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主流相声团体改为自负盈亏,全部人员都能养活自己吗?

莲花山山民


我是得着,有话直说。

主流相声团体进入一个完全自主竞争、自负盈亏的市场,不敢说全军覆没,至少会哀鸣遍野、倒掉一大片。

客观的说,主流相声界也不乏高手、名家,自身没点本事,当初能进体制都难,那类上了台就露怯的那种混子艺术家其实不算多。为何那些本来有点能耐的主流相声演员们,依然干不过像郭德纲这种所谓的“野路子”?

有句话说得好,一块臭肉满锅腥。正因为一些人以为相声这碗饭容易吃,就想尽办法混进来,过惯了这种旱涝保收的生活,突然推上市场、面对观众,脸上挂不住、内心也不适应,干脆不吃这碗饭,靠着名声上哪混不比这个强?

除了没经受过观众这一关就当上了著名相声演员这个原因,一些主流相声演员当初大红大紫,主要还是靠着电视相声带来的红利。躺着挣钱都习惯了,突然让他站起来说相声,迎合台下观众的审美与需求,这个弯儿怕是一时半会转不过来。

习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把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成应该的,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市场,哪怕曾经真的有本事、愿意面对观众,都不一定能过内心这道关,拉下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称号,这才是一些主流相声演员“抗击打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即便退一步说,主流相声界的整体能力,与经受过摸爬滚打的德云社旗鼓相当,问题是,市场都已经被德云社等民间曲艺社团站上了,观众只认郭德纲、张云雷这类熟面孔,想要从头再来,这件事没一点毅力和恒心,怕是真的坚持不住。


得着说


不管有没有郭德纲,主流相声团体如果改为自负盈亏,他们全部的人员一个都养活不了自己,从前、现在、将来都是。

郭德纲走红之前,相声已经濒临失传

在郭德纲走红之前,中国的传统相声已经一片哀嚎。本来有很多人从小出生于相声世家,喜欢说相声,但却没地方说,赚不到钱,只得改行,要不然孙越也不会去动物园养大象。


后来,孙越因为认识了郭德纲,有机会进德云社继续说相声,才改变了命运。

那时候,即使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有工资拿,但他们也没有说相声的地方了。没有笑点,没有好的相声演员,观众不喜欢看。加上没市场,慢慢没有了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

主流相声演员毫无奋斗之心,完全就是混日子,从来没想过为相声做贡献。而这帮人到今天仍然和以前一样的心态,如果让他们自负盈亏,他们很快会饿死的。功夫不行,还不认真,就不会有市场。


郭德纲走红之后,主流相声更没市场

郭德纲走红以后,相声界才有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相声就是拿着体制内工资,过一天算一天的所谓著名相声演员,而非主流就是郭德纲带领的德云社,完全草根班子,自负盈亏,没人发工资。

郭德纲是自己卖票吃饭的,所以他表演很卖力,才会创造一些比较俗的段子来迎合观众的需求,但有笑点也有卖点,观众喜欢。所以他越来越火,商演很有市场。


而主流相声就不一样了,他们始终不求上进,风格又不改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一些歌颂类型的相声,远远脱离了民众,所以一直不受欢迎,更没有市场。

现在的年轻人纷纷喜欢相声,就是因为德云社,听相声只听他们的。尽管相声很火,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繁荣,因为德云社没有竞争对手。虽有一些其他民间团体兴起,但他们比德云社差的太远,很多人到今天仍然养活不了自己。

而主流相声也有在搞巡演,但他们都是政府补贴的,靠自己一张票都卖不出去。


前段时间,某京剧院的院长就爆料,现在国内的京剧院,没有那一个不靠政府补贴能养活得了自己。唱戏和相声都是相通的,相声也一样。

目前看着德云社的商演门票卖的很火爆,但让那些主流演员随便拉一个人出来开专场,绝对开不起来。所以那帮人才死皮赖脸待在体制内,不敢出来,因为他们怕丢饭碗。

主流一直打压郭德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主流相声演员明明比不过郭德纲,却又不甘心,一直在想办法打压他。最近德云社的几场风波就能看出来,郭德纲抢了某些人的饭碗和江湖地位了。

但是,德云社是民心所向,别人越打压,德云社越火,观众越支持。从此以后,苗阜、姜昆等人名声扫地,包括那些所谓的京剧名家,他们更不会有市场。

苗阜带领的青曲社,接下来的生存都是一个难题,实在太招人反感。

主流相声演员心理太阴暗,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干正经事,还欺负别人,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掉。只有郭德纲这样的,真正把观众当衣食父母的,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R娱记


