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歷史上的儲位之爭向來不少,不說康熙時期激烈的“九子奪嫡”,也不說唐初血腥的“玄武門之變”,有一點卻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皇子們大都希望自己能夠有朝一日繼承“大統”。雖然禮法有規定“嫡長子”繼承製,但這絲毫阻擋不了帝王們的個人喜好,說白了就是皇帝喜歡哪個兒子,那就能找到一萬個理由讓其成為自己的繼承人。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歷史上就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他們都是因為弟弟的實力太強而影響到了皇帝老爹的決策,那便是三國時期曹丕曹植和清朝時期奕詝(音zhǔ,即咸豐皇帝)奕訢(即恭親王)的儲位之爭。

這裡,我們不否認魏文帝曹丕和咸豐皇帝奕詝的能力,但這也不妨礙後世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是曹植和奕訢上位,歷史的進程會不會往更好的方向走得很遠?既然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就足以說明曹植和奕訢的才華和能力絕不會比曹丕和奕詝低,而且他們還曾真真實實極大地威脅到了哥哥們的儲位。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先來說曹丕和曹植。由於兩個兒子都很優秀,所以曹操在選誰為繼承人時一直很猶豫,也導致其底下的大臣們分成兩派——以賈詡、吳質等人為首的一派支持曹丕,而以楊修、丁儀等人為首的一派支持曹植。

為了爭奪儲位,這兩派大臣紛紛使用各自的計謀製造輿論,可謂爾虞我詐,互相傾軋。在楊修等“高人”的指導之下,曹植一度略佔上風,可惜因為他行為比較任性,平時也不太注意節制自己,所以曹操一直下不了決心。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兩人難免要去送行。才高八斗的曹植先是一番歌功頌德,然後又是一番“發言有章,左右屬目”,弄得曹操非常高興,而曹丕則只能表現出一副“悵然若失”的衰樣。這時,一個叫吳質的大臣悄悄跑到曹丕耳邊提醒道:“你什麼都不要說,只需要痛哭就可以了!”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古代出徵這種事,生死攸關,誰也無法預料勝敗結局。經過吳質這麼一提醒,曹丕瞬間進入角色,對著曹操又是祈禱跪拜又是痛哭流涕,只為表現自己的一片仁孝之心,弄得曹操非常感動。見此情景,很多大臣也紛紛跟著嘆息和哭泣起來,而且他們普遍認為曹植那一套華而不實,曹丕才是真心誠意地關心老父親的安危!


魏王嚐出徵,世子及臨淄侯植並送路側。植稱頌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

《三國志·魏志·吳質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經過這番“痛哭”表演,再加上曹丕也比較善於偽裝,所以他在這場儲位之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再來看看奕詝和奕訢。首先兩人的出身都沒什麼問題,老四奕詝是前皇后(孝全皇后)留下的“嫡子”,老六奕訢是靜貴妃(死後被加封為孝靜皇后)的兒子,而且奕詝從小就由靜貴妃撫養,所以奕詝和奕訢倆兄弟可以說是在一起長大的。按照清朝的繼承規則,他們兩個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至於將來誰能夠繼承大統,那就只能看老爹——道光皇帝的態度了。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老四奕詝雖然敦厚誠實年齡稍長,但他身體羸弱(咸豐皇帝去世時才31歲)而且小時候得過天花,臉上留下了很多麻子,另外他作為皇子在南苑狩獵時還曾經摔傷過大腿落下了殘疾(歷史記載咸豐皇帝有點跛腳)。老六奕訢的優勢是身體好,不但頭腦靈活會讀書,而且武功也不錯,甚至還有所創造和發明,文韜武略都可以說在其兄奕詝之上。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道光皇帝晚年在立儲這個問題上也一直表現得猶豫不決,想立奕詝吧又覺得奕訢很不錯,想立奕訢吧又覺得奕詝也不差!一次道光皇帝生病,於是分別召見兄弟倆,想對他們來一個終極“考察”。奕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如果按照常理出牌,奕詝必定敵不過奕訢,於是特意交代奕詝——如果老皇帝要求他條陳時政和治國方略時,只管在老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就行。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結果在道光皇帝的“考察”之時,奕訢果然在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而奕詝卻只是痛哭流涕地說了一番希望老皇帝長命百歲、早日康復的話,弄得道光皇帝非常感動,當即便下定決心立其為自己的繼承人。


皇四子之師傅為杜受田,皇六子之師傅為卓秉恬。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謂咸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天台野叟著《大清見聞錄·文宗得儲位之異辭》

奕訢雖然在這場儲位之爭中失敗了——最終只是被封為恭親王,但後來他與慈禧太后聯手發動政變——扳倒了咸豐皇帝臨終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從而在晚清的內政和外交方面展現出了自己強悍的實力,以至於後世一直有人懷疑道光皇帝是不是選錯了繼承人。


歷史上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比較巧合的是,最後當上了皇帝的曹丕和奕詝最終都是三十多歲便英年早逝了,所以不管選對了也好,選錯了也罷,歷史終究已經成為過去,而且這種事情將來還會上演,但有一句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誰又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