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其真如後世所說可以“橫著走”嗎?

kuaineinv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接受了後周恭帝柴宗訓的禪讓,開創了宋朝。歷史上歷來有兩宋始終善依照趙匡胤的祖訓善待柴氏後人的說法,《水滸傳》中更是說柴氏後人“小旋風柴進”家有保命的“丹書鐵券”。那麼,兩宋期間柴氏後人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地位呢?

我們先來看柴榮的兒子們:

柴榮的前三個兒子都和郭威家族一起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所以,柴榮臨終之時只能傳位給年僅八歲的皇長子柴宗訓。柴宗訓在陳橋兵變後“禪位”給了趙匡胤,隨後被宋朝封為鄭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年僅二十歲的鄭王柴宗訓逝世於房州,趙匡胤素服發哀,賜諡號曰“恭皇帝”。

依據《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的記載,柴宗訓應該還有三個弟弟,他們分別是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撲朔迷離,《新五代史》中說:“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但是野史中卻有著另一種類似的記載——趙匡胤將柴氏幼子交給了潘美收養。

北宋王銍的《默記》和王鞏的《隨手雜錄》都有相關的記載,即趙匡胤稱帝之後巡視後周後宮,發現竟然有宮女懷抱著兩個嬰兒。趙匡胤得知這兩個孩子的身世之後問身邊的大臣應該怎麼辦,大臣們都認為這兩個孩子不應該留在世上,只有潘美回答說“於理未安”。所以,趙匡胤便把他們交給潘美收養,“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再來看柴榮的後世子孫

趙匡胤善待柴氏後人的規定據說是刻在了“太祖誓碑”中,但是此時是存疑的,趙宋王朝善待柴氏後人之事也是存疑的。

柴宗訓在二十歲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柴永崎便被將封為鄭國公,從此世世因襲,但是宋仁宗時期,柴宗訓的嫡系血脈便斷絕了,仁宗便在柴家找了輩分最大的一個來繼承爵位(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

再後來,便是南宋了——宋高宗趙構又在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找出了柴氏後人柴叔夏,任命他我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

可見,宋朝善待柴家後人只是一個面子工程,柴榮嫡系僅僅繁衍了兩代人便斷絕了,而後世子孫則僅有一個虛職。但是比起之前的朝代來說,趙氏算是很厚道了,尤其是到了南宋還能記得柴家就更是難得了。


國史通論


柴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一般般,能橫著走的柴氏子孫也有,但只是少數。這些地位稍微高一點的柴家後人只是趙宋皇室為了粉飾太平而特意選出來的吉祥物而已,雖然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但並沒有很大的特權。

在北宋一朝混的風生水起,真正擔得起“橫著走”這個稱號的亡國之君,是吳越國主錢俶和他的子孫。




一、“善待柴氏子孫”乃野史記載

一直以來就有一個傳言,說宋太祖生前立了三條祖訓,他命人刻成石碑藏於宮內,只許後世繼位的皇帝觀看。這個石碑便是所謂的“太祖誓碑”。誓碑大致內容如下: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從誓碑的內容可以看到,第一條就是要求後世皇帝善待柴氏子孫。因為有這樣一條所謂的宋太祖祖訓,於是民間就紛紛傳言,說趙氏皇帝對柴氏子孫如何如何好,說柴氏子孫在宋朝如何如何有特權。

但是其實這個誓碑的內容,並不記載於任何正史,最早記載這個內容的出處,是南宋陸游所著的《避暑漫抄》,這是一本野史。

在元朝編纂的《宋史》裡面,倒是提到了太祖誓碑的第二條,出自《宋史·曹勳傳》,具體只有一句話:“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裡面也並沒有宋太祖要求善待柴家子孫的內容。

由此可見,“太祖誓碑”或許真的存在,但是宋太祖並沒有留下什麼“善待柴氏子孫”的祖訓。所謂的趙宋善待柴氏子孫,不過就是民間的一個傳說罷了。

二、柴榮子孫的下場

周世宗柴榮死後,留下了四個兒子:周恭帝柴宗訓,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柴宗訓七歲繼位,八歲就做了亡國之君。趙匡胤篡位後,柴宗訓受封為鄭王。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柴宗訓的鄭王爵位,並不是世襲爵位。他死了之後,這個鄭王爵位就取消了。柴氏後人並不能承襲鄭王爵。柴宗訓有一個兒子承襲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繼承是公爵,此後就沒有任何襲爵的記載了。