为何称其为“主流相声演员”,就因为他们是体制内的演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在国家的专业团体,就要肩负起国家赋予的文艺服务于政治的工作使命。所以他们创作和表演的终极目的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作品上有诸多限制,没法去迎合市场口味,这类演员只能圈养。常言说,屁股决定脑袋,在体制内的主流相声演员不说或者很少说传统活,所以传统段子,传统戏曲杂类,包括本工太平歌词是不是必修的专业课程,传统基本功也就差了一些。他们的工作是要完成单位组织上的工作任务,比如主题晚会,送温暖慰问等等,不是商演,只要规规矩矩把作品演完就可以了,只要会一两段相声,就可以演出好几年,观众是政府,单位组织的,也不需要考虑门票和上座率。相声行业本身从业者就不多,各专业团体给的编制也有限,就这么一小撮人却代表了一个行业甚至曲艺领域,自然除了正常演出外,地方,单位上还能兼任一些领导职务,很大一部分精力就要分散到职务工作上。综上原因导致了主流相声新人进不来,老人没进步的大趋势,让相声行业没落。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让主流相声团体改买票自己养活自己是个不成立的问题,体质不改革,如何市场化?不符合市场规律,能卖出票去这不是就是奇谈了吗?客观说,现在体制内的主流相声演员基础起点都是很高的,如果真的要是放开了让他们去创作和表演,不敢说个个都行,但至少会有一部分人绝对能适应的了,而且不会比德云社的二三代演员差,只是人家端着铁饭碗,干什么吆喝什么,犯不上砸了自己饭碗去自谋出路。不管如何诟病主流相声,只一点,他们把郭德纲排除在体制外绝对是相声的一大幸事,如果当年真的招安了,也应了郭德纲一开始就混体质的初衷和理想,那么世上真的少了以为相声奇才。老郭有现今的成就,德云社能够开枝散叶繁荣相声,都是主流相声和体制逼出来的。引用老郭的一句台词,“他们负责歌颂,我们负责搞笑,”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挺好的。


刘军易溯科技


真到那时,他们“高雅”和“三俗”的标准马上就变了。他们会齐声高喊郭德纲的相声是“雅俗共赏”。


彤彤老爷


其实,在德云社之前,压根就没有什么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大家印象里的相声演员比侯耀文、石富宽、姜昆、戴志成等,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他们的出口成章简直到了膜拜的境地。



后来,郭德纲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也是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相声还可以这样说。于是,曾经膜拜姜昆等人的相声爱好者们,调转风向,开始成为郭德纲的忠实追随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郭德纲的出类拔萃把曾经风靡一时的那些相声演员对比的相形见绌。

于是就有人说,如果把主流相声演员放到市场上自负盈亏,他们能养活自己吗?

答案是:一定能!



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得有养活自己的本事,要不然,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其他?说相声的自然也不能例外。

说到相声,早年间,所有的相声演员应该都是大家口中的主流演员,大家凭本事进入到体制内,每个人都有着雄心壮志,用自己熟悉的相声艺术实现着自己的雄心壮志。


他们曾经也是多才多艺的,比如苗阜,当年一部《满腹经纶》艳惊四座,为他在相声界扬名立万打下了基础,他也因此顺利进入体制内。

然而,从此之后,苗阜似乎再也没有拿的出手的作品出现了。像苗阜这样的曾经才华横溢,后期逐渐平庸的演员,太多了。


究其原因,很多人说,是因为他们走了“旱涝保收”的保障,不管他们是否有新作品出现,不管他们是否努力创作演出,他们都有饭吃,而且还能吃得饱饱的。

现在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相声行业也很适用。当一个人没有了忧患意识,当一个人是不是努力工作,都能吃香的喝辣的,甚至有体面的社会地位的时候,这个人还努力干什么?

但是,一旦“忧患”来临的时候,比如,让所谓的主流团体变成和德云社一样的自负盈亏的民间团体,让市场去检验他们,不好好干就要饿肚子的时候,他们还不使出看家本领?

郭德纲有本事、有能耐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还有一个事实是,他的本事和能耐都是被生活“逼”的!如果他不努力,如果他没有满腹经纶,他就无法在人才济济的相声界立足,更别提把德云社经营得红红火火,也更别提捧红一众弟子们了。

郭德纲不提高自己的修为没有办法,不好好干就没有饭吃。反之,如果他不演出也有钱,不创作也能体面的生存,他何至于像今天这样整日忙忙碌碌,还要防着背后射来的“冷箭”。



人人都有养活自己的本事,何况那些“满腹经纶”的相声演员?只是所处境地不同,在温室里的吃饱等饿,自负盈亏的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而已。


