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紅樓夢》十二回中,“痴漢”賈瑞因為一面神奇的“風月鑑”最終縱慾而亡:

賈瑞收了鏡子,想道:“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試試。”想畢,拿起"風月鑑"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立在裡面,唬得賈瑞連忙掩了,罵:“道士混帳,如何嚇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麼。”想著,又將正面一照,只見鳳姐站在裡面招手叫他.賈瑞心中一喜,盪悠悠的覺得進了鏡子,與鳳姐雲雨一番,鳳姐仍送他出來……

而在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鏡子”的作為重要角色出場:年度熱劇《延禧攻略》中的嫻妃,就是一個靠照鏡子“黑化”的角色,所有敗在自己手下的角色,都要被贈送“臨終照鏡遺言”服務。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紅樓夢》與《延禧攻略》中的鏡子

鏡子在國人眼中,早已經超脫出更“虛用”的內涵,它一方面復刻出表意,一方面又承擔著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鏡中之境”。也正是因其意韻深邃,也成為了古今中西方名畫中的常客。

鏡子的“現實”誕生

在“鏡子”未誕生之前,水是鏡子、光滑的石頭是鏡子,畫家John William Waterhouse曾經創作過一幅以希臘神話中“愛上了自己——納喀索斯”為原型的臨水照鏡畫作。直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把青銅磨平,做成了青銅鏡。在很長一段的歷史上,青銅鏡成為了鏡子的最佳狀態。16世紀,威尼斯人最先造出了玻璃鏡。他們將錫箔貼在玻璃上並倒上水銀,錫與水銀產生反應,變成薄薄的塗層緊粘在玻璃一面,塗層讓鏡子反光性能更強,也宣告了我們沿用至今的“鏡子”正式誕生了。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厄科和納喀索斯》局部·John William Waterhouse

中國古代所用的銅鏡,產生於公元前2000年,但古人們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鑑。漢代始改稱鑑為鏡。直到追求“美麗”的漢魏時期,銅鏡才逐漸流行,甚至出現了全身鏡。中國最初的銅鏡,多以圓形造型出現,無柄,背面雕刻銘文或紋飾,背部突出半圓形鈕,讓鏡子能夠立放於桌面。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銅鏡,還傳入了日本及朝鮮。直到明代,玻璃鏡才傳入了中國,而正式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在清代乾隆時期的事情了。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清雍正宮廷畫《美人照鏡圖》局部

鏡子作為一件獨特的工具,其所具備的使用價值與隱喻作用,使它廣泛地出現在文學、繪畫中。

中國畫裡的“照花前後鏡”

《菩薩蠻》: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在中國古詩詞中,“鏡”是常見的元素,女子對鏡梳妝更是詩人們隱喻的“高頻場景”。而在中國的繪畫中,鏡子也基本上與女性一同出現,常常出現在較為“女性化”的場景中,來表現“美人臨鏡梳妝”、或““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的深閨幽怨。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照鏡圖。

畫作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所採用的遊絲描手法,使得畫面典雅、寧靜又不失明麗、活潑。儘管描繪的是兩位美人對鏡梳妝的美好畫面,但卻寄託著作者對“世人德行”的更高嚮往。畫作的提拔:“人鹹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說的就是不要只顧著裝飾外表,比修容更重要的是修養,勸解貴族婦女們,要遵守封建道德規範。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裡的“鏡”,是“自我反省”,是“修飾德行”的載體。而明代畫家仇英臨摹的宋代王詵《繡櫳曉鏡圖》,則蘊含了作者“懷才不遇”的身世寄託。王詵其人,生平不詳,娶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後因受蘇軾牽連貶官,仕途多次起伏,一生鬱郁。

中國古代文人,常用“閨怨”來比喻自身的“職場沉浮”。《繡櫳曉鏡圖》中,是一位晨妝已畢的婦人,安立鏡前,儀態端莊。而看鏡中神色,似有薄薄戚色,為恬淡美好的“現實”場景增添了一筆“略帶哀怨”的愁緒。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仇英 臨宋代王詵《繡櫳曉鏡圖》

中國畫講究“天人合一”,我們能在中國畫中品出作者的“畫外之音、鏡中之境”,與作者產生跨時空的鏈接。鏡中的“虛”對照現實中的“實”,其中飄渺無常的所在,才是中國畫中最珍貴的“境”。

西方繪畫中的“鏡之窺探”

為什麼說是“鏡之窺探”?這是要從西方繪畫的“空間感”說起。

西方的繪畫自“文藝復興”之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從中世紀繪畫藝術賣相文藝復新繪畫藝術的關鍵一點,便在於“焦點透視”、“空間感”的運用。透視是否正確、三維立體空間表現是否準確,是衡量西方繪畫的重要指標。而鏡子的出現,是幫助畫家完成從“三面立體”向“四面空間”的縱深拉長。

透過鏡子,我們可以到畫家呈現在畫作上的三面空間之外的“對立面”,即畫中人物的對面、觀賞者這一面。這一點,在

揚·凡·艾克的作品《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表現的最為突出。也是鏡子作為生活的象徵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可考的最早畫作。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作品描繪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他們雙手交握,新郎右手舉起,似乎正對婚姻許下鄭重的承諾。而在二人背後的空間中,我們可以看到:左邊是一扇窗,是光的來源;右邊是紅色的錦帳,正後方的白牆上,是一面圓鏡,這是這幅畫作最有趣的地方。

如果你放大來看的話,鏡中除了夫婦二人的背影,還有一紅、一藍兩個身影:其中一個是證婚人,另一個就是畫家自己了。畫家透過鏡子見證了兩位新人的婚姻,將三面空間之外的第四面,巧妙地展現在觀賞者面前。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的鏡子

另一幅,極富趣味性與戲劇性的“鏡子”作品,是

“世界三大名畫”之一的《宮娥》,作者委拉斯凱茲。這是巴洛克時期的宮廷生活畫,《宮娥》3米長,畫中人物幾乎與真人同樣大小,作品本身就彷彿一面巨大的鏡子,為我們呈現出當時宮廷生活的一個小片段。

有趣的是,《宮娥》中畫家通過空間的倒換,把自己也畫了進去,描繪了正在為國王和王后繪畫的一段有趣場景。本應是主角的國王夫婦,成為了畫面最深處的鏡子中的兩個模糊人影,意外傳入的小公主成為了畫作的重點。

從《紅樓夢》“賈瑞命喪風月鑑”,照見中西方繪畫裡的鏡中之境

《宮娥》委拉斯凱茲

在這裡,鏡子再一次完成了空間的鏈接,把觀賞者本來看不見的一面,反射了出來。增加了畫面趣味,讓觀賞者身臨其境,賦予了一種全新的“窺探”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