關於柴宗訓和他三個弟弟的下場,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柴宗訓活到二十歲就死了,鄭王爵位被廢黜;曹王柴熙讓死的比他還早,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失蹤了;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在陳橋兵變中不知所蹤。

根據宋人的傳說,宋太祖原本想要殺掉這兩個孩子,但被大將潘美勸阻。隨後潘美和盧琰分別收留了這兩個小孩,替他們改名為潘惟吉和盧璇。

就算按照最好的記載來看,老大柴宗訓死的莫名其妙、老二柴熙讓不知所蹤、老三柴熙謹和老四柴熙誨分別被過繼給了別人。這個下場明顯談不上是善終,只能說趙匡胤要點臉,沒有明目張膽的殺掉他們而已。

趙匡胤死後,柴氏子孫的記載就沒了。隨後的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也沒有相關記載,一直到大宋立國九十九年後,也就是傳到第四代宋仁宗時,宋仁宗才想起來被遺忘了將近一百年的柴氏子孫。

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一個輩份最長的人,封為“崇義公”,給予其一定的待遇,並由此人的後人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

所以這裡可以下一個結論,柴氏子孫在宋朝有沒有能“橫著走”的人?答案是有的。但是僅限於獲封“崇義公”的柴家子孫。絕大多數的柴家人都與老百姓無異,沒有任何的政治特權。

家裡有錢的或許就像《水滸傳》裡面的柴進一樣,是個有錢的富足翁。沒錢的自然就如同窮光蛋一樣。別覺得不可思議,宋太祖死後,宋太宗對太祖的子嗣也不怎麼樣。傳到南宋高宗一朝時,宋太祖的直系後裔也是如同窮光蛋老百姓一般,根本沒有什麼政治特權。



不過,即便是獲封“崇義公”的柴氏子孫,也遠遠沒有民間意淫的那樣,有什麼免死金牌”或者“丹書鐵券”之類的護身符。因為宋仁宗從柴氏選繼承人,封其公爵之位,只是為了粉飾太平而已,不是他覺得虧欠柴氏,主動想給柴氏一些補償。

因為,當時柴榮的直系後裔已經沒有了,被挑選出來的柴氏繼承人,實際上是柴榮本家的後裔。但是由於柴榮過繼給了郭威,柴氏在後周時期並不是皇族。宋朝官方讓柴氏遠房親戚為周世宗奉祀。這屬於標準的鳩佔鵲巢、和平演變。把真正的皇族剷除掉,然後讓外人代替。

實話說,這些姓柴的“崇義公”已經跟後周帝系沒半毛錢關係了。




三、真正能“橫著走”的家族

相較於柴氏子孫在北宋的待遇,吳越國的錢氏一族簡直不要太好了。吳越國的“錢”就是百家姓裡面“趙錢孫李”的那個“錢”。在當時僅次於皇族趙氏。

宋太祖在世時,當時的吳越國主錢俶就跟趙匡胤廷眉來眼去,兩家一起欺負南唐。等到宋廷平定南唐後,錢俶又非常識相地帶路投降了宋太宗,從而結束了錢氏割據兩浙七十二年的歷史。吳越也是北宋平定的南方諸國過程中,流程走的最好看的一個,各種三請三辭的程序走足,趙家才貌似有點不情願地接受了錢家的“獻土”。

錢俶在汴梁的餘生,各種好吃好喝、賞賜不斷地養著,而他的後代也活的十分滋潤。別的不說,就憑“亡國之君”家的兒子能在新朝做到宰相,而且還是有實權的宰相,這就遠不是名氣雖大,但沒有任何實權的柴氏一族能比擬的。

比如錢俶的長子錢惟濬承襲國公爵位,官拜節度使;

比如錢俶養子錢惟治獲封彭城郡王,雍熙北伐時出知邊防重鎮真定;

比如錢俶第三子錢惟渲,官拜濰州團練使;

比如錢俶的第四子錢惟灝,官拜昭州刺史;

比如錢俶的第五子錢惟溍,官拜武衛將軍;

比如,錢俶的第七子錢惟演,官至宰執!

