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黄鹤楼高,魂梦切切》,同江同湖,同舟共济


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黄鹤楼高,魂梦切切》,同江同湖,同舟共济

冬去春来浑不觉,

离未及别。

飞花时节。

昏晓相隔。

暮云千层叠,

黄鹤楼高魂梦切。

一早被上海音乐学院杨赛教授作词的原创歌曲打动,这是一首为英勇牺牲的医护人员和不幸去世的患者致哀的歌曲,悲怆沉痛,哀婉深切,听一遍就让人销魂蚀骨,黯然泪下。这歌词的风雅深情,不由让人联想起前些日子日本友人印在救援物资上的几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样清新简净,一样的意蕴深厚而感人至深。

中国人的悲痛,中国人的力量,日本人的大爱,日本人的情怀,在这些典雅优美的中国诗词里,含蓄而淋漓尽致地传达。

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黄鹤楼高,魂梦切切》,同江同湖,同舟共济

当然,我们在这举国同心,全力抗疫的日子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更多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防控疫情,我们在一起”这样的大白话。于是,有人开始议论这两者,有褒前贬后的,后来又反转,有褒后贬前的。而我认为,这两者都是很好的表达。判断一句话说得好不好,并不在于其文辞的雅俗文白之分,而在于是否适合此情此境。

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没错,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古往今来,名篇无数,作为炎黄儿女的名片,既照耀着辉煌的过去,也照耀着绚烂的现在与未来。日本作为我国友邻,随着救援物资漂洋过海而来的一句“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无疑在我们处于疫情的危难时刻,为我们送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慰藉,这不仅是对于中华文化蕴含的大智慧的一种认可,更是对两国美好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此情此境,日本友邦运用中国诗词,把这最高的艺术用得如此熨帖,当然令人叹服。

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黄鹤楼高,魂梦切切》,同江同湖,同舟共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白话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病毒就在我身边时,随之而来的恐慌,是仿佛只身一人面对无尽的黑暗时的无助。这个时候,家人,朋友的几句大白话“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会让我瞬间感受到关切,感受到安全。而在这抗疫的特殊时期,要用一句话来表达14亿中国人对武汉的共同心愿,除了“武汉,加油”,我真是想不到比这个更合适的表达。

封城救国,这其中的悲壮与决绝,城内旷日持久的艰难,不是千言万语说得尽的,再没有别的话更能代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意愿和斗志了。当这句话通过公共传播媒体,瞬间抵达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当这句话被无数武汉人朝着夜空呐喊时,人心瞬间凝聚,力量瞬间汇集,此情此境,我们能用别的古典诗词代替“武汉,加油”吗?正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句“四川,雄起!”,比任何其他的典雅表达都来得更激动人心,更能团结力量。

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黄鹤楼高,魂梦切切》,同江同湖,同舟共济

世上最美最好的语言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无奈有时我们浑然不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可能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我们需要更用心的去学习,去细味,去使用我们的母语。语言的美与灵,不在于它文辞的漂亮与朴素,不在于它的精雅与俗白,而在于是否用得恰切。

我在杨赛教授的词“暮云千层叠,黄鹤楼高魂梦切”里悲切致哀;作为长沙人,我也在“同江同湖,同舟共济”的口号里激情澎湃。可能我们更要思考的是,话到用时说不出该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