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身为一代混世魔王,晚年为何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猪鼻子兔


程咬金真的不是混世魔王,这都是历史演义杜撰的。程咬金对唐朝的功劳很大,但是他晚年因为一场本已经获胜的战争而变得身败名裂,实在令人惋惜。


关于程咬金的历史形象,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作战勇猛。

举个例子,程咬金在瓦岗军的时候,王世充攻打单雄信,李密派程咬金和裴行俨前去营救。可是在半道上,王世充设下埋伏,流箭射中了裴行俨,裴行俨坠落下马。程咬金回身去救裴行俨,可是他不幸被王世充的士兵用槊刺穿了身体。程咬金不为所动,将槊折断,斩杀了刺他的士兵,然后带着裴行俨逃了出来。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所败,王世充听闻了程咬金救人的事迹后,认为他十分勇猛,便委以重用。

第二,官宦世家。

程咬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隋朝的州司马,他的父亲更是做到了隋朝济州大都督的高官。所以,在这样一个官宦人家,程咬金多多少少是读过书的,而且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不大可能是一个“混世魔王”式的人物。

第三,马槊。

在演义中,程咬金的绝招是三板斧:劈脑袋、鬼剔牙和掏耳朵。但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根本不会用斧头,他的武器是马槊。马槊是唐朝将领和骑兵非常普遍的武器,这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镫的发明。因为有了马镫,骑马之人的双手就得以解放出来,于是便有了马槊。由于是给将军和骑兵配备的,所以马槊的选材很苛刻,用的都是上好的精铁,打造一把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成功率很低,所以价格十分昂贵。

第四,福将。

程咬金并非天生的福将,他当初投李密,李密虽然很重用他,但是还是败给了王世充,程咬金本人也被王世充俘虏。但是王世充是个奸诈狡猾、心胸狭窄之人,程咬金和秦琼都不喜欢他,于是投了李世民。这是史书给的说法,其实王世充这个人还不错,在河北非常受老百姓的支持。史书之所以这么说,一是为李唐抹黑王世充,而是给程咬金和秦琼的背叛找借口。

但是在那个乱世,择主而栖也是情有可原,更何况程咬金的这次选择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李世民对于程咬金和秦琼的来投,展现出了很宽广的胸襟,将两人任命为将军,后来他们都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凡是程咬金参加的战斗,他都身前士卒,战无不胜,灭宋金刚、降王世充、擒窦建德,程咬金都有很大的功劳。程咬金也因此一路高升,最后不仅成为地方大员、掌管宫廷宿卫,还被封为世袭卢国公。

第五,长寿。

在某些演义中,程咬金活了120岁,一直活到唐中宗时期,他不仅被称为“老千岁”,还与武则天斗智斗勇。实际上,程咬金生于隋朝时期的589年,死于唐高宗时期的665年,享年76岁,与现在的中国平均寿命大致持平,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算高寿了。

程咬金人生顺风顺水,为何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呢?

程咬金一生顺风顺水,但到了年老的时候,做事有些糊涂,容易被别人欺骗。

公元656年,67岁的程咬金被唐高宗李治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程咬金大军来到西域鹰娑川的时候,与西突厥的两万主力大军相遇,前军大总管苏定方率领五百骑兵就将西突厥打得打败,不但追击敌人二十余里,还斩杀了一千五百余人。

前军副总管王文度是个心胸狭窄阴险狡猾之人,他非常嫉妒王文度的功劳,便向程咬金进谗言说,不可再让苏将军追击了,一是怕敌人有埋伏,二是我军也有损伤。王文度担心程咬金不停自己的,便又对程咬金谎称自己有皇帝的密旨,要他下令苏定方不许再继续前进。

程咬金信以为真,便下令苏定方回师。当时正值冬天,西域十分寒冷,由于见不到敌人的踪影,程咬金的部队只能骑马慢行。但是这样对于粮草的消耗就很大,苏定方很担心,便对程咬金说,我们是来歼敌的,不是来坐守自困的,我们如此懦弱,怎么能建功立业。皇帝让您做大总管,怎么可能还让王文度带着密旨呢?您应该把王文度抓起来,然后快马传书给皇帝,将事情弄个明白。可是程咬金不听。