比如錢俶的小兒子錢惟濟官拜平江節度使;

上述錢俶諸子中多以武職任官,但最出息的兒子是第七子錢惟演。他原本也是武將,但後來改換文職,接著一發不可收拾,先從翰林學士幹起、一路升至樞密使、宰相,後來還參與編纂了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冊府元龜》。

這些當官的錢家子孫,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氣死柴家後裔。


並且這還沒完,趙宋皇族不僅重用錢氏,而且還跟錢氏通婚,竭力拉攏錢氏。

比如,錢俶的一個女兒就嫁給了宋真宗劉皇后的親弟弟;

比如,錢俶的孫子錢曖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親妹妹;

比如,錢俶孫子錢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孫女;

比如,錢俶曾孫錢恕娶了宋太宗的親孫女;

比如,錢俶曾孫錢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兒;

到了錢俶的五世孫錢忱時,因為他是宋仁宗的女兒所生,所以錢家到了這一代,居然在《宋史》裡就開始列入《外戚傳》了。

到了錢俶的七世孫女,已經做了宋孝宗第一任太子的太子妃了,如果不是太子早夭,錢氏就當上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樣是亡國之君,瞧瞧人家錢氏在北宋的待遇,再瞧瞧柴氏,你們還會認為柴氏子孫在北宋有什麼政治特權?柴氏子孫也配“橫著走”麼?


Mer86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921年-959年)如果不早死,很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進而統一全國,成為千古一帝。柴榮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在位期間內政外交舉措得當,五年的時間內先後消滅了後蜀和南唐,並且攻陷了幽雲十六州當中的兩州。就在準備攻取幽州的時候,柴榮因病逝世,享年39歲。

柴榮在逝世前,解除了自己的表妹夫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由趙匡胤取而代之。本來,柴榮的意圖是改革軍隊,但是沒想到這一步棋卻最終葬送了江山。柴榮死後,其長子柴宗訓(953-973)繼位,是為後周恭帝。由於柴宗訓繼位的時候年僅六歲,所以大權都掌握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手中。趙匡胤在軍中深得人心,960年,趙匡胤在出征途中發生“陳橋兵變”,眾人擁立趙匡胤為帝,柴宗訓不得不禪位給趙匡胤。

趙匡胤登基之後建立北宋,降柴宗訓為鄭王,賜給柴氏子孫“丹書鐵券”,並在石碑上給趙氏子孫留下遺訓:保證柴氏子孫永享榮華富貴,犯罪不加刑罰,謀逆只在獄中賜死,不在市曹行刑,也不連坐家屬。

柴榮的兒子一共有:後周恭帝柴宗訓、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和蘄王柴熙誨。

後周恭帝柴宗訓在被封為鄭王之後,跟他的母親符太后一起被遷往房州(湖北房縣)居住,柴宗訓於973年英年早逝,無後,享年二十歲。

曹王柴熙讓在趙匡胤登基之後就不知所蹤,傳言他是被人抱走,以避免遭到迫害。

紀王柴熙謹在趙匡胤登基時很小,後被北宋大將潘美收養。“陳橋兵變”發生後,趙匡胤等人回師皇宮,趙匡胤見一妃子手中抱著一個嬰兒,便問她嬰兒是誰,那妃子回答說是世宗皇帝的孩子柴熙謹。當時趙普等大臣紛紛建議趙匡胤把孩子殺了,只有潘美低頭不說話,趙匡胤便詢問潘美對這事怎麼看。潘美說,我和陛下曾都是世宗皇帝的臣子,我如果勸你殺了孩子,豈不是辜負世宗皇帝;我如果勸你不殺,陛下肯定會對我產生疑心。

趙匡胤聽完之後對潘美說,你把這個孩子抱回去收養吧,你不配做他的父親,就讓他做你侄子吧,以後不要告訴他他的身世。潘美后來給柴熙謹改名潘惟吉,潘惟吉長大後知道了自己身世,但是他不讓子孫提及。潘惟吉後來做到了刺史一級的高管,但是他從不敢飛揚跋扈,行事謹小慎微,得以善終。

蘄王柴熙誨在趙匡胤登基之後被北宋大臣盧琰收養。962年,盧琰帶著年僅6歲的柴熙誨來到新渥靈山隱居,併為他改名叫做盧璇。盧璇長大以後,盧琰將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了他。宋仁宗登基之後,封盧璇的殿前防禦使,後來又封為武烈侯,盧錦則被封為吳國夫人。盧璇死後,其子盧克做過宋朝的禮部尚書。盧璇的子孫很多,元朝的時候其子孫當中的一支還恢復了柴姓。

