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徐崢、王寶強、黃渤、沈騰的電影很容易上10億票房,但是有的港片很難突破10億?

三目觀天下


最近熱映的港產片《掃毒2:天地對決》票房一路上揚,劉德華、古天樂演技精湛、劇情精彩流暢,截至目前(7月20日中午),累積票房達到了11.25億元,劍指去年周潤發、郭富城主演的《無雙》創造的12.73億元港產電影內地票房最高紀錄。

回顧今年的國內院線,其實,香港明星挑大樑的港產片不算少,票房成績喜憂參半。擠進春節檔的《廉政風雲》才拿到了1.14億累積票房,與同檔期的《瘋狂的外星人》(沈騰、黃渤主演)、《流浪地球》(吳京主演)、《飛馳人生》(沈騰主演)比,差得有點遠。

躲過了霸屏一個月的《復仇者聯盟4》,《反貪風暴4》和《追龍2》,分別拿到了7.94億和3億左右的累計票房,特別是被觀眾寄予厚望的《追龍2》,口碑票房一路下滑,王晶的“爛片之王”頭銜再一次坐實了。此外,雖然《掃毒2:天地對決》票房表現不錯,在豆瓣評分上卻並不理想,6.2分剛過及格線不禁令人唏噓。

縱觀近年來主要以香港明星陣容為主的港產片,票房表現並不起眼,反觀很多由國內明星領銜主演的國產電影,票房一路高奏凱歌,特別是以徐崢、沈騰、黃渤等演藝明星為代表的“百億票房先生”們,主演或導演一部電影輕鬆10億+,國內院線總票房榜單中始終位列前排,其影響力和關注度甚至遠超當年的一代香港天皇巨星。

究其原因,國內院線上映的港產片類型單一化極為嚴重,主要集中於犯罪題材,“雙雄戲”的套路玩得樂此不疲,再加上,香港影視娛樂明星“青黃不接”,完全依靠劉德華、古天樂、梁家輝、張家輝、劉青雲等幾張“老面孔”撐場面。

比如,今年國內上映的港產片中,古天樂真的很忙,主演完了這部片子,轉眼又去那部片子裡參演。年初的那部《家和萬事驚》先不論,只見他才出《反貪風暴4》,又入《追龍2》和《掃毒2》,下面又要在《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中一試身手,無論是臥底探員還是一代毒梟都能遊刃有餘。

並不是“港產片已死”,主要還是創作思維和理念上無法完全滿足國內觀眾的觀影需求和心理預期。主打情懷的《追龍》和《無雙》大獲成功,究其原因還是順應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廉政風雲》、《追龍2》的套路化,則成了反觀眾需求而為的“反面教材”。

正因為港產電影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才造成了內地上映的港產片“題材單一化、類型套路化、演員集中化”問題嚴重;正因為觀眾厭倦了港產片的“三板斧”,才造成了港產片口碑和票房總也“高不成、低不就”。若不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對港產片和內地觀眾來說都是傷害。

市場是相對公平的。面對進入“寒冰期”的國內電影市場,如何在創作思維和理念上“破冰”,成了包括香港影視人在內的影視工作者們,共同的想法和期望。大環境不好,面對更加謹慎、更為苛刻的觀影需求,只有精益求精、質量上乘影視作品,才能夠上下通吃、成為爆款,《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無名之輩》等影片的大獲成功便是明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