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皇帝聽後變了臉色

開元十六年(728年),滿腹才情、頗有詩名的孟浩然來到了長安參加科考,不想,現實狠狠地打擊了這個詩名在外的才子,他落第了。一天,落第後的孟浩然應當時任集賢院學士的好友王維之邀入內署,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唐玄宗恰恰也去了內署。

才子當面見君,還可獻詩,這對科舉落第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入仕的難得的機會,這是幸。然而,之後的事,成了孟浩然永遠的陰影和遺憾。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皇帝聽後變了臉色

歲暮歸南山

當日玄宗聽聞孟浩然正在內署,便命他見君賦詩,待孟浩然吟完了詩,玄宗已是不悅,遂丟下一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後拂袖而去。初見君王,還沒拿捏到方寸的孟浩然就這樣得罪了玄宗,為自己的入仕之心生生堵上了獲得君王青睞這條路。一首詩在須臾間就這樣影響了孟浩然的命運,這首詩就是他平生得意之作之一《歲暮歸南山》。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皇帝聽後變了臉色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整首詩情景相合,來回往復間將內心的尷尬複雜之感表現得悠長深遠。前兩句開始點出了心中的哀怨:無法入廟堂奏事上書,還是回到終南山自己那簡陋的茅屋,看似自哀的表面實則湧動著一絲置氣和不甘。

接下來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正是當時惹惱唐玄宗的兩句詩。因為自己才智疏淺才不得明主任用,又因自己多病才使得故友疏離,這裡的後一句其實是說因為朋友的疏離而沒有引薦之路。其實這兩句與一、二句表達情感相似,自傷的心緒中悲怨不甘,只是較開始這兩句表達的這內中情感更為強烈和深刻。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皇帝聽後變了臉色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一片不甘憤怨中,想到歲月如梭,春來冬去,難抵鬢已發白,年華逝水。千愁萬緒中難以入眠,只看到松樹在月光下映照的松影,窗前一片悽清空寂。這是後四句通過抒發之前的複雜情緒,進而產生的內心深處的空寂失望,全詩在孤寂自哀中落下了帷幕。

《歲暮歸南山》是無可爭議的一首經典好詩,只是其中的怨天尤人之感透過自哀的表面已經暗湧出來,作為帝王,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胸懷,恐怕多會有幾分惱怒罷。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皇帝聽後變了臉色

我總是更相信這首詩是孟浩然在落第之後,亦或更早年間渴望通過他人引薦而入仕,卻無所成後所寫,也許正因是他過去得意之作,才會在面君時將其吟出。匆忙方寸間,他定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好詩,和詩中自哀的情感得以讓玄宗青眼有加,孰料,詩中情感表達除了悲哀無奈,還有置氣怨憤,而後一種情感表達,並不會多麼令人難以察覺。

是孟浩然錯了嗎?倒也不是。是唐玄宗過於較真錯了嗎?倒也未必。只是這首詩不合時宜的出現,關上了孟浩然離廟堂最近的一扇門,這一關,就是一生。時隔幾年後,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入長安求仕,無果,自此,他收起所有的入仕之想,從此寄情山水,舒展性情。

孟浩然平生得意之作,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皇帝聽後變了臉色

有時回頭想想,對於性情使然又不善於琢磨探查君王心思的孟浩然來說,這樣的結局未必不是一件幸事。一句“不才明主棄”雖令他當時失去了最好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真正的機會,經年累月後,未嘗不是得到,他終是縱情山水間,可以無所顧慮地生活,直到走完一生。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時的失意,成全了一生的得意,再多的哀怨和不甘,終歸於了山水日月、一草一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