由此可見,柴榮的後人不是早死無後,就是逃走和被收養的,根本就沒人能以柴榮的後裔自居,更談不上享受榮華富貴和“橫著走”了。趙匡胤能夠做到不殺掉他們,已經是非常仁慈的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


柴家的興旺發達源自一個女人,因為這個女人柴榮才得以坐上皇位。而後柴家經歷兩代,至恭帝失去帝位,被趙匡胤取代,遷宮易號稱為了鄭王。柴家自此成為王爺,享受榮華富貴,遠離了權力的中心。筆者將從柴家的興衰變遷來回答這個問題。

柴家發家史

柴家的上位源自於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柴榮的姑姑——聖穆皇后柴氏。柴氏和後周太祖郭威是同鄉,郭威因為豪爽仗義在鄉里有名,柴氏見郭威狀貌奇偉,日後一定是富貴之人,便嫁給了他。柴氏賢良聰慧,對郭威的不好習慣經常進行勸說,而後郭威因為勇武異常,得到後漢高祖賞識官至樞密副使,併成為託孤大臣。最後就是郭威取代隱帝建立後周,郭威稱帝的時候柴氏已經逝世,被追封為皇后。

與太祖同裡,遂以歸焉。太祖微時,喜飲博任俠,不拘細行,後常諫止之。太祖狀貌奇偉,後心知其貴人也,事之甚謹。及太祖即位,後已先卒,乃下詔:“故夫人柴氏,追冊為皇后,諡曰聖穆。”《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七》

柴榮正是因為姑姑的原因,一路追隨郭威,也得到了郭威的器重和信任。而郭威因為皇后柴氏便把柴榮收為養子,後來因為郭威兩個兒子都在戰亂中被殺,能繼承皇位的實際上就只有三個人選,其一就是養子兼內侄柴榮;其二就是女婿張永德,“點檢做太子”的當事人之一;其三就是外甥李重進。

後兄守禮子榮,幼從姑長太祖家,以謹厚見愛,太祖遂以為子。《新五代史·周本紀第十二》

柴榮在軍中頗具威望,又從小跟著郭威,不僅和郭威相依為命,更是熟悉郭威的一切,也熟悉郭威的政治策略,只有將位子傳給柴榮,才能保證郭威的政治遺產不會被破壞,而且柴榮還是柴氏認定的人,郭威對柴氏很是看重,他自己就認為沒有柴氏,就沒有她的一切,因此柴榮成為繼承人是毫無爭議的。

郭威登上皇位三年後去世,柴榮順利繼承了帝位,即後周世宗。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建樹,號稱英主,初步奠定了後來北宋的勢力。但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柴榮的在位時間並不長,從登基到去世一共六年。而後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也就是被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取代了的皇帝,影視劇裡面經常出現的柴王爺。

柴家其實當皇帝的時間總的算起來,也就七年左右。發跡於後周太祖郭威之時,結束於恭帝即位後一年,在這段時間裡面,柴家發展的並不大,確實時間的積澱,因此後來被人取而代之。

恭皇帝,世宗第四子宗訓也。
顯德六年六月癸巳,世宗崩。甲午,皇帝即位於柩前。《新五代史·周本紀第十二》

趙宋代周

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即位的後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由於皇帝年幼,實際當政的是後周符太后。小皇帝剛即位不久,就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大臣們慌作一團。符太后和宰相範質、王溥等執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令澶州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兵抵禦。


當時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也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當天下午,到達了離開封幾十裡的陳橋驛。晚上,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趙匡胤在其弟趙光義,以及趙普、石守信、王審琦等策劃下,鼓動士兵發動兵變,授意為他黃袍加身,反叛後周,改擁趙匡胤為皇帝。而後,趙匡胤率兵回師開封,在幾乎沒有遇到反抗的境況下,輕易的攻進了皇宮,讓後周恭帝禪位,趙接任帝位。就此,才當了幾個月皇帝的柴宗訓被趙匡胤取代,而後周也至此結束。