等到大军来到恒笃城的时候,有数千家胡人因为畏惧唐军而出门投降,王文度又对程咬金说,这些人非我族类,等我们走了肯定会反叛,不如现在夺了他们的钱财,将他们全杀了。苏定方听了不同意,他对程咬金说,我们是王师,是来平叛的,如果杀了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我们岂不是和强盗无异。程咬金还是不听,命王文度将恒笃城屠城,带着财宝而去。

不久之后,程咬金班师回朝,李治得知了程咬金屠城的事情,便下令追查。程咬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是听信了王文度的谗言,于是将事情的原委禀告给了李治,李治以矫旨的罪名将王文度免职除名。程咬金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降为岐州刺史。

事后,程咬金对于这次自己的错误感到非常懊悔,一世英名竟然被王文度这个小子给断送了;程咬金也深深地自责,他怪为何自己变得如此固执,听不进去善言。程咬金整日在家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对不起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信任,也对不起自己的家人,让他们因为自己的罪过而受到别人的嘲讽。

不久之后,程咬金便上书了李治,请求致仕。李治对程咬金非常失望,便同意了程咬金的请求。退休之后的程咬金就住在长安的私宅,他羞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不是太愿意出门,整日就在家里闭门思过,最多也就是在院子里种点花花草草。就这样过了近十年,程咬金因病去世。


围炉煮酒话春秋


程咬金“混世魔王”的称号是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封的,是《说唐》和《隋唐演义》书中的戏谑封号。程咬金是个福将,在瓦岗山本来他有当皇帝的命,然而他把这些让给了李密,徐觉得实在没有更大的官可封他,于是插科打诨的封了他混世魔王,老程对这个称呼很满意,于是就流传了下来。



程咬金是老百姓喜欢的一个人物,真实历史上名叫程知节。唐朝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十九位。《说唐》和《隋唐演义》书中程咬金下场并不悲惨,反而充满了戏剧感。

双孝王元夜造下大逆,一门被戮,埋此铁丘坟内,老拙只道今生不能见开此铁丘坟,那知小主今日重兴天下,开了铁丘坟,又见这薛氏许多子孙。想起来,老拙活了一百二十八岁,真如做了一百二十八岁的春梦!”说罢,哈哈大笑,不觉倒于椅上,端然而逝。——引自《说唐》

演义上说程咬金见李唐江山复兴(废周立唐),唐中宗李显为薛家平反昭雪,打开薛府门前的“铁丘坟”。程咬金知道这消息后很高兴,程咬金一高兴,在那狂笑,一口气没上来,就笑死了,他儿子一看父亲死了,很伤心,哭的一口气没上来,也死了。这就是演义上津津乐道“笑死程咬金,哭死程铁牛”的桥段。



还有一种说法,程咬金一生就会三斧子半的招数,但就是这三招半能唬住许多高手。他对“神斧”很崇拜,有一次和敌人对阵,他把宣花大斧扔了出去,想飞斧砍死对手,谁知道不但砍死了敌人,斧子自己又飞了回来,程咬金一看哈哈大笑,说了句真乃神斧也,突然跌下马死了,享年128岁。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喜欢程咬金,所以为他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然而程咬金真实的历史结局不太美好。

程咬金前半生戎马一生,比如平叛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政权时战绩卓著,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表现的可圈可点,坚决支持李世民武装夺权。政变成功后,李世民没有亏待他,凌烟阁功臣排名超过了秦琼。

如果没有他67岁时挂帅讨伐西突厥。我觉得程咬金会功高身退平稳落地,但是就是这次远征,使他前功尽弃,晚年落得身败名裂,让后人唏嘘不已。

这次讨伐西突厥,主帅是程咬金,副帅是王文度,先锋是苏定方。也就是说程咬金总揽全局。副帅王文度是个嫉贤妒能之人,害怕苏定方立头功,处处制肘苏,苏就对程说,你是总管,怎么让王文度说了算呢?现在情况是迅速出击,打敌人于措手不及。其实苏定方说的对,但是老程摇了摇头。(这里也不能全怪老程没主见,王文度曾对老程说,我来的时候皇帝要我全权处理。实际是王文度瞎说,老程信以为真了,所以放权)。



西突厥叛乱首领贺鲁听说程咬金亲自带兵来了,很干脆的弃城而逃。不知道是不是程咬金老糊涂了,他居然下令屠城,自古云:“杀降不祥”,从老程的结局来看,这话一点不假。

屠城之后,缴获了许多金银财宝,王文度说:“将在外,山高皇帝远”,咱们辛苦半天为什么呢?尤其老将军如此年纪还亲征,咱们私分了这些宝贝吧?程咬金没反对,历史记载将领们人人有份,唯独苏定方不受。有的资料说程咬金也没有接受。

我估计程咬金肯定接受了,高干到老了都特别贪,这时历史规律。谁不想想自己的退路呢?