于小小


这种事儿发生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体制内的演出团体举步维艰,濒临灭亡,别说自负盈亏了,能活着就不错了,大量的体制内演员要么改行,要么停薪留职,而民间却是风生水起,甚至出现演员个体户,“走穴”就是那个时候兴起的,很多体制内演员也参与其中,但曲协包括相声演员,基本就是在单位里窝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本事也差,也不会去找市场,由此开始衰落。进入本世纪,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演艺市场开始回暖,很多经历过市场锻炼的演员又回到了体制内,迎来了爆发,但是相声、曲艺基本上没落了,直到德云社的出现,市场才慢慢有了起色,不过,主流相声团体马上就开始蹭流量,挑事非,乱搅合,以名门正派自居,又拉又打,谋生的本事没有,捣乱一门灵,所以,让主流相声团体自负盈亏,没这可能,只能像寄生虫一样生存,没有谋生的本事,因为这是他们的传统


没事儿逛逛2016


怎么说呢,主流相声团体诞生之初有其合理性、正当性——时过境迁,如果全部取消,把他们推向市场,结果无法想象!

不能否认主流相声团体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作用



我们现在很多人提到“主流”、提到“相声”特别是这两个词放一起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的情绪。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主流相声团体:各大文工团、曲艺协会等,他们对于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慰问基层、边防官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必须为他们点个赞!

主流相声团体改革“迫在眉睫”——完全市场化是个不错的选项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展开,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某些相声团体组织臃肿、人员繁多、过度依赖财政、作品竞争力不足等弊端也暴露无遗。在我看来,如果想要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主流相声团体的整体“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其中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完全打破制度壁垒、冲破藩篱——把他们全部推入市场!

这样一来,必然产生两种结果:



1. 无法适应新环境,优胜劣汰

毕竟拿工资、拿补贴时间长了,自身作品脱离大众太久了,是否有足够的生命力撑起一场演出,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好。基于之前在体制内高大上平台的曝光度——所带来的一部分观众,肯定在市场化初期会买账的,但是,没有了以前的官方宣传、没有了财政资金对购票的补贴、没有了地方政府对演出场所的“大力支持”——如果还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被淘汰、被市场遗忘是早晚的事!



2. 端正心态,积极面对,适者生存

如果主流演员可以因为市场化,改变自己的心态,认真学习了解大众的期待,积极的融入百姓生活,去创作出更多接地气、幽默诙谐的作品,那么重新闯出一番天地——也未可知!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希望相声市场不再有主流、非主流之分,“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天雷娱乐


养活不了自己,可以换行业,总能有适合你们的。就和男足一样,踢不好足球,凭着一身纹身还不能当个流氓么?


本尊福气


一个让国粹没落的组织有啥前途?京剧那么好的国粹,几乎断送在他们手里,相声那么好的国粹,没有郭德纲也断送在他们手里!他们说实话真的不去足协!


二师兄很傻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提:假如把圈里的绵羊放生了、它们能在随时有狼出没的大草原上存活吗?当然是可以的,前提是狼少羊多。

让主流相声团体自负盈亏、和国企大改革那时许多职工自谋生路一个道理,但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获得很滋润、而且不差于在旱涝保收的老国企里所过的日子。

而庸庸碌碌者、靠喝茶看报纸者,注定在市场化之后不是饿死、就是颓废中落魄,谈何养活自己呢。

相声老一辈艺人,凭借走街串巷、撂地卖艺,虽然谈不上荣华富贵、却也能自食其力、甚至滋生了许多名家和大师。

登堂入室之后,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艺术家——如侯宝林大师、马三立大师等,尚且能因其艰难经历而恪守本份、真正拿相声当做手艺和生存的一门艺术。

但其后继者们呢,深居庙堂而不识人间疾苦,口喊着要“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众”、却一副高人一等的显赫架势,完全就忘了相声从何而来、因何而说,忘了艺术的根基在于观众。

这些年曲艺界除了在下乡慰问、出国交流和偶尔举办的电视比赛,剩下的就是缅怀了——怀念大师前辈、怀念曾经给行业带来无限荣耀的祖师爷。

为什么要怀念?因为是在不拿出能与前辈一较高低的作品了,只能依托祖师爷的光芒来诉求这门艺术存在的必要性了。

艺术一旦变成了“铁饭碗”、其实离消亡也就不远了。毕竟,连生存压力都没有了、哪来创作的动力呢?

而民间曲艺团体则不然,他们有养家糊口的需求、有成名成才的愿景。停下舞台脚步、也许就意味着“有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必须孜孜不倦的努力。

这也就形成了现如今的见面:曲协越来越备受诟病、又不知道该怎么改变自己,而靠卖票为生的德云社、相声新势力等民营社团却能受到观众追捧和喜爱。长此以往,曲协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