七年春正月甲辰,遜於位。宋興。《新五代史·周本紀第十二》

趙匡胤即位,出於柴家對他有恩,以怨報德,為世人所不齒和當時政局穩定考慮。對小皇帝還是很客氣的。只是讓他和太后遷居西宮居住,然後易其號改封為鄭王。

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宋史·本紀第一》

柴家在宋的權力地位

後柴宗訓受封之後,被遷往房州。柴家在政治上的道路就此結束,今後享受的只是榮華富貴和一些特權。

首先是爵位上,柴宗訓的爵位封的時候並不是世襲罔替的,之後會逐代遞減。所以真正特權最大的時候也就只有柴宗訓一人享受待遇。一直到宋仁宗年間柴家後人才獲得封蔭世襲爵位崇義公。

第二是趙匡胤遺訓中的一條,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這一條就是經常出現在電視劇中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卷”。(第二條是不殺士大夫,第三條記載有爭論不能確定)

柴宗訓有五個兒子,即長子柴永崎、次子柴永廉、三子柴永惠、四子柴永孝、五子柴永盛。但據記載都早夭,繼承爵位的是世宗過繼過來的侄子柴詠。宋仁宗封柴詠為崇義公,政和八年,宋徽宗又封周恭帝玄孫為宣義郎,也是世襲罔替的。紹興五年,命周世宗玄孫柴叔夏襲封崇義公。 淳祐九年,以周世宗八世孫柴彥穎襲封崇義公。

總的來說,柴家子孫在宋代享受的權力就是崇義公和宣義郎兩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和免死特權兩項。


狐瓜


柴氏在北宋受到了太祖趙匡胤的厚待,並立下規矩令子孫優待柴氏家族,甚至有授予柴氏家族“丹書鐵券”的說法,但柴氏在北宋乃至南宋並非“橫著走”,而在特殊時期還曾改姓避禍,後代也越來越衰落。


禪讓之功

“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五代史》

郭威因兩個親生兒子被漢隱帝所殺,因此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柴榮的三個親生兒子也被漢隱帝劉承祐所殺,因此柴榮將皇位傳給柴宗訓。而年輕的恭帝柴宗訓自知敵不過軍權在握的趙匡胤,於是就將皇位“禪位”給了趙匡胤,柴宗訓因禪讓之功被趙匡胤封為鄭王。趙匡胤在“太祖誓碑”中規定必須善待柴家,並賜給他們丹書鐵券。


根據《五代史》記載,熙讓封曹王;熙謹封紀王、熙誨封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柴氏更姓潘

“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趙匡胤



陳橋兵變後,恭皇帝因禪讓之功被封鄭王,但柴熙謹、柴熙誨仍在宮中,趙匡胤問群臣:"此復何待?"有人建議殺掉二人。但後周開國上將軍盧琰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這時名將潘美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太祖問他:"汝也以為不可嗎?"潘美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耳。"

趙匡胤說:“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潘美不管張匡胤之言,將柴熙謹抱回家中,“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更名潘惟吉。潘美沒有親兄弟,潘惟吉一共延續子嗣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餘得之於其家人。”這也算是將潘家認為祖上,而徹底否定了柴氏的血脈,畢竟是潘美救了他的性命。

柴氏更姓盧

"柴周大臣義不臣宋"——盧琰



盧琰外與趙匡胤都與柴榮的交好,併為柴榮之左膀右臂。公元959年,世宗駕崩,柴宗訓即位。但此間趙匡胤、陶谷等掌握大權,次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建號宋。

後趙匡胤入朝,封柴宗訓為鄭王,令柴宗訓白衣出宮。趙匡胤入皇宮後,受六宮朝拜,人群中有宮人抱著兩個孩子,即紀王和蘄王。趙匡胤左右侍衛欲擒殺二子,盧琰挺身阻撓,又由潘美進言才得以留住二子性命。此後,盧琰暗將蘄王柴熙誨抱回府中。



不得不說,趙匡胤對盧琰還是非常看重的,封其爵至國公。然而,盧琰對宋太祖的恩寵看得很淡,反而對後周還留有餘衷。因此,為柴氏留下血脈才是其最為在意的,那麼撫養蘄王才是其心中最重要的任務。當恭帝白衣出宮,紀王由潘美帶回為侄後,趙匡胤開始追查蘄王下落,盧琰便與柴世宗的駙馬孫帷溫密謀,收柴熙誨為義子,更名盧璇,並向趙匡胤提出退休請求。

“越國公始居汴,為後周工部尚書,有政績禪,宋後遷居婺之靈山,靈山者盧氏發祥之地也。自越國公而上皆缺而不書,古籍無所稽,略其所當略也;自越國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大山盧氏宗譜》