等班师回朝后,王文度矫诏、私分这些事败露,被杀。朝廷追究程咬金的责任,程不承认私分战利品, 最后朝廷认定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

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长安怀德里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秉烛读春秋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

在历史上,程咬金是人们所喜欢的人物之一,程咬金原名程万节,是唐朝的功臣。程咬金“混世魔王”的称号是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封的,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个称号,于是“混世魔王”这个称号就被保存了下来。年少勇猛,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组织了一帮人保护乡里,后来瓦岗山李密势大,程咬金于是带人归附,李密看他勇猛很喜欢,把程咬金收到了自己的内军中。李密的内军是瓦岗山最精锐的部队,八千人,由秦叔宝,罗士信,裴行俨和程咬金统领。


李密曾得意地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程咬金可以领一路内军,可见李密对程咬金很信任,程咬金有一个品质得到了李密的信任,那就是忠诚。他的一生认定一人,就对这人誓死效忠,这也是程咬金一生比较顺遂的原因。程咬金在早年可谓是功成名就,他不仅在平定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政权的叛乱的时候战绩卓著,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程咬金在李世民发动政变后坚决支持李世民武装夺权。政变成功后,李世民也没有亏待他,所以,程咬金也可以称得上是唐朝的开国元勋。
可是,这位戎马半生的英雄,在一念之差之间也犯了错误。在一次朝廷出兵任命程咬金为大将军带兵讨伐西突厥的时候,两军交战,而最终西突厥落败,一位副将名叫王文度,因心生妒忌程咬金的功劳,欺骗程咬金,此时大胜不宜紧追败兵,让我方士兵放缓脚步追逃兵,更离谱的是王文度说了谎话,声称自己得到皇上密诏,让程咬金及全军给王文度自己指挥。 程咬金信以为真,不听另一位副将苏定的劝诫,在唐军到达恒笃城时候,面对已经投降的胡人,程咬金听信了王文度的谗言,开始了屠杀和抢夺大笔的钱财。更可恶的是,班师回朝后,程知节还将冤杀的胡人百姓,冒充成斩首士兵数冒领战功。 等班师回朝后,王文度矫诏、私分这些事败露,被杀。朝廷追究程咬金的责任,程不承认私分战利品, 最后朝廷认定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


大老二爷


程咬金是《隋唐演义》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外号“混世魔王”,干的混事数不胜数;但是在历史上,程咬金完全是另外一个形象。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显庆元年(656年),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但是没有允许苏定方追寇之策。显庆二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贺鲁,大军到达恒笃城,程咬金默许副大总管王文度依杀降分财物。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

虽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上表“乞骸骨”,请求辞官。表面上看程咬金身败名裂,但是换一个角度,程咬金是当年那帮老臣中少有的能够善终之人,不排除为了躲开争斗,自污的可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将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柳奭、韩瑗处死。这场风波究其实质,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要从长孙无忌等元老手中拿回权力,支持李治有另外一位重臣李勣。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

 


白云杂说


谁说的?老程不管是在评书世界还是在现实历史中,结果都落得不错,是真正的福将。


1,评书中


评书中的程咬金,年轻时运气很不好,卖私盐被抓进了监狱,恰逢杨广即位大赦天下,程咬金被提前释放。


但是大老程还不高兴,在监狱里有吃有喝,日子多好啊,他赖着不肯出去。


狱卒们还得求他,给这位爷凑了点路费,才把他请出监狱。


出了监狱后,程咬金才开始他传奇的一生。

出了监狱的程咬金卖耙子遇到尤俊达,尤俊达是武林豪杰,当地巨富,为了劫皇杠他蓄意交好程咬金,程咬金和老娘的生活得以改善。


然后程咬金梦中学会了他这一生行走天下的绝学,三斧子半。


后来劫皇杠,贾柳楼结拜,上瓦岗山,程咬金成了混世魔王,事业风生水起。


但是这却不是他人生的高峰。


后来李密来到瓦岗山,程咬金脱袍让位,李密成了魏王。。瓦岗山的事业却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自从李密用传国玉玺换来了杨广的传奇皇后萧美娘后,瓦岗山众将就真的离心离德了。


