的窗簾和燈具,美化了村民新居;艾尚攝影,用別具一格、唯美自然的婚紗照,裝飾了青年男女的新婚夢。馬運平醫生,急群眾之所急,不分晝夜,送醫送藥;郝高利支書郝永海,衝破阻力,讓真正貧困戶享受到低保待遇……

鄉親們守望相助,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後,村民們紛紛爭當志願者,站崗放哨守護高利平安,各商戶和在外工作人員紛紛捐款捐物,提供物質保障。

高利人,就像遙遠夜空中那些微乎其微的星星,閃爍著微弱的光,你不知道他(她)們的名字,但是,正是由於這一個又一個善良的人,匯成了善行天下的迷人星空,繁星滿天,浩瀚無垠。

高利,村落緊湊,人口稠密,因洪福寺而形成的古廟會,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每年的這一天,高利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趕回老家,參加這一盛會。洪福寺古廟會,名聞遐邇,從古至今,成廟會奇觀,令人歎為觀止。商賈雲集,遊人如織,摩肩擦踵,連續七八日而不散;古廟會,是物質盛會,同時,是文化盛會,大戲七日,天天精彩;是祈福盛會,佛香繚繞,信眾蜂擁;是遊樂盛會,黃髮垂髫,各得其樂;是情感盛會,走親訪友,情誼濃濃。古廟會,一條流淌著祥和的河,一幅現實中的清明上河圖,一軸展開的和諧的迷人畫卷,而這幅畫卷的底色正是是高利人的善良、堅守。

洪福寺,不僅僅是一座古寺,她還是善文化的輻射源。以李學佩老先生為代表的高利退休幹部職工,只要有條件,從崗位上退下來後,都會回到高利,自願到洪福寺當守護人。他們把洪福寺建成了高利老年人精神寄託的樂土,誘導年輕人樂善好施的淨土。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處古蹟,更是傳承、發展著高利的真、善、美。

一河一古寺,承載了一代又一代高利人的家鄉記憶,薰染了一代又一代高利人的精神品質,成為高利人永遠的鄉愁!

老家的古寺老家的河(郝文方)


(發表於《大河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