公元968年,趙匡胤批准盧琰辭職。盧琰與孫帷溫一道攜全家及蘄王柴熙誨連夜出京城,過臨安,至靈山之麓隱居。盧琰隱居靈山五年之後,謀劃兒子賄賂地方官上表,告知趙匡胤"盧琰已死",以避免朝廷繼續查詢柴氏的蹤跡,趙匡胤接報派李克明前往靈山弔唁。

"牧童牛背日將曛,短笛摧殘幾片雲。莫道山中無甯戚,重歌白石憶明君。"——盧琰祭趙匡胤

盧琰隱居期間培養其"九子具將相之才以備朝廷之用",並修建私塾教授鄉民學問。976年,趙匡胤駕崩,盧琰以詩詞來緬懷自己這位朋友明君,若非力保柴氏血脈,二人本可書寫一段君臣佳話。

“娶行軍都大元帥趙光之女,封越國夫人,生八男一女,諱錦,招柴世宗之子諱炯。後改名曰璇,隱柴為盧,列作九支,號曰榛、慄、擇、松、竹、梅、桐、梓、杞。”——《大山盧氏宗譜》

公元985年,盧琰病逝,其後人"九支盧"便是盧琰的九個子女所延九個支派,盧琰為了"存柴室一線之緒",挾柴氏後裔隱居,將親生女兒盧錦許配給柴熙誨,更名盧璇,排行老三,與其他八子並立,柴氏血脈得以延續。後還有記載柴氏更姓林、更姓殷的記載。

宋朝柴氏名人



柴榮一支如上所述,除了柴宗訓留姓傳承柴氏以外,其餘幾乎更名後不再以柴姓留存,而旁系的傳承仍未有間斷,雖有太祖的善待柴氏,但其家族在宋朝時並不算顯赫,也沒有特殊的地位,有史記載的柴氏後裔死於非命者有好幾位。

柴成務,字寶臣,宋太祖乾德六年,戊辰科,35歲時考取狀元,官至刑部尚書。柴進,瞭解柴進大多是通過小說《水滸傳》,其中言柴進為後周世宗柴榮之嫡孫。其史料相關是記載於南宋《宋江三十六贊》和《宣和遺事》。柴中行,南宋餘千人。紹興元年考取進士,官至右文殿修撰,主管鴻慶宮。因常講學南溪之上,獲稱南溪先生《易錄集》、《傳書集》、《傳詩講》、《論童蒙說》均出其著。柴望南宋時“柴氏四隱”(柴望、柴隨亨、柴元亨,柴元彪)之首。《四庫總目》記載其詩文較多。

柴宗訓二十歲便去世,其子柴永崎延鄭國公爵位,之後一直世襲。宋仁宗時期,柴宗訓嫡系沒有子嗣再襲爵,宋仁宗立柴氏旁系中輩分最高者襲爵。南宋高宗時期,趙構以柴氏後裔柴叔夏為右承奉郎,封崇義公,這代表著柴氏的爵位就此衰落,但也算是善待柴氏後裔了。


棍哥觀史


方圓論壇在線

相信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個很囂張的“富二代”。他就是小旋風柴進。小說故事中介紹柴進是滄州人氏,後周世宗柴榮嫡派子孫,家中有太祖皇帝御賜丹書鐵券。他仗義疏財,喜好結納四方豪傑,被譽為當世孟嘗君,綽號小旋風。也就是說宋太祖奪取了後周政權後建立了宋朝後給後周柴氏賜予了丹書鐵卷。很多人認為這是杜撰的小說橋段。但是實際上還真確有其事。


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後周的臣子。雖然後來因為其自身野心一手策劃並且實施了所謂的“黃袍加身”的戲碼。但說實話,後周柴氏並沒有任何對不起趙匡胤的地方。而且趙匡胤在後周還非常受重用。所以說趙匡胤雖然奪取了後周政權。但其他他內心之中對後周是有愧疚感的。陳橋兵敗後,趙匡胤宣佈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從這裡可以看出趙匡胤對於後周還是有感情的。