后来的瓦岗散将也是预料中的事情。。


离开瓦岗山山后,程咬金随秦琼罗成投奔了洛阳的老五单雄信,单雄信是王世充的妹夫,在王世充面前红的发紫,但是三人很快发现王世充也不是成大事的料,于是他和秦叔宝一起投靠了秦王李世民。


在唐营程咬金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峰,他被封为卢国公,因为他太能活了,瓦岗的老哥们们秦琼罗成单雄信都被他熬死了,年轻一辈秦怀玉罗通也被他熬死了,新崛起的白袍薛仁贵,征东征西也都没能熬过卢国公。


甚至薛家因为薛刚闯祸被满门抄斩,一门英烈被武则天埋在铁秋坟里,程咬金又帮助薛刚反对武则天,逼得武则天退位,薛家打开铁秋坟,程咬金高兴的哈哈大笑,一笑而亡,享年120岁。

也许程咬金这人物太讨喜了,所以小说评书中不爱让老程退场,不停给他加戏,直到成了百岁老人瑞,赶上从大唐建立到武后还政的的各种好玩的故事。


2,历史上


历史上的程咬金当然没有这么传奇。


他年少勇猛,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组织了一帮人保护乡里,后来瓦岗山李密势大,程咬金于是带人归附,李密看他勇猛很喜欢,把程咬金收到了自己的内军中。


李密的内军是瓦岗山最精锐的部队,八千人,由秦叔宝,罗士信,裴行俨和程咬金统领。


李密曾得意地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程咬金可以领一路内军,可见李密对程咬金很信任,程咬金有一个品质得到了李密的信任,那就是忠诚。


他的一生认定一人,就对这人誓死效忠,这也是程咬金一生比较顺遂的原因。


瓦岗山事业失败后,和评书一样,程咬金曾经和秦叔宝短暂投靠王世充,王世充对他很好,但是程咬金却看不上王世充,觉得其不是能成大事的人,他和秦琼说:


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到了王世充和李唐对峙的时候,程咬金和秦琼临阵倒戈,明着对王世充说,我们要去投唐,王世充干瞪眼没办法。


人家程咬金秦叔宝两人走的很光明正大,明着和王世充说老子看不上你,不想和你玩了,没有玩什么倒反军营,要拿着王世充的脑袋去唐营邀功这种卑鄙手段,所以王世充也没敢留秦琼等人。

程咬金投靠秦王李世民,对李世民很忠诚,跟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这也获得李世民的信任。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动作频繁,程咬金被封廉州刺使,大约也是为了消减李世民的嫡系力量,程咬金找到李世民表忠心:


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程咬金把自己的荣辱和秦王绑定,坚决站到秦王的船上,秦叔宝比较圆滑,局势不明时没敢表态,这也导致后来他在凌烟阁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李治即位时,程咬金再次表现出自己忠心的一面,他率领手下亲自护卫刚刚即位的高宗的安全,三个月时间须臾不离直到高宗的帝位坐稳为止。


对这份香火情缘,高宗很感激。


所以即使在怛笃城程咬金有屠城这样的污点,但是只是象征性的被免了一下职,很快又被启用。


程咬金在麟德二年病逝,没有活120岁,但是依旧活了77岁,在当时也算高寿。


所以不管评书中还是历史上的程咬金,都活的很好,没有什么身败名裂这回事。


=================



薛白袍


隋朝末年,也是一个大的乱世,英雄们都在一块儿去反对暴君。而义军之中出现了一支军队,叫做瓦岗军,十分凶猛,一枝独秀。这支军队在战争之中威名远扬,吸引了不少的豪杰纷纷加入,比如说程咬金,秦琼,单雄信,李密等人都是如此,可以说这些人物都是当时有名的英雄,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演义中的混世魔王,正史中的凌烟阁功臣,老年却身败名裂。

其中有一个人物叫做程咬金,他的这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神奇,在演义里面被人们看作只会三板斧的虎头虎脑的好汉。不过这三板斧确实是厉害,因为能接触这三招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咬金出身寒微,和老母亲一块卖盐为生,过得那是一个悲惨凄凉,后来因为打死捕头入狱。

而在刑满释放后,又被尤俊达拉去做了强盗,凭借的三板斧,抢了生辰纲,后来正是因为这三板斧才被人们叫做混世魔王。不过这都是演义说法,在正史里面,程咬金手中武器是一把长枪。程咬金高大威猛,擅使长枪,善于骑射。在隋朝末年,他组建了私人武装,据守一方,保护乡亲,后来听说了瓦岗军的威名前去投靠。

李密也非常喜欢他,并且封他做了四骠骑,李密对程咬金期望很高。而程咬金也很争气,多次将隋唐部队打退,力保瓦岗寨,只不过后来在和王世充战斗时,李密犯了重大错误,程咬金被王世充俘虏,卸下兵器,只好投降。

后来程咬金和李密也因为对王世充的处世为人不满意,所以就来到了李渊的门下,后来李渊把他们分给了李世民。李世民重用这些人之后,程咬金也是威名远播,对于李世民来说,更是劳苦功高,算得上是一位大功臣。后来程咬金年近古稀,依然走在战争的前线,他被封做行军大总管,任务是要占领西突厥。最开始战斗是屡战屡胜,不过他的队伍之中却出现了一个小人,手下副行军总管因为对苏定方的功名和能力嫉妒,所以便和程咬金说现在应该谨慎前行,防守即可。

这个副行军总管叫做王文度,后来他更是因为假传圣旨,直接被皇帝处死,而程咬金也因为听了他的话,没有积极进攻,战斗良机错失。被皇帝将官职免掉,丢尽了脸,虽然说后来他又被皇帝启用,但程咬金已经70多岁了,不再留恋功名,辞官回家。


用户1667679655046


很可惜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是程咬金晚年并没有身败名裂,相反他只是在攻打突厥阿史那贺鲁的时候犯下了小错而已,被剥夺了名爵,但是其后不久,又恢复了爵位,他的卢国公爵位由大儿子继承,二儿子程处亮娶了唐太宗的女儿清河公主李敬,官至宁远将军,封东阿县开国公。一直到玄孙都在享受程咬金作为唐朝开国元勋的一点遗泽。所以远远没有题主说的那么严重。但是他确实攻打突厥阿史那贺鲁的时候犯下了小错而已,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件事情。

事情是发生唐高宗年间,当时的程咬金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在征讨西突厥的路上,程咬金的部下苏定方以五百骑兵大败西突厥两万骑兵,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大功,假称自己有唐高宗的密诏,命令程咬金孤军深入,唐军在孤军深入的路上由于寒冷和粮草不济,很多士兵相继死去,大军到达恒笃城,有数千家胡人开门出降,王文度唆使程咬金杀死胡人,由于担心皇帝的密诏,程咬金下令屠杀,苏定方苦苦劝阻都没用 ,大军会师以后,才知道王文度是矫诏行事,程咬金因为这次的军事被免官,但是后来唐高宗让他担任岐州刺史,随后不久程咬金向唐高宗请求辞职致仕。

在这次事件里面,你不能说程咬金做的不对,程咬金毕竟是唐太宗时候的臣子,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程咬金在唐高宗时代做事仔细也没有错,虽然王文度是矫诏行事,但是在大军深入的情况下,程咬金依然执行这道假命令,想必唐高宗心里也是十分高兴的。毕竟程咬金还是在这里表现对于唐高宗的恐惧,所以虽然大军作战失利,失败,作为主帅的程咬金要负很大责任,但是很快又回到朝堂,证明他还是政治敏感度比较高的,远远不是演义和电视剧上表现的那样憨厚。身败名裂也谈不上。


人者仁义也


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显庆年间程知节被免官的事情,背后隐藏着高宗对前朝老臣的清洗行动,只不过对于程知节,清洗的手段比较温和而已。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显庆元年(656),程知节作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征讨阿史那贺鲁,在这个过程中,身为副大总管的王文度,表现的上蹿下跳。

先是在唐军初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反对继续深入,而且宣称高宗对自己单独有圣旨,委托他节度唐军,程知节于是听从了王文度的安排,据《资治通鉴》记载:(王文度)又矫称别得旨,以知节恃勇轻敌,委文度为之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

然后,王文度又在恒笃城杀降,程知节也没有加以制止。

于是乎,在班师以后,朝廷追究责任,王文度因假传圣旨,原本应处死,最终减死除名,程知节因逗留不进,原本也应处死,最终减死免官,“文度坐矫诏当死,特除名;知节亦坐逗遛追贼不及,减死免官”(《资治通鉴》)。


二、深入分析

通过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征讨阿史那贺鲁的过程中,程知节显得非常的消极,懦弱,可以说完全服从王文度的安排。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武德年间跟随太宗征战的那个果敢豪勇、“每阵先登”的程知节吗?这还是玄武门之变前力劝太宗采取行动的那个意志坚定、敢作敢为的程知节吗?前后完全判若两人。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王文度口头说他有高宗的圣旨?程知节沙场宿将,竟然这么好骗?