趙匡胤帥軍返回開封城後,迫使柴宗訓禪位。之後趙匡胤登基稱帝宣佈建立宋朝。趙匡胤奪取了後周政權後,一方面為了彌補柴氏,另一方面為了安撫民心。所以趙匡胤改封柴宗訓為鄭王。並且下旨要厚待柴氏子弟。並且賜予柴氏“丹書鐵券”,還留下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趙匡胤對於柴氏子弟不可謂不寬容了。但柴榮的直系子孫並沒有命享受到這樣的優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後,娶妻生子,先後生了五個兒子。973年,柴宗訓去世,年僅二十一歲,長子被封為鄭國公,世襲。但根據宋仁宗派人尋找柴氏後人的結果來看,1059年,柴宗訓已經沒有了後代。


所以歷史上柴宗訓的後人沒有太多使用到這種特權。但這種特權卻被其他柴氏子弟繼承了。歷史上柴氏子弟基本上和宋朝共存亡了。在之後宋朝歷代柴氏子弟都沒有被處理。當然了也不說柴氏子弟就可以橫著走。如果柴氏子弟敢造反的話也依舊會死。但是宋朝不會殺柴氏子弟一人。只會讓他們自盡。當然了,如果只是犯了小罪的話,柴氏子弟在宋朝基本上不會被處罰。我們從上邊宋太祖的遺訓就可以看出。造反這種株連九族的大罪,如果發生在柴氏子弟身上,也只會處罰造反的個人並不會牽連他人。而且宋朝也不會殺你,也不會用刑。只會讓你自殺。不得不說宋朝做的真的是仁至義盡了。柴氏的王朝被奪走也不虧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首先,你要是當著周世宗叫柴榮,人家會跟你翻臉的。

他過繼給郭威,禮法上他就是姓郭而不姓柴,而且人家一輩子都叫郭威榮,沒改回去叫柴榮。

柴是趙家在郭榮時候強迫給改回來的。

這是為了顯示,我姓趙你姓柴,大家都不是老郭家的人,我做皇帝也可以。

坦白說這很不要臉的。過繼的禮法上跟親子無異。

所以從這個點上看,你覺得柴氏後人能嘚瑟嗎?敢嘚瑟嗎?

稍微浪一點分分弄死你。猥瑣發育還來不及呢。


馭車堂


儘管宋太祖趙匡胤因為陳橋兵變這件事名聲狼藉,但說實話,趙匡胤還算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在兵變以後,進攻後周都城時,與宰相約定了善待柴榮之子,柴宗訓以及後周皇后。

若是換成了其他人,雖然立下了盟約,但一旦後周被攻破,便是會立馬翻臉不認人的,趙匡胤還算有良心,沒有如何為難後周皇族,即使是真的奪得天下了,依舊讓柴宗訓做了鄭王(儘管柴宗訓與後周皇后結局也不咋地)。

之所以有人會認為柴家在宋朝的時候基本上能夠橫著走,想必多半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在水滸傳中,柴進正是柴榮的後人,柴進本人有著太祖皇帝賜下的丹書鐵卷,在大宋境內基本上能夠橫著走,廣交義士,過的也算是風光無比了。

除了水滸傳中的,太祖皇帝的確也留下過太祖誓碑,碑文上留下了三條祖訓,第一條就是善待柴氏子孫,不得對柴氏子孫加立罪名。

留下了這樣的祖訓,大宋後世子孫也自然再也不可能私自對柴氏子孫動刑,柴氏子孫自然也可以囂張跋扈。

橫著走,基本上是可以的,只要不做的太過分,只要鬧到了皇帝那裡,自然不可能出什麼大亂子,但前提條件也很明顯,那就是不能做的太過分。

所以說,認為柴氏子孫在大宋境內能夠橫著走(若是真的不顧及家族安危),其實也是可以的。

只不過,儘管趙匡胤可能還是個信守諾言的皇帝,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可就不一定了。

為何大宋軍隊羸弱不堪,一擊即潰?說到底,就是因為趙光義。

相較於趙匡胤而言,趙光義更側重於文,在趙光義的管理下,整個大宋開始重文輕武,即使是趙匡胤剛去世那會,宋軍尚有戰力,卻因為趙光義害怕手下再來個陳橋兵變,不許手下擅自動兵,只能等待趙光義的一步步命令行事,最終導致重兵壓境,卻只能狼狽撤回。

且在很多野史記載中,趙光義還是私自篡改了趙匡胤的遺詔當的皇帝,登基前與皇后說好了不殺趙匡胤的兒子,也尊皇后為太后,但事成之後,卻忘恩負義,將諾言拋擲腦後。

而這邊的後周皇后,以及柴榮的兒子柴宗訓又如何?柴宗訓七歲做了皇帝,八歲就亡國,同年成為了趙匡胤的階下囚,只不過趙匡胤對柴宗訓還不錯。

十二年後,柴宗訓在二十歲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後周太后也削髮做了尼姑,其中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