对于王文度的所作所为,当时的前军总管苏定方非常看不惯,建议程知节囚禁王文度,并立即向高宗汇报这个情况,但是程知节也没有采纳,“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资治通鉴》)

更加奇怪的是,王文度假传圣旨,这么严重的罪行,高宗为什么只是给予了除名的处分?而且后来很快又重新启用了王文度,显庆五年(660)苏定方讨平百济后,设立熊津都督府,首任都督就是王文度,而且他当时官职已经恢复为左卫中郎将(正四品下)。一个犯了如此恶劣罪行的人,怎么这么快就重新获得信任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王文度当时恐怕不是矫诏,他是真的有高宗给的圣旨的,而且,他很可能还给程知节看过,程知节因此才相信了王文度,并服从王文度的安排。王文度此人,应该是高宗的心腹人物,高宗派他来,就是监视程知节的。

也正因为如此,程知节才表现的那么消极,反正高宗对他不信任,索性放手让王文度竭力表现呗。最终,也正好借着逗留不进的罪名,退出这个漩涡。对高宗而言,拿掉了程知节这位前朝宿将,去了一块心病,对程知节而言,向高宗证明了自己年事已高,早无雄心,也相应保全了性命。各有所得。

程知节在征讨阿史那贺鲁时的表现,从纯军事角度看,表现的并不好,但是,结合政治因素后,我们发现,他表现的其实很高明,他充分表现了自己已经是个人畜无害的老糊涂了,借此机会抽身退出。但同时,我想强调一点,程知节虽然在装糊涂,但他并没有拿唐军将士的生命来作为代价,最开始的那几仗,程知节是打赢了的,他是在西突厥已经撤退,唐军是否继续追击的时候开始装糊涂的,因此,其结果只是无功,而不是损兵折将。


三、程知节结局

可能也正是因为程知节的这种表现,反而让高宗有点于心不忍,罢官后不久,高宗重新启用程知节,任命其为岐州刺史。不过这一次,程知节不陪高宗玩了,他很快就上表乞骸骨(申请退休),得到了高宗的批准。后在麟德二年(665)寿终正寝,享年77岁。

程知节去世后,倍享哀荣,“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旧唐书》程知节传)。

其子程处默,袭爵卢国公;程处亮,迎娶太宗之女清河长公主,授驸马都尉、左卫中郎将;小儿子程处弼,官至右金吾将军,他的儿子程伯献,开元中,官至左金吾大将军。程氏家族发展的还算是顺风顺水。


以上是我对程知节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程咬金晚年不得善终?一个古代活到八十多的,你就明白他活的肯定不错。至于身败名裂嘛,那是那是因为题主还是不明白中国传统政治,古语曾经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良犬烹。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帝王似乎就是完美的表现完美最完美的圣人。说到这,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什么千古一帝,什么贤明君王?毋庸置疑,他肯定是一位有才能。有气度的帝王。但他先是一个帝王,然后他才才是。一个人。帝王就帝王应有的手段。对于自己的地位权力掌控。都会十分敏感。所以别以为。明明就是别以为。仅仅因为李世民是个斜面的君王,他就不会怀疑自己手下带兵权的将领。功高盖主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致命的。面对这种情况,军事将领只有两种办法面对如此情况。第一直接反了自己去。第二做些不大不小的错,让皇帝抓住把柄,知吾知几使得自己的名声上网有所损害。所以。宋高宗赵构。明明知道岳飞是忠臣,也会杀了他。只因为约会太完美了。谁保证他不会做。送赵匡胤第二。陈咬金。粗中带细。采取植物的方法。消除了李世民对其的戒心。政治就是这样子,别把人物想的太过简单化。也不要想当然以为。李世民与程咬金的关系就会那么的融洽,那么的君臣相知。


笑看风云史


程咬金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了很多功劳!参与了宣武门之变!拥立李治,亲自护送李治回长安继位。

经历了李渊、李世民、李治的三代老臣。威望相当的高。

武则天掌权的时候,程咬金都快九十岁了。告老还乡了。加上不掺合李治武则天的事情!武则天也不敢动他。

并没有什么身败名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