綜合而言,柴氏子弟,雖然在宋朝有一塊天然的免罪金牌,但若不是碰到了不得的大事,絕無敢用的,若是敢用,若是碰上了趙光義那樣的皇帝,必然死無葬身之地。


魏青衣


柴榮死後,趙匡胤就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從柴宗訓手中全盤接過了後周的政權。因為之前答應過柴榮要照顧人家孤兒寡母,趙匡胤也算是比較厚道,沒有殺害柴宗訓和符太后。

柴宗訓的母親符太后要求帶8歲的柴宗訓到鄉下住,趙匡胤也同意了,還安排了侍衛和下人一同到房州落戶。但是房州那個地方不是宜於居住的地方,是流放之地。結果柴宗訓20歲的時候就死了,太后也出家當了尼姑。趙匡胤是沒有動手殺了他們母子倆,但也不算是厚待。處於愧疚,趙匡胤在晚年的時候在祖廟裡立了密碑,第一條就是要善待柴家後人,有罪了也不能用刑,大罪的話能免就免了,謀逆罪的話只追究主犯,不得連坐,主犯只能賜死,不得拉到集市上砍頭。這也算是對柴式後人最大的優待了。


關河南望


柴氏子孫在宋朝的確有特殊的待遇,但要說是“橫著走”那是不可能的。

首先,柴氏子孫不傻,江山已經易主,能有眼前的榮華富貴已經不錯了,低調做人才能長久;其次,宋朝皇室再仁弱,也不可能放任前朝皇室在本朝橫著走。

那麼,柴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到底如何呢?《水滸傳》裡有所描述。

《水滸傳》裡的柴皇城,世代居於高唐州,是小旋風柴進的叔叔,後周世宗柴榮的嫡脈子孫,雖然趙匡胤給的“丹書鐵券”沒供在他家,而是供在主支的柴進家,但也在丹書鐵券的保護範圍內。

可這樣一個人物,竟然鬥不過高唐州新任知府高廉的小舅子殷天錫,高廉是高俅的叔伯兄弟,但他的小舅子算什麼東西?看上了柴皇城家的花園,想要強佔,柴皇城據理力爭,竟然被殷天錫給打了。

遠在滄州的柴進得知此事,帶著李逵趕來相助叔叔。誰知來晚了,柴皇城一大把年紀,從來沒受過這種侮辱,一氣之下死了。柴紹憤怒萬分,派人回家去取丹書鐵券,打算進京告御狀。不料殷天錫再次上門尋釁滋事,被天殺星李逵三拳兩腳打死了。

柴進知道闖了大禍,連忙叫李逵逃命,自己卻被高廉抓走,嚴刑拷打,屈打成招,幸得當牢節級藺仁相助,謊稱他已經死了,把他藏在枯井裡,這才瞞過高廉。否則不等宋江發兵高唐州,他早已死在獄中。

堂堂後周皇室後裔,險些死於知府之手。就算這知府來頭大,也足以看出柴氏子孫在宋朝的地位,在民間百姓眼裡,柴氏血統高貴,身份尊榮,但在上層統治者眼裡,柴家已經過氣,不算什麼。

高廉為什麼敢這麼對待柴進?真是仗著他哥高俅的勢嗎?不一定,只怕是在討皇帝的歡心。高廉知道,他對上柴氏子孫,當朝皇帝趙佶只有高興的份,哪怕口頭上斥責他幾句,心裡也是巴不得他讓柴家再吃點虧。

殷天錫敢索要柴皇城的花園,保不準就是高廉暗示的,目的就是敲打柴家。

雖然《水滸傳》只是本小說,很多東西是杜撰的,但我認為關於柴皇城和柴進這一段,故事雖假,世情卻真,柴氏子孫的處境在宋朝就是這麼尷尬。

如果不結交各方勢力,只默默發財,例如柴皇城,難保不被小舅子小衙內之類的欺辱;如果結交黑白兩道的大哥兄弟,例如柴進,那更是危險,朝廷總能找到理由給予嚴重打擊。

總之,從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一刻起,柴氏子孫就再也不能